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表示,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
北大光华称,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恢复至5%左右,如要实现更高的增长目标,需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师表示,明年货币政策不会过度宽松,在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同时也要防止宏观杠杆率过快上行。
在全球去碳化及能源博弈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动汽车、光伏、电池等新能源相关产品出口增长有望加快。
和2022年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共同发力不同,明年货币政策将更倚重结构性工具。
界面新闻采访的分析师多认为,明年预算赤字率大概率超过2022年的2.8%,达到3%甚至以上水平。
这六大风险包括青年人就业难、房地产风险、消费恢复风险,等等。
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加系统的改革举措正在形成,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日前出版的《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2)》指出,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预计2022-2026年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速放缓;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在2022-2026年期间将保持一定强度,预计平均增速在7.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