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就在《这是我的战争》发布前几个月,其开发工作室11 Bit的员工们曾聚在一起讨论这款关于平民置身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游戏的潜在结局。身为编剧之一的Wojciech Setlak提出,何不设计一个邻国武装部队入侵,攫取该国部分领土控制权的桥段。
然而一个月之后在现实世界里,乌克兰东部飘扬起了被当地居民称为“小绿人”的俄罗斯军旗。Setlak对此表示:“这实在是太诡异了,我们竟然预测到了将要发生的事。”
最终,11 Bit还是决定放弃这个结局。Setlak解释到,他们并不希望自己游戏会影射某一场具体的战争。相反,这部于2016年获得Design Museum年度设计奖提名的作品虚构了一座位于Granznavia国的城市Pogoren,旨在反映出战争期间普通人的普遍生存状况。玩家在这部游戏中不会端枪扫射,只能尽力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显然这种故事与当下的难民危机更加切题。
《这是我的战争》开发者及儿童版资料片《孩子们》的设计主管Maciej Sulecki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会将游戏定位在某个城市或是某一年,所以尽量使城市外观大众化。我们想过有些区域会带有超市,例如那种建有联排公寓楼的街区。我们还给城市加上了一些老旧的建筑,使其看上去有东欧风格。”
Pogoren市的灵感来源于20世纪几场发生在11 bit所在国波兰周边的围城战役:比如1992-1995年波斯尼亚战争期间的萨拉热窝围城、1999年车臣战争期间的格罗兹尼巷战、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华沙起义,以及1941年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但是,从游戏中同时也很容易看见现代冲突的影子,比如目前正处于多方势力交火下的阿勒颇,恰好正是在该游戏发行的同一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了。和阿勒颇一样,Pogoren城里断水断电,医疗机构遭到破坏,并且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当然,最主要的相同之处,还是城市这个设定。编剧Pawel Miechowski认为:“现代战争就应该是这样的。市民们不会躲进森林里,因为他们必须根据居住环境求生。”
Setlak也补充到,“我们希望展示出寻常的城市设施会在战争期间转变成什么样。那些原本有名的和安全的地方都变成死亡陷阱,比方说当时在萨拉热窝,一条主干道就变成了臭名昭著的狙击手大道。”
而其他建筑则可能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就像超市“在某个场景中仍然是超市,但是另一个场景中则是荒废的因为这里埋伏着狙击手;教堂可能是难民的庇护所,也可能是匪窝。”
食物在《这是我的战争》里很难被得到,如果你的小队没能在废弃的建筑里搜刮到足够的分量,那么他们可能必须去偷窃、与邻居交换,或是支起临时的老鼠夹。每个晚上你都可以派出一个队员前往某些地方搜集资源,比如被毁坏的公寓、超市,和医院。
开发期间,11 Bit收到了来自一个叫做Emir Cerimovic的男人的来信,他曾在童年时期经历过萨拉热窝围城,并且还据此设计了一款他自己的游戏。另外还有一些批评者认为,《这是我的战争》对人性的看法太悲观。对此,Setlak指出,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仍然有正常运转的政府,“所以这座城市才没有崩溃”,他暗示批评者们大概是认为这个游戏夸大了当时的惨状。不过,11 Bit工作室自己背景研究显示,在其它战役中的确发生了很多很可怕的情况,比如列宁格勒战役的人吃人事件。
Setlak说:“我们做了大量的功课。在最忙的时候我还不得不休息了一会儿,因为实在是太压抑了。无论我怎么思考,都无法将从资料中找到的,人们在战区遭受折磨的例子运用在游戏里,它们过于极端了。”
尽管Miechowski一再强调这次采访和政治无关(“我们是做游戏的,不是政客,同时希望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他还是把《这是我的战争》描述成了一个“反战之作”,虽然他也不确定这种观点是不是和他们国家的历史有关。
Miechowski解释说:“一方面,我们是战争幸存者的孙子孙女们。另一方面,我希望我们只是一群多愁善感的人,而且这种多愁善感的人在全世界都有。”除此之外,他们还想借这部作品证明游戏能够承载严肃的主题。“游戏也在成长啊,”他说这么说到,并且举出了《请出示文件(Paper, Please)》作为例子,玩家在其中将扮演一个虚构的独裁国家Arstotzka的海关公务员。
Sulecki表示:“电子游戏比起电影和书本更有优势,因为游戏向我们展现了人的视角。”他觉得《这是我的战争》并不适合用来解决目前的难民危机,毕竟其背景是20世纪末。虽然里面也提到了难民营,但是就像Setlak说的那样:“上个世纪90年代战争期间的难民营和今天的难民问题并不尽相同。”
然而,Setlak同时认为,现代冲突中非战斗人员面临的主要生活问题与他们的游戏仍然相关。“被困在战区的人们遭遇的困难都是一样的,无论时间地点,以及其所处社区对抗死亡威胁的能力,他们的命运终归要取决于战争的激烈程度与武装人员的残忍程度。”
“我觉得这是我们做了调查之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使我们确信了每个波兰家庭流传的战争格言:受战争影响甚笃的,是那些无法左右其结果的人。”
翻译:李婧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