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爱向你”,不屈服于你也不消耗你 | 七夕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爱向你”,不屈服于你也不消耗你 | 七夕节

在爱情中,成为相互结伴、联合的伴侣和同伴,而不是渐行渐远,被世系、文化和性别所割裂的陌路人。

露西·伊利格瑞。图片来源:workingwithluceirigaray.com

编者按:在今天,我们谈论爱情时总是疑虑重重,有时对“恋爱脑”心怀恐惧,有时又对“纯爱战士”心怀隐秘的向往。但是在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露西·伊利格瑞看来,如果我们正视爱情——或者说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将其视为真正的情感体验,以及一种需要持久努力的“工作”,便可以拥有观察社会的新视角,并借此反思人类文化本身。

伊利格瑞是拉康的学生,与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并称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三驾马车”。她虽身处偏重于解构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之中,却进行了许多建构的工作,既描述了问题,也提供解决方法。

伊利格瑞指出,马克思把人对人进行剥削的源头界定为男人对女人的剥削,传统的爱情观念则将爱情视为占有和控制的手段,这会导致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和分裂。然而,有尊严的爱不应该是表示从属关系的“我爱你”,而是“我爱向你”,也就是要在保证自身主体性的前提下承认对方,这样,女性之爱才不只是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她也不必再牺牲自己。

在七夕节这一天,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伊利格瑞的著作《我的爱,向你》中节选了下面的片段,以飨读者。希望终有一日如伊利格瑞所说,我们能够成为“相互结伴、联合的伴侣和同伴,而不是渐行渐远,被世系、文化和性别所割裂的陌路人”。

《我的爱,向你:我们如何抵达幸福》
[法]露西·伊利格瑞 著 李晓晴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6

《我爱向你》(节选)

撰文 | 露西·伊利格瑞

我爱向你(J'aime à toi)意味着我与你保持间接关系。我既不屈服于你也不消耗你。我尊重(不可消减的)你。我致敬你:我向你致敬。我赞美你:我向你抒发赞美。我感谢你:我因为……向你表示感谢。我因由或为了……祝福你。我跟你说话,不仅以某事为主题,更以你为谈话对象。我和你诉说,不是说这样或那样的事,而是向你去诉说。

…………

介词“à”是非直接性的标志,是我们之间的中介的标志。因此,它的意义并不在于“我命令你或指挥你去做某事”,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或等同于“我命令你服从于某事”,“我使你屈从于某些真理、某种秩序”,这些真理和秩序可能对应着一项工作,但也有可能对应着人或神的享乐。介词“à”也不是要表述“我将你引向我”,当“你”变成了“向我”时,“我爱向你”就成了“我爱向我”。它更不意味着我让你成为我的妻子或丈夫意义上的“我娶(嫁)你”,即“我获取你”,“我让你成为我的”。介词“à”的真正意义是,“我希望在现在和将来都专注于你”,“我请求你留在你身边”,“我忠实于你”。

介词“à”提供了不把人消减为客体的场所。“我爱你”“我渴望你”“我获取你”“我吸引你”“我命令你”“我教育你”等等的表述总带有消解他(她)者相异性的风险,有把他(她)转化为我的财产、我的对象的风险,有把他(她)消减为我、消减入我的风险,即让他(她)已然属于我的存在性或物质性领域的一部分。

介词“à”同时也是一道在我的主观性、我的世界、我的言语等领域中抵御他(她)者自由的异化的屏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此,我爱向你意味着我不会通过以你为中心的方式,把你作为直接对象或间接对象加以获取。我更应当以我自己为中心,从而借助返回我来保持向你。我爱向你的方式不是把你作为我的战利品,你不会变成我的,而是通过尊重我的本性、我的历史、我的意向性的意愿,同时我也尊重你的本性、你的历史、你的意向性。因此,我不按照以下模式返回自身:我思忖我是否被爱。这更符合一种内向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朝向他(她)者的目的是通过文化层面的多少有些食人性质的行为,回到哀伤地、无休止地对唯我论探求的反复思考上去。

介词“à”保证了两种意向性:我的意向性和你的意向性。我所爱的是你身上的能够与我的意向性和你的意向性相对应的部分。

我“对你”的爱指向你身上的某种行为,某种表达,某个身体的、感性的特征,这些有可能不是你有意识地想要我去爱的,这不受你意向的控制。你没太意识到那种来源于,与我的意向兼容但又超出你意向掌控的东西,而能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我们也将取决于我们。假设我们依然可以把这种“向你”和意向区分开来,那么这种“向你”与其说是意向,不如说是你的属性,我们是否能在这种“向你”之上构建一种时间性?

关乎这样的我们的问题属于相会问题, 它的发生依据的是某种意义上适当的机会[某种契机(kairos)?],抑或是,该问题一方面是偶然性问题,我们不知晓其必然性,但同时它也是且尤其是关于构建时间性的问题:共同地、与某人一起、在某些人之间构建时间性。“如何在我们之间构建时间性?”“如何可持续地使两种意向性,两个主体相结合?”这样的问题经常被宗教或法律上的承诺以及繁衍的义务所替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让你成为我的财产、我的所有物,让你成为我的并不能够缔结我们之间的联盟。上述行为意味着为了某个主体性而牺牲另一个主体性。在这种情况下,介词“à”不是存在性属性,而是一个表示主有关系的词,它成了所有权的标志。难道人是一个将本能转化为律法的占有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表示所属的介词“à”便不再是双向的。你属于我,这种归属通常不具有相互性。占有者本来就很难为他人所有,更何况你是我的,你失去了拥有相互性的自由。占有者和被占有者分别承担起主动和被动的角色,爱人的人和被爱的人就是如此。由此,情爱关系中不再存在两个主体。

我使用介词“à”就是试图阻止人们再次陷入把主体消减为客体,消减为专属财产的窠臼。

但是,一个主体如何能持续性地与另一个主体相联或被联接于另一个主体?如何能不让这种关联的存续屈从于——无论是强制性或是推选出的——父神或君王的判决,民事权威的仲裁,以及世系性质的权力或知识?如何使恋人之间的关系免于遭受家庭带来的异化?

在宗教或法律承诺构建的“你永远属于我,我永远属于你”的幻象中,可能存在一种被投射于神性或律法的悬而未决的自然性。

…………

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样的命运不仅依然笼罩在女人的存在条件和定性之上,它同时也统摄着男人的存在条件和定性,因为男人不光必须成为被抑制本性的公民,还要作为人类的尤其是女性的“头领”以及神的“形象”存在。所有这一切都是与性别文化的缺失伴生的。

然而,无论一种本质具有动物属性、人性或神性,我又是否能够喜欢屈从于这种本质?此处是否缺乏来自他(她)者的多少是自由的运动,这种运动构建出两者,并且使他们共同的时间性成为可能。如果我专注于你的意向性,专注于你对自身的忠诚,对你意向性的生成以及你自身生成的忠诚,那么我便可以去设想我们之间的关系能否存续,我们的意向性能否契合。

这类意向性不能消减为单一。用圣埃克苏佩里的话说,只是一起眺望同一方向是不够的,或者说,采取不消除而是融合差异性的方法是不够的。忠于各自身份的男人和女人不具有相同的意向性,他们分属不同的性别,在世系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能够根据兼容其意向性的约定来做出承诺,即一起建设性别文化或构建差异性政治。

这类联盟能够为每个男人或女人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意向性。

由此:你不知晓我,但你了解我的某些显像。同时,你也能感知到我意向性的方向和维度。你无法知道我是谁,但你能协助我存在,你协助我的方式是感知那些来自我的我无法把握的东西,那些忠实于或不忠实于我自身的东西。你还能帮我从惯性思维、套话、反复乃至谬误、差错中解脱出来。你能助力我在保持自我的同时生成发展。

因此,经由契约缔结的婚姻不会将我拖拽出一个家庭并绑定于另一个家庭,不会让我像门徒一样臣服于某位主子,不会剥夺我的处女之身,不会用对[那个得到大写他(她)者或国家背书的]他(她)者的屈从来阻断我的生成,更不会将我的本质拘于繁衍。经由契约缔结的婚姻更像是我存在过程中的新阶段。这个阶段让我能够用我特有身份让我的性别完满,这种身份关联于我的历史以及人类历史的某个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的确,广泛的普遍性不是超历史的。我们希望它能够逐渐实现自身。在世界范围内它也确实是如此延展的。现今,性别差异性文化可以拓展至各个人群,各种传统。这种拓展最好能伴有质性的进步,伴有对动物性的逐渐摒弃,以及对凌驾于性别属性之上的繁衍或淫秽的渐次剥离。

为了实现这一进步,语言的介入是必须的。正如我之前指出的那样,此处涉及的不只是用于传递信息的语言,还有用于交流的语言。我们尤其缺乏一种利于交流的句法。实际上,交流行为就是建立联系,这属于句法问题。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与你对话?以及,如何倾听你的声音?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我的爱,向你:我们如何抵达幸福》,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自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爱向你”,不屈服于你也不消耗你 | 七夕节

在爱情中,成为相互结伴、联合的伴侣和同伴,而不是渐行渐远,被世系、文化和性别所割裂的陌路人。

露西·伊利格瑞。图片来源:workingwithluceirigaray.com

编者按:在今天,我们谈论爱情时总是疑虑重重,有时对“恋爱脑”心怀恐惧,有时又对“纯爱战士”心怀隐秘的向往。但是在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露西·伊利格瑞看来,如果我们正视爱情——或者说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将其视为真正的情感体验,以及一种需要持久努力的“工作”,便可以拥有观察社会的新视角,并借此反思人类文化本身。

伊利格瑞是拉康的学生,与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并称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三驾马车”。她虽身处偏重于解构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之中,却进行了许多建构的工作,既描述了问题,也提供解决方法。

伊利格瑞指出,马克思把人对人进行剥削的源头界定为男人对女人的剥削,传统的爱情观念则将爱情视为占有和控制的手段,这会导致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和分裂。然而,有尊严的爱不应该是表示从属关系的“我爱你”,而是“我爱向你”,也就是要在保证自身主体性的前提下承认对方,这样,女性之爱才不只是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她也不必再牺牲自己。

在七夕节这一天,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伊利格瑞的著作《我的爱,向你》中节选了下面的片段,以飨读者。希望终有一日如伊利格瑞所说,我们能够成为“相互结伴、联合的伴侣和同伴,而不是渐行渐远,被世系、文化和性别所割裂的陌路人”。

《我的爱,向你:我们如何抵达幸福》
[法]露西·伊利格瑞 著 李晓晴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6

《我爱向你》(节选)

撰文 | 露西·伊利格瑞

我爱向你(J'aime à toi)意味着我与你保持间接关系。我既不屈服于你也不消耗你。我尊重(不可消减的)你。我致敬你:我向你致敬。我赞美你:我向你抒发赞美。我感谢你:我因为……向你表示感谢。我因由或为了……祝福你。我跟你说话,不仅以某事为主题,更以你为谈话对象。我和你诉说,不是说这样或那样的事,而是向你去诉说。

…………

介词“à”是非直接性的标志,是我们之间的中介的标志。因此,它的意义并不在于“我命令你或指挥你去做某事”,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或等同于“我命令你服从于某事”,“我使你屈从于某些真理、某种秩序”,这些真理和秩序可能对应着一项工作,但也有可能对应着人或神的享乐。介词“à”也不是要表述“我将你引向我”,当“你”变成了“向我”时,“我爱向你”就成了“我爱向我”。它更不意味着我让你成为我的妻子或丈夫意义上的“我娶(嫁)你”,即“我获取你”,“我让你成为我的”。介词“à”的真正意义是,“我希望在现在和将来都专注于你”,“我请求你留在你身边”,“我忠实于你”。

介词“à”提供了不把人消减为客体的场所。“我爱你”“我渴望你”“我获取你”“我吸引你”“我命令你”“我教育你”等等的表述总带有消解他(她)者相异性的风险,有把他(她)转化为我的财产、我的对象的风险,有把他(她)消减为我、消减入我的风险,即让他(她)已然属于我的存在性或物质性领域的一部分。

介词“à”同时也是一道在我的主观性、我的世界、我的言语等领域中抵御他(她)者自由的异化的屏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此,我爱向你意味着我不会通过以你为中心的方式,把你作为直接对象或间接对象加以获取。我更应当以我自己为中心,从而借助返回我来保持向你。我爱向你的方式不是把你作为我的战利品,你不会变成我的,而是通过尊重我的本性、我的历史、我的意向性的意愿,同时我也尊重你的本性、你的历史、你的意向性。因此,我不按照以下模式返回自身:我思忖我是否被爱。这更符合一种内向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朝向他(她)者的目的是通过文化层面的多少有些食人性质的行为,回到哀伤地、无休止地对唯我论探求的反复思考上去。

介词“à”保证了两种意向性:我的意向性和你的意向性。我所爱的是你身上的能够与我的意向性和你的意向性相对应的部分。

我“对你”的爱指向你身上的某种行为,某种表达,某个身体的、感性的特征,这些有可能不是你有意识地想要我去爱的,这不受你意向的控制。你没太意识到那种来源于,与我的意向兼容但又超出你意向掌控的东西,而能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我们也将取决于我们。假设我们依然可以把这种“向你”和意向区分开来,那么这种“向你”与其说是意向,不如说是你的属性,我们是否能在这种“向你”之上构建一种时间性?

关乎这样的我们的问题属于相会问题, 它的发生依据的是某种意义上适当的机会[某种契机(kairos)?],抑或是,该问题一方面是偶然性问题,我们不知晓其必然性,但同时它也是且尤其是关于构建时间性的问题:共同地、与某人一起、在某些人之间构建时间性。“如何在我们之间构建时间性?”“如何可持续地使两种意向性,两个主体相结合?”这样的问题经常被宗教或法律上的承诺以及繁衍的义务所替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让你成为我的财产、我的所有物,让你成为我的并不能够缔结我们之间的联盟。上述行为意味着为了某个主体性而牺牲另一个主体性。在这种情况下,介词“à”不是存在性属性,而是一个表示主有关系的词,它成了所有权的标志。难道人是一个将本能转化为律法的占有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表示所属的介词“à”便不再是双向的。你属于我,这种归属通常不具有相互性。占有者本来就很难为他人所有,更何况你是我的,你失去了拥有相互性的自由。占有者和被占有者分别承担起主动和被动的角色,爱人的人和被爱的人就是如此。由此,情爱关系中不再存在两个主体。

我使用介词“à”就是试图阻止人们再次陷入把主体消减为客体,消减为专属财产的窠臼。

但是,一个主体如何能持续性地与另一个主体相联或被联接于另一个主体?如何能不让这种关联的存续屈从于——无论是强制性或是推选出的——父神或君王的判决,民事权威的仲裁,以及世系性质的权力或知识?如何使恋人之间的关系免于遭受家庭带来的异化?

在宗教或法律承诺构建的“你永远属于我,我永远属于你”的幻象中,可能存在一种被投射于神性或律法的悬而未决的自然性。

…………

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样的命运不仅依然笼罩在女人的存在条件和定性之上,它同时也统摄着男人的存在条件和定性,因为男人不光必须成为被抑制本性的公民,还要作为人类的尤其是女性的“头领”以及神的“形象”存在。所有这一切都是与性别文化的缺失伴生的。

然而,无论一种本质具有动物属性、人性或神性,我又是否能够喜欢屈从于这种本质?此处是否缺乏来自他(她)者的多少是自由的运动,这种运动构建出两者,并且使他们共同的时间性成为可能。如果我专注于你的意向性,专注于你对自身的忠诚,对你意向性的生成以及你自身生成的忠诚,那么我便可以去设想我们之间的关系能否存续,我们的意向性能否契合。

这类意向性不能消减为单一。用圣埃克苏佩里的话说,只是一起眺望同一方向是不够的,或者说,采取不消除而是融合差异性的方法是不够的。忠于各自身份的男人和女人不具有相同的意向性,他们分属不同的性别,在世系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能够根据兼容其意向性的约定来做出承诺,即一起建设性别文化或构建差异性政治。

这类联盟能够为每个男人或女人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意向性。

由此:你不知晓我,但你了解我的某些显像。同时,你也能感知到我意向性的方向和维度。你无法知道我是谁,但你能协助我存在,你协助我的方式是感知那些来自我的我无法把握的东西,那些忠实于或不忠实于我自身的东西。你还能帮我从惯性思维、套话、反复乃至谬误、差错中解脱出来。你能助力我在保持自我的同时生成发展。

因此,经由契约缔结的婚姻不会将我拖拽出一个家庭并绑定于另一个家庭,不会让我像门徒一样臣服于某位主子,不会剥夺我的处女之身,不会用对[那个得到大写他(她)者或国家背书的]他(她)者的屈从来阻断我的生成,更不会将我的本质拘于繁衍。经由契约缔结的婚姻更像是我存在过程中的新阶段。这个阶段让我能够用我特有身份让我的性别完满,这种身份关联于我的历史以及人类历史的某个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的确,广泛的普遍性不是超历史的。我们希望它能够逐渐实现自身。在世界范围内它也确实是如此延展的。现今,性别差异性文化可以拓展至各个人群,各种传统。这种拓展最好能伴有质性的进步,伴有对动物性的逐渐摒弃,以及对凌驾于性别属性之上的繁衍或淫秽的渐次剥离。

为了实现这一进步,语言的介入是必须的。正如我之前指出的那样,此处涉及的不只是用于传递信息的语言,还有用于交流的语言。我们尤其缺乏一种利于交流的句法。实际上,交流行为就是建立联系,这属于句法问题。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与你对话?以及,如何倾听你的声音?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我的爱,向你:我们如何抵达幸福》,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自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