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鲁道夫·克劳修斯:气候变化的揭秘者

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在2021年的IPCC报告中出现了36次:要想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追溯历史。

【专访】袁凌:喝着汉江水写汉江,非虚构不是心灵膏药

袁凌说,要关心人们的实际利益,不能只是情怀;不能仅仅把汉江写成一个哺育万千子民的母亲河,但不去关心它的真实处境。

蘑菇与鸟都是艺术家,“最初500米”用行动重建附近 | 深港双年展

如何探索更有温度的未来人居,让城市如生命体般有机、柔软,富于关怀?

如果利用经济上的依赖性,对政治对手进行打压,把经济的相互依赖武器化,就会出现问题。

等富了再保护环境?项飚吕植分析环保“破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受到推崇,项飚回忆说,当时北大非常流行“先发展后环保,否则什么都没有”的说法。

气候软件初创公司被风投“盯上”,它们都在做什么?|海外商业观察

气候软件初创公司成为今年风险投资行业的重点关注对象。

首位非洲建筑师获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再次被重申

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建筑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受到伤害的少数人如何才能被听见?来自《压裂的底层》的启示

历史学家罗新说,“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听到他们的声音”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有一天你在其他事情上微弱的时候,你的声音也可能被人听到”。

汽车拯救城市于马粪间的想法,是如何被汽车工业植入了人们心中?

汽车并不是作为“环境救星”出现的,它是在汽车工业的精心推动下出现的,它的统治是由不断增长的汽油需求和政府对公路、道路和分区法规的投资铺垫的。

城市意象:原典与新用

就像林奇著作在亚洲国家的意外影响一样,和工业社会一起滋生的“城市漫游者”现在已经赋予“城市意象”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