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眼
【专访】左学金: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中央和地方要分工合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说,虽然经过几十年城镇化,还是没有真正做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务仍然很繁重。

扩大内需顶层设计出炉:为何是现在?面临哪些阻碍?

纲要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余永定:明年中国通胀率可能上升,但仍要保持低利率甚至降息

他表示,随着疫情管控的放松,接下来中国经济将出现一波明显反弹,消费反弹会更强劲,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通货膨胀。

陆铭:促进人口自由流动畅通国内大循环,或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最优解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表示,人口流动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人均GDP的差距;人口流出可以减轻流出地的财政支出负担;人口流入有助于流入地GDP增长,而这可以给欠发达地区带来转移支付,促进共同富裕。

中信证券: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明年GDP大概是双顶格局,在二季度和四季度分别有两个阶段性的经济增长高点。

经济学家热议房地产前景:金融16条后,市场是否会企稳?

高善文、汪涛等人认为,房地产行业企稳可能仍需时日,特别是需要更多支持销售端的政策。

【专访】高瑞东:建立强大的制造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强调,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将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建议明年财政赤字率提升至3%

报告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指出,当前经济的本质问题是周期性的下行力量,尤其是总需求收缩和信心不足。

学者热议如何促使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房地产和消费是关键

杨伟民、刘世锦、高培勇、刘元春等经济学家表示,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力促2023年经济重回合理区间。

“金融16条”落地后,房地产市场将如何演绎?

“金融16条”有助于缓解房企资金链压力,但需求侧的下行同样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