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流动性错峰成市场规律 今年节后资金面可能趋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流动性错峰成市场规律 今年节后资金面可能趋紧

今年降准并不可期,货币政策亦难以宽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春节将至,央行从上周便已开始为春节前后流动性预做布局。1月4日停用14天逆回购,防止逆回购节前到期对流动性造成压力;1月6日重启28天逆回购操作,以推迟资金回笼时点至节后。

中信证券报告通过对比分析自2012年来近五年央行春节前后流动性净投放状况以及近三年来春节前后逆回购操作认为,春节前两至三周是流动净投放高峰,春节后第一时间开始出现流动性回笼高峰。

从投放时点来看,近五年来春节前两至三周,央行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以应对节前流动性需求压力,且净投放时点逐步提前。分析发现,流动性净投放步入高峰的时点从2012-2014年的较春节提前两周左右至2015-2016年的提前三周,呈现前提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近五年对节后流动性回笼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流动性回笼高峰一般都在春节之后的第一时间到来,并且持续一个月左右,此时央行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回笼高峰,最终使得节后净回笼影响逐渐平缓。

报告认为,由于近年来央行对春节前流动性的净投放惯例性较预期更早地布局,因此产生了流动性错峰现象,即“紧而不禁、松而不松”。具体而言,就是春节前市场认为该会紧张的时候由于央行的前瞻安排反而松了,而节后普遍认为流动性会松,但由于大量短期操作到期回笼压力第一时间到来,并且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因此流动性趋紧。

具体操作方面,央行用不同期限逆回购配合管理流动性。上周五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将于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到期。报告指出,通过分析2015年以来近两年春节前后的逆回购操作,28天逆回购重启与7天逆回购量缩减均符合往年规律。

央行此番安排,主要是为防止加剧节前和节日期间流动性压力。节前近三周重启28天逆回购与节前最后一周重启14天逆回购的作法能够恰好避开春节假期期间到期的情况,并在节后恰好形成贴合时点的资金到期回笼。同样,为避免逆回购春节期间到期,7天逆回购操作在节前最后一周停用。另外,因节前备付压力大,流动性承压,7天逆回购量逐步缩减也能减缓节前该品种逆回购到期所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与2016年节后降准的操作相比,报告认为其有特殊性,今年流动性压力恐甚于往年,但降准却不可期。

因此、今年节后资金面趋紧可能性很高,货币政策亦难以宽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流动性错峰成市场规律 今年节后资金面可能趋紧

今年降准并不可期,货币政策亦难以宽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春节将至,央行从上周便已开始为春节前后流动性预做布局。1月4日停用14天逆回购,防止逆回购节前到期对流动性造成压力;1月6日重启28天逆回购操作,以推迟资金回笼时点至节后。

中信证券报告通过对比分析自2012年来近五年央行春节前后流动性净投放状况以及近三年来春节前后逆回购操作认为,春节前两至三周是流动净投放高峰,春节后第一时间开始出现流动性回笼高峰。

从投放时点来看,近五年来春节前两至三周,央行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以应对节前流动性需求压力,且净投放时点逐步提前。分析发现,流动性净投放步入高峰的时点从2012-2014年的较春节提前两周左右至2015-2016年的提前三周,呈现前提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近五年对节后流动性回笼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流动性回笼高峰一般都在春节之后的第一时间到来,并且持续一个月左右,此时央行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回笼高峰,最终使得节后净回笼影响逐渐平缓。

报告认为,由于近年来央行对春节前流动性的净投放惯例性较预期更早地布局,因此产生了流动性错峰现象,即“紧而不禁、松而不松”。具体而言,就是春节前市场认为该会紧张的时候由于央行的前瞻安排反而松了,而节后普遍认为流动性会松,但由于大量短期操作到期回笼压力第一时间到来,并且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因此流动性趋紧。

具体操作方面,央行用不同期限逆回购配合管理流动性。上周五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将于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到期。报告指出,通过分析2015年以来近两年春节前后的逆回购操作,28天逆回购重启与7天逆回购量缩减均符合往年规律。

央行此番安排,主要是为防止加剧节前和节日期间流动性压力。节前近三周重启28天逆回购与节前最后一周重启14天逆回购的作法能够恰好避开春节假期期间到期的情况,并在节后恰好形成贴合时点的资金到期回笼。同样,为避免逆回购春节期间到期,7天逆回购操作在节前最后一周停用。另外,因节前备付压力大,流动性承压,7天逆回购量逐步缩减也能减缓节前该品种逆回购到期所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与2016年节后降准的操作相比,报告认为其有特殊性,今年流动性压力恐甚于往年,但降准却不可期。

因此、今年节后资金面趋紧可能性很高,货币政策亦难以宽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