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支付宝灰度测试的“圈子”功能引爆了社交网络,“圈子”中的大尺度照片让人在目瞪口呆的同时纷纷点击“转发”/“分享”。
其实,除了引发热议的圈子之外,支付宝这次还非公开测试了一些其他社群,如海归精英圈(海豚湾)、脉脉职场圈、悦跑圈、萌星人宠物圈等等。
受关注的主要是四个“圈子”:
显然,支付宝刺痛了一些人。很多人一边说支付宝为博眼球、提高活跃度不择手段,一边默默收藏芝麻分提升攻略、细细阅读。
“芝麻信用”的百度搜索指数也达到了半年来的峰值。
人们究竟是哪里被"刺痛"了?可能是第一次,人们意识到信用不仅能影响自己是不是能贷到款,还能影响社交。人们发现这个社会隐形的社交门槛被抬到了桌面上:信用评分不达标,连跟心仪的女人说话都不行,只能看、点赞、给钱。
有些人会质疑,我的信用分低我就不配社交吗?笔者认为,探究"芝麻分低于750不能在圈子中评论"的合理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了"在圈子中评论"打开了支付宝、试图去了解了芝麻信用。
而了解芝麻信用对蚂蚁金服来说又有何意义?
根据支付宝App,芝麻分由以下5个维度评估而来。
身份特质:学习及职业经历信息,以及实名消费行为(如:本人的酒店、机票、保险等消费);
行为偏好:购物、缴费、转账等活动中体现出的行为特点;
人脉关系:在人际往来中的影响力及好友的信用状况;
信用历史:过往履约记录;
履约能力:各方面资产信息(包括社保公积金缴纳、动产及不动产等)。
上述维度与蚂蚁金服(旗下品牌包括支付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和芝麻信用)和阿里巴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芝麻分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但它完全应该被当作蚂蚁金服生态的重要入口:
1、你在淘宝和天猫的购物行为,可以被纳入"行为偏好"维度;
2、你使用蚂蚁花呗(蚂蚁金服的分期购物产品)并履约的情况,可以被纳入"信用历史"维度;
3、你在余额宝中的资产信息可以被纳入"履约能力"
……
如果你想提高芝麻分,还可以从"人脉关系"入手,询问好友中谁芝麻分高并加其为好友,这可以让不知道芝麻信用的人了解它,还能让知道它的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为类似"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奠定基础。
与其说"圈子"是想提高用户对支付宝App的粘性,不如说它是想增强"芝麻信用"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盘活蚂蚁金服的各种服务。从效果上来看,"圈子"在流言蜚语中完成了这一使命。
退一步讲,"圈子"的大热即使没有让你更多地了解"芝麻信用"的评价维度,也在你心中加粗了"信用"这两个字、引发了你对"信用"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看,"圈子"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在客观上进行了全民信用意识教育。
来源:零壹财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