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上海书展期间,界面文化专访了学者唐小兵,从他的译诗谈到了快手诗歌,以及疫情时代诗歌对于普通人来说的情感意义。
以电影为切口,界面文化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辛晓娟探讨了故事中出现的诗人与诗歌文化的相关史实。
王鸥行观察到,有色人种作家的作品常常被当作人种志和报道来看待,认为它们是缺乏“功力”的,唯一价值就是“异国”主题,而不是真的取得了多大的艺术成就。
将社会议题编织进小说中是金索沃的惯用写作手法,迪亚兹的《信任》则以阶级为主题。
数据和算法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小众的“茧房”,还有心底的浪漫。
为了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及含义,TOPHER特在“世界诗歌日”这一周,搜寻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听到、看到更多精彩的风景。
马洛伊·山多尔、韩国女性诗人、台湾食物、北京公园、朝鲜王朝政治、非洲民族志、汪民安、自然文学……
在“死亡”2年后,网文作者苏珊·米琴本月初在社交媒体上再度活跃,她为什么要伪造假自杀事件?
杜甫把握住了安史之乱,同时唤醒了庾信、陶渊明、诗经和楚辞,将前代词语的“幽灵”转化为自己的写作。
国外文化圈一周大事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