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移民作家斯坦尼西奇追问《我从哪里来》:以游戏姿态书写记忆中变成废墟的故乡

坎坷的迁移逃亡、艰难的生存抗争、割裂的身份认同都是移民文学经常会关注的母题。

以小说关怀气候议题,我们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到阿米塔夫·高希,小说家在作品中是如何处理气候问题的?

今天的西方小说已经成为女性的世界?

从萨莉·鲁尼到雷文·蕾拉妮,女性小说家似乎抓住了文学的潮流,比男性拥有更多的话题、奖项和畅销书。但这种文化转变是值得庆祝还是应该纠正?

残暴与苦情引人去向何处:理解余华的小说《文城》

人物的遭遇一再让人掉泪,但掉眼泪并不是很高的标准。看到那么多村民浮尸于河中,读者可能会和故事里的人一样,仿佛闻到腐臭,感到情绪被耗尽的疲劳。

作家格非:全世界的作者都在胡写,小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在丧失

格非认为,今天出现的大问题是,作家借助发达的媒体会自认为很了解这个世界,可以把握这个世界。

中国最早的汉译本《堂吉诃德》重新译回西班牙语

从西班牙语到英语,从英语到中文,再从中文回到西班牙语,在林纾和雷林克跨时空的合作下,堂吉诃德走完了一个圆满的闭环。

历时四年《射雕英雄传》出全了英文版,但国外读者似乎并不买账

比起四年前传出要出英译本时的各种讨论,如今其相关讨论甚是寥寥。

余华谈新作《文城》:和《活着》相比,这是一部传奇小说

“现在年纪慢慢大了,我觉得留给自己写作的时间也不多了,接下来有时间集中精力把没写完的作品写完,可能下面不用等个八年了,争取四年内完成。”余华说。

星空之下的平庸心灵:从托卡尔丘克《糜骨之壤》说起 | 世界地球日

所谓“神”“灵”并非一种混乱的、原始的、未经文明理性化的存在,而是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可以揭示生活内面的智慧。

从托宾到阿特伍德:归家之路为何如此漫长?

从科尔姆·托宾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雅阿·吉亚西,这些故事反映了归家的矛盾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