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传出离职消息,引起许多媒体人讨论,有些评论认为,徐的离开不是因为媒体人无能,而是大环境所迫。
传统媒体的“江河日下”,和新媒体创业的逐渐兴起,似乎成了鲜明对比。那么,那些离职后的传统媒体人,现在都在干什么?他们的转型之路,在何方?
传统媒体人转型网红主播
如今的纸媒经过各种调整之后,自身的基因完全被打乱,没有了业务主线,为了让其存活下来,妄想抓住“网红直播”这根最后的稻草,谋求全媒体转型。在纸媒中,很多记者摇身一变,成了“网红”主播,读者见面会成了“用户节”。
前段时间,浙报集团“网红记者”们踊跃投身直播行业的景象,在大众面前还历历在目,媒体人这一类型的转变,在全媒体时代的变革中,也算是顺势之举。首先,全媒体时代的观众属性已从读者变成了用户,其次,新闻的个性化特征和标识也在催生“网红”,在次,全媒体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着眼未来,这样基因突变式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今年,新京报与腾讯新闻合作推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我们》,制造出的“3万平方米地下建筑消防员灭火救援实战演练、解救保定坠井男童”等颇具关注度的新闻事件,就是通过视频直播、文字报道多方融合的方式进行了全媒体报道。整体的用户增长数大大超出了预期。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如今的媒体人,就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媒体人,就得拿得起笔杆,玩得溜自拍杆,同步还得将颜值、素质、气质贯彻到底。
传统媒体人转型公关行业
我们不难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媒体人转型进入了高收入的公关行业,最具焦点性的媒体人,应该算《华尔街日报》前编辑、资深媒体人顾蔚,近期转型,正式成为了苹果中国区公关总监。
从传统媒体行业转型进入公关行业的成功典范还是可以悉数列举一下的,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徐继业,现任百度百家号总经理(曾任百度公关总监);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朱平豆,现任滴滴媒体研究院院长;南方日报记者陈亮,现支付宝公关总监。
的确大部分媒体人,转型公关行业的时候,都绕不开薪水这个话题;丰厚的收入也是吸引他们转型到这一行业的重要原因。在2015年,普利策奖本地报道奖得主之一Kuznia,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转行做公关的新闻还曾一度引爆了新闻圈。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人转型公关行业的失败案例也比比皆是。比如,今年五月,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被传离职,虽然是捕风捉影的消息。但从报道上 也不难看出,他的思路难以跟公司战略达成一致,其转型之路相对坎坷。
前凤凰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的转型之路也并不平坦,在从凤凰卫视离职后,又先后前往搜了狐、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任职。他与企业的战略思路不匹配的状况,必将成为其转型之路上的一大精神壁垒。
媒体人转型做公关,除了薪水高点,更多的学习和调整,还需要同步。因为媒体人在转型过程中的精神壁垒的确是阻碍其发展的致命之处:
首先,如何驾驭内容的可读性和易传播性就成为了转型公关的传统媒体人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
企业对公关的基本诉求首先是有一个“好笔头”。在这方面媒体人的优势无以伦比。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采写,基本上都是手到擒来。
但是媒体人在转型公关后,面对企业要求写软文、甚至写小黑稿时,首先过不去的是自己心理那关。原因不是写不了,而是写了以后总觉得“政治不正确”。
以软文为例,无论你写的多么优秀,总是逃不过被发现的命运。这是立场决定的,并非水平不行。但是对于擅长写特稿、写深度的媒体人来说,需要思维转变的过程。这些受过新闻训练,有自己行为准则的媒体人,在内容方面总会产生一些失落感。
更何况在新媒体浪潮下,对于微博、微信甚至直播这些新兴领域的传播平台,媒体人虽然吃过见过,但也没到大笔一挥就篇篇10万加的功力。内容上的适应是第一个门槛。
另外,在写作技巧上,企业公关的使命是简单、高效的进行传播。比如一篇《在苹果做了十年公关,我总结了这五条建议观点》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苹果的新闻稿件做可读性水平测试 ,你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均水平的四年级或以下学生都能理解”。但是从专业媒体的角度看,如果不把技术说透、理论说足,似乎就把媒体的调性定义的不够专业和权威。
其次,智慧的处理媒体关系也成为了转型公关的传统媒体人需要跨越的第二道坎。
企业选择媒体出身的大咖加盟,无非就是看重媒体人的关系网。其目的也很简单,扩大正面消息和铲除负面舆论。
一般来说,媒体人的老朋友倒是可以顺水推舟帮些小忙。但是如果遇到了重大危机,媒体人就要调动起所有能调动的人脉,利用多年积累面子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不过这种面子能用几次?或者怎么还给别人呢?
表面上看,公关是一个伺候人的活儿。实际上,一个合格的公关除了输出内容以外,对于媒体关系的维护也要拿捏的非常到位。
在媒体时,你可以选择跟同行打成一片,也可以选择独树一帜。但是企业公关给不了你这么多的选择空间。小到发布会机票改签,大到专访内容审核,哪件事儿都需要亲力亲为。这种八面玲珑也是转型的最大难点。
传统媒体人转型重回学校教书
原《中国服饰》杂志主编黄克非女士,曾经也是一位资深的时尚媒体人,在转型的过程中,她完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阶段的学习,如今成为了东华大学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像这样的转型也是一部分媒体人热追的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唐铮谈到她转型的感受时,就这样说到,过去十年里,她经历了从《财经》杂志到《北京日报》。
在她看来,面对全球媒体的转型时代,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媒体一样,第一次站在完全平等的起跑线上面对竞争,全球面对的都是要做媒体结构的重构,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媒体能够做到。在媒体转型的滚滚大潮里,唐铮最终也是选择了回高校教书这条路,准备去旁观这个媒体转型大潮。
当然这样的选择也是媒体人人生态度的体现,在这条路上,媒体人可以依然保持自己惯有的新闻主义,和外界保持着积极的沟通与对话。所以,这也是媒体人转型道路上最被热追的一种“完美方式”。
传统媒体人转型创业
当今中国的新老媒体人,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目前,正处于新媒体创业的历史性的机遇窗口期。是否抓得住这波充满挑战的内容创造期,也需要媒体人自身的努力与突破。但不管怎样,媒体人的这一转型,必将在颠覆传统媒介内容,创造新媒介内容的道路上,留下精彩的足迹。
最具代表的创业媒体人有:
徐沪生
原传统媒体:《外滩画报》总编辑
现在出任:《一条》公众号创始人
新媒体内容特点:生活、潮流、文艺,原创杂志化视频
秦朔
原传统媒体:《第一财经日报》前总编辑
现出任:《秦朔朋友圈》创始人
新媒体内容特点:移动端有情怀的财经内容
黄章晋
原传统媒体:《凤凰周刊》执行主编
现出任:《大象公会》创始人
新媒体内容特点:精神鸦片制造商,做中国最好的饭桌谈资
陈植雄
原传统媒体:曾供职于一本电影杂志
现出任:《毒舌电影》主笔(传说中的毒sir)
新媒体内容特点:不做“高高在上的影评人”
伊险峰
原传统媒体:《第一财经周刊》主编
现出任:《好奇心日报》创始人
新媒体内容特点:一切满足你好奇心的东西
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新媒体,介质变了,舞台也更大了,这些转型的媒体人始终坚信,精耕细作地做内容,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给读者。在这类媒体人看来,这样的转型,才是最有意义的,才是他们一直想成为价值观的输出者,成为思想意见领袖,不辜负“媒体人”这三个字的关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