正在阅读:

【深度】鄱阳湖水利枢纽再发“建闸信号” 这回真的要上马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鄱阳湖水利枢纽再发“建闸信号” 这回真的要上马了?

如今随着《公示》的进行,各大环保组织又集体出声反对,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争议声显然短时间内难以沉寂。

图片来源:刘诗蕾

始于2002年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之争似乎终将有定论。在鄱阳湖频发干旱的背景之下,江西省水利厅官网日前发布鄱阳湖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这被视为“建闸信号”。

继11月23日发布鄱阳湖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下称《公示》)后,江西省水利厅网站11月27日又发布说明性文章《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进一步阐述了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在这篇说明文章中称,近十年来,受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汛后蓄水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清水下泄冲刷引起的河道下切等因素影响,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化的新变化,造成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湖区民生、生态、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据介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工程功能定位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等。

《公示》则透露,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总投资约130亿元。工程将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由泄水建筑物、通航建筑物、过鱼建筑物、过江豚建筑物和连接挡水建筑物组成。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为开放式全闸工程,设计轴线总长2993.6m,拟设置64孔泄水闸。在3月底到8月底的汛期闸门敞开,9月至次年3月底汛末对湖区水位进行调控,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

对于工程修建后的效果,《公示》还预计,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调控枯水期水位可增加湖泊9月到次年3月的水环境容量约3%至7%,并可将环湖79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80%至97%提高到97%至100%,环湖农村的水源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70%至85%提高到90%以上。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江西省水利厅表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有效消减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对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枢纽在上游水库汛后蓄水前拦蓄部分洪水资源,在上游水库蓄水期间可加大泄量,由此,该枢纽可在枯水期为长江下游地区补水。

报道称,据测算,三峡水库蓄水期,枢纽工程运用可增加下泄水量13.59亿m3,相当于日增加流量342m3/s;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降至10m,可为下游补充7亿m3。而在长江干流特枯时段或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枢纽工程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

不过,如同数十年间鄱阳湖控湖工程的每次进展,此次鄱阳湖水利枢纽环评公示的发布也引发了外界争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自然大学、让候鸟飞公益基金等环保组织一起发声反对,指出该水利枢纽影响将对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

例如公益组织水野保护者就指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将在枯水期造成5米落差,致使鄱阳湖消失大量洲滩草地,候鸟栖息地消失,同时阻拦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在长江鄱阳湖的迁移通道,并在造成洄游性鱼类滞留在鄱阳湖,造成长江干流下游的安徽、江苏水域渔业资源减少。长期关注鄱阳湖生态的环保组织自然大学还对界面新闻表示,已联系多方生态环保专家及机构,将针对鄱阳湖建闸问题召开研讨会。

实际上,由于鄱阳湖控湖工程对鄱阳湖地区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民生生态的影响,该方案自提出以来就存在较大争议。200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40位江西省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时即遭质疑。按江西省政府在2008年列出的时间表,该计划工程应于2010年10月1日开工,然而众多强烈反对之声令计划停滞至今。

“这次的公示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听取公众意见的一部分,仅是项目环评中‘工程是否可行’的民意测评,属于实际项目环评中的前期工作。可研报告批复后,才能进行工程设计,然后就可开工。”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向界面新闻介绍,近年来,鄱阳湖干旱引发的湿地减少、自净能力减弱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江西省加速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动力。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再次被推至公众视野的背景是,这个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近年来频发的干旱问题。鄱阳湖常年丰水期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甚至在2004年锐减为245平方公里。三峡水库开始高程蓄水以来,作为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湖泊的鄱阳湖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枯水问题。《江西日报》给出的水文监测数据显示,鄱阳湖沿湖流域2006年发生严重干旱,2007年和2009年发生特大干旱。

前述江西省水利厅网站27日发布的说明文章称,长江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对长江中下游及两湖的影响,中国水科院、长江委、南京水科院等都已有详细的研究。有关研究成果显示: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是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

不过,“鄱阳湖水位降低是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包括上游五河来水减少、三峡影响,整个鄱阳湖湖床下降等等。因为长江上游工程已经建成,鄱阳湖的现状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改变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向界面新闻介绍,工程性质的控制必然产生对生态的影响,枯水期关闸蓄水会造成将枯水影响向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上海地区转移。

一方面鄱阳湖湖区持续干枯、生态退化,难以保护湿地候鸟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是该工程可能引发江湖连通、湖区湿地保护和长江鱼类洄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长江下游省份对于这一方案可能影响长江下游流域取水安全亦有担忧。

“只要处理好有关生态、水利建设、湿地保护、动物多样性等关系,是一个造福江西人民、惠及子孙的好项目。水利部对这个项目是全力支持的。”去年两会期间,水利部部长陈雷曾指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可采取“调枯不控洪”的调度方式,并透露水利部已在2012年5月将该项目建议书的审查意见报送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已组织论证和多方听取意见,大多数部委意见已达成一致。

实际上,由于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始终受到学界和民间的反对,2009年,屡次受挫的江西省调整了控湖思路,将鄱阳湖控湖方案由最初蓄水发电大坝调整成“调枯不调洪”的蓄水闸。据《南方周末》报道,江西省原副省长胡振鹏曾对此表示,改用闸门控制可使洪水期更接近天然状态,在枯水期灵活运用,实现适应性管理。据研究,坝改闸后,只要科学确定枯水期水位控制和闸门运行方式,对湿地、候鸟、泥沙、水质等可以不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但是这个调整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此后又有15名院士学者联名上书国务院反对鄱阳湖控湖工程,指出无论建坝建闸水域覆盖面积的显著变化将引发湿地植被的根本变化,进而影响濒危白鹤等鸟类的食物链及栖息地环境。

如今随着《公示》的进行,各大环保组织又集体出声反对,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争议声显然短时间内难以沉寂。

对此,据澎湃新闻报道,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11月28日专门回应称,江西省该工程其实已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通过这些调整,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生态环境保护利大于弊,其产生的次生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可以降低和减免。即使出现极端情况,闸门也可以全部打开,恢复到自然状态,生态安全得到了保证。

“无论在鄱阳湖入长江口上修堤坝还是建闸,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都很难避免。”刘树坤指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如真正建立,关键在于工程具体由哪个部门管理:“工程调度的目标原则是什么,生态还是农业还是其他。关键还是在于建闸后如何调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具体运用调度环节还是存在调节余地,对相关方面产生结果也会因此不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鄱阳湖水利枢纽再发“建闸信号” 这回真的要上马了?

如今随着《公示》的进行,各大环保组织又集体出声反对,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争议声显然短时间内难以沉寂。

图片来源:刘诗蕾

始于2002年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之争似乎终将有定论。在鄱阳湖频发干旱的背景之下,江西省水利厅官网日前发布鄱阳湖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这被视为“建闸信号”。

继11月23日发布鄱阳湖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下称《公示》)后,江西省水利厅网站11月27日又发布说明性文章《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进一步阐述了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在这篇说明文章中称,近十年来,受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汛后蓄水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清水下泄冲刷引起的河道下切等因素影响,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化的新变化,造成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湖区民生、生态、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据介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工程功能定位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等。

《公示》则透露,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总投资约130亿元。工程将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由泄水建筑物、通航建筑物、过鱼建筑物、过江豚建筑物和连接挡水建筑物组成。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为开放式全闸工程,设计轴线总长2993.6m,拟设置64孔泄水闸。在3月底到8月底的汛期闸门敞开,9月至次年3月底汛末对湖区水位进行调控,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

对于工程修建后的效果,《公示》还预计,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调控枯水期水位可增加湖泊9月到次年3月的水环境容量约3%至7%,并可将环湖79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80%至97%提高到97%至100%,环湖农村的水源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70%至85%提高到90%以上。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江西省水利厅表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有效消减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对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枢纽在上游水库汛后蓄水前拦蓄部分洪水资源,在上游水库蓄水期间可加大泄量,由此,该枢纽可在枯水期为长江下游地区补水。

报道称,据测算,三峡水库蓄水期,枢纽工程运用可增加下泄水量13.59亿m3,相当于日增加流量342m3/s;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降至10m,可为下游补充7亿m3。而在长江干流特枯时段或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枢纽工程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

不过,如同数十年间鄱阳湖控湖工程的每次进展,此次鄱阳湖水利枢纽环评公示的发布也引发了外界争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自然大学、让候鸟飞公益基金等环保组织一起发声反对,指出该水利枢纽影响将对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

例如公益组织水野保护者就指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将在枯水期造成5米落差,致使鄱阳湖消失大量洲滩草地,候鸟栖息地消失,同时阻拦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在长江鄱阳湖的迁移通道,并在造成洄游性鱼类滞留在鄱阳湖,造成长江干流下游的安徽、江苏水域渔业资源减少。长期关注鄱阳湖生态的环保组织自然大学还对界面新闻表示,已联系多方生态环保专家及机构,将针对鄱阳湖建闸问题召开研讨会。

实际上,由于鄱阳湖控湖工程对鄱阳湖地区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民生生态的影响,该方案自提出以来就存在较大争议。200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40位江西省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时即遭质疑。按江西省政府在2008年列出的时间表,该计划工程应于2010年10月1日开工,然而众多强烈反对之声令计划停滞至今。

“这次的公示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听取公众意见的一部分,仅是项目环评中‘工程是否可行’的民意测评,属于实际项目环评中的前期工作。可研报告批复后,才能进行工程设计,然后就可开工。”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向界面新闻介绍,近年来,鄱阳湖干旱引发的湿地减少、自净能力减弱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江西省加速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动力。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再次被推至公众视野的背景是,这个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近年来频发的干旱问题。鄱阳湖常年丰水期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甚至在2004年锐减为245平方公里。三峡水库开始高程蓄水以来,作为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湖泊的鄱阳湖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枯水问题。《江西日报》给出的水文监测数据显示,鄱阳湖沿湖流域2006年发生严重干旱,2007年和2009年发生特大干旱。

前述江西省水利厅网站27日发布的说明文章称,长江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对长江中下游及两湖的影响,中国水科院、长江委、南京水科院等都已有详细的研究。有关研究成果显示: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是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

不过,“鄱阳湖水位降低是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包括上游五河来水减少、三峡影响,整个鄱阳湖湖床下降等等。因为长江上游工程已经建成,鄱阳湖的现状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改变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向界面新闻介绍,工程性质的控制必然产生对生态的影响,枯水期关闸蓄水会造成将枯水影响向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上海地区转移。

一方面鄱阳湖湖区持续干枯、生态退化,难以保护湿地候鸟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是该工程可能引发江湖连通、湖区湿地保护和长江鱼类洄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长江下游省份对于这一方案可能影响长江下游流域取水安全亦有担忧。

“只要处理好有关生态、水利建设、湿地保护、动物多样性等关系,是一个造福江西人民、惠及子孙的好项目。水利部对这个项目是全力支持的。”去年两会期间,水利部部长陈雷曾指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可采取“调枯不控洪”的调度方式,并透露水利部已在2012年5月将该项目建议书的审查意见报送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已组织论证和多方听取意见,大多数部委意见已达成一致。

实际上,由于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始终受到学界和民间的反对,2009年,屡次受挫的江西省调整了控湖思路,将鄱阳湖控湖方案由最初蓄水发电大坝调整成“调枯不调洪”的蓄水闸。据《南方周末》报道,江西省原副省长胡振鹏曾对此表示,改用闸门控制可使洪水期更接近天然状态,在枯水期灵活运用,实现适应性管理。据研究,坝改闸后,只要科学确定枯水期水位控制和闸门运行方式,对湿地、候鸟、泥沙、水质等可以不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但是这个调整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此后又有15名院士学者联名上书国务院反对鄱阳湖控湖工程,指出无论建坝建闸水域覆盖面积的显著变化将引发湿地植被的根本变化,进而影响濒危白鹤等鸟类的食物链及栖息地环境。

如今随着《公示》的进行,各大环保组织又集体出声反对,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争议声显然短时间内难以沉寂。

对此,据澎湃新闻报道,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11月28日专门回应称,江西省该工程其实已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通过这些调整,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生态环境保护利大于弊,其产生的次生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可以降低和减免。即使出现极端情况,闸门也可以全部打开,恢复到自然状态,生态安全得到了保证。

“无论在鄱阳湖入长江口上修堤坝还是建闸,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都很难避免。”刘树坤指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如真正建立,关键在于工程具体由哪个部门管理:“工程调度的目标原则是什么,生态还是农业还是其他。关键还是在于建闸后如何调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具体运用调度环节还是存在调节余地,对相关方面产生结果也会因此不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