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货币政策旨在金融去杠杆 债市仍需等风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货币政策旨在金融去杠杆 债市仍需等风来

未来三个月内通胀风险无忧,短期不可能加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回顾2016年货币政策,央行从8月开始逐步转变货币政策思路,由中性逐步变为中性偏紧,具体包括:拉长逆回购期、MLF期限,季末年末谨慎投放,上调逆回购招标利率,加大回购利率波动幅度等,以此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有效防范债券市场泡沫。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不同于2013年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同业投资非标带来M2增速飙升,从而引发通胀担忧),2016年导致央行货币政策转变的主因不在总量而在结构上,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指向资产价格泡沫。

报告认为,在2016年利率抬高后,金融去杠杆出现一定成效。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反弹,银行间和交易所的回购杠杆也有所下降,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从2016年10月起大幅萎缩。但2017年2月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已接近1.4万亿元,发行速度有再度加快迹象,金融去杠杆面临反复。

本轮收紧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融资需求来看,今年1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约2600亿元,原因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增加,及未贴现票据同比多增,一定程度抵消了企业债融资的大幅下滑,这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和基建仍有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制造业短期平稳,融资成本的抬升逐步传导。前期地产和基建投资发力,叠加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中上游价格回暖,当前制造业仍处在主动补库存阶段,盈利状况和生产意愿均好于2013年。

短期来看,上调逆回购和MLF等利率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可能不大,融资需求除了贷款和债券,还可以通过非标完成。但如果1-2个季度资金利率仍较高,那么短端利率将会传至长端,抬高企业财务费用,最终导致融资和投资下滑。若央行长期维持资金面紧平衡,房贷和贷款利率终将上行,其对实际经济的负面作用将逐步显现—融资需求下滑,生产和投资回落。

目前来看,房地产投资趋降是趋势,制造业补库存取决于终端需求,今年经济稳定仍要看基建投资是否托底,此外消费是否有新起色。报告预计今年PPP将成为带动基建投资的主力,部分省份的固定投资增长也将成为托底的动力。但基建投资也取决于基建融资,2016年平台贷款、基建专项债、财政资金等均给基建提供了不少资金,如果后续央行货币政策更加趋紧,影响基建融资,那么投资增速也会受冲击。

报告认为,从去杠杆的角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央行将维持资金面紧平衡,或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或进一步抬高流动性工具的利率(某种程度的随行就市),并进行纳入理财的MPA考核,从根本上限制同业负债规模无序扩张。

对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来说,其取决于实体资本回报率和融资成本,主要通过利率和数量两方面来影响。后续可能有三种调控方式影响实体融资:一是地方平台融资和过剩产能融资是否进一步被制约;二是纳入理财的MPA考核标准;三是去杠杆不达预期时,是否会使用加息的方式,直接抬高融资成本,抑制融资需求。

不过,报告也指出,加息与否取决于通胀。未来三个月内通胀风险无忧,短期不可能加息;从央行协调稳经济、去杠杆、防风险等目标来看,当前更多的可能仍以流动性工具的量和价调节为主。但如果后续CPI回升到3%以上,那么“真加息”也存在可能。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报告认为,货币政策转向意味着趋势行情需要等待基本面的回落,即等待后续实体融资成本是否大幅上行、融资量是否大幅回落,进而带来经济和物价的下行。

短期内,从基本面来看,房地产融资和投资趋降,但基建可能发力,制造业也较为平稳;物价方面,石油价格在55美元/桶左右震荡,国内服务价格带动非食品价格回升,二季度通胀冲高回落,下半年仍有隐忧。而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如果同业存单发行仍多,金融去杠杆不达预期,后续监管可能进一步加强,影响债市需求。因此,债市趋势机会仍需等风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货币政策旨在金融去杠杆 债市仍需等风来

未来三个月内通胀风险无忧,短期不可能加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回顾2016年货币政策,央行从8月开始逐步转变货币政策思路,由中性逐步变为中性偏紧,具体包括:拉长逆回购期、MLF期限,季末年末谨慎投放,上调逆回购招标利率,加大回购利率波动幅度等,以此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有效防范债券市场泡沫。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不同于2013年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同业投资非标带来M2增速飙升,从而引发通胀担忧),2016年导致央行货币政策转变的主因不在总量而在结构上,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指向资产价格泡沫。

报告认为,在2016年利率抬高后,金融去杠杆出现一定成效。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反弹,银行间和交易所的回购杠杆也有所下降,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从2016年10月起大幅萎缩。但2017年2月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已接近1.4万亿元,发行速度有再度加快迹象,金融去杠杆面临反复。

本轮收紧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融资需求来看,今年1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约2600亿元,原因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增加,及未贴现票据同比多增,一定程度抵消了企业债融资的大幅下滑,这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和基建仍有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制造业短期平稳,融资成本的抬升逐步传导。前期地产和基建投资发力,叠加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中上游价格回暖,当前制造业仍处在主动补库存阶段,盈利状况和生产意愿均好于2013年。

短期来看,上调逆回购和MLF等利率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可能不大,融资需求除了贷款和债券,还可以通过非标完成。但如果1-2个季度资金利率仍较高,那么短端利率将会传至长端,抬高企业财务费用,最终导致融资和投资下滑。若央行长期维持资金面紧平衡,房贷和贷款利率终将上行,其对实际经济的负面作用将逐步显现—融资需求下滑,生产和投资回落。

目前来看,房地产投资趋降是趋势,制造业补库存取决于终端需求,今年经济稳定仍要看基建投资是否托底,此外消费是否有新起色。报告预计今年PPP将成为带动基建投资的主力,部分省份的固定投资增长也将成为托底的动力。但基建投资也取决于基建融资,2016年平台贷款、基建专项债、财政资金等均给基建提供了不少资金,如果后续央行货币政策更加趋紧,影响基建融资,那么投资增速也会受冲击。

报告认为,从去杠杆的角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央行将维持资金面紧平衡,或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或进一步抬高流动性工具的利率(某种程度的随行就市),并进行纳入理财的MPA考核,从根本上限制同业负债规模无序扩张。

对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来说,其取决于实体资本回报率和融资成本,主要通过利率和数量两方面来影响。后续可能有三种调控方式影响实体融资:一是地方平台融资和过剩产能融资是否进一步被制约;二是纳入理财的MPA考核标准;三是去杠杆不达预期时,是否会使用加息的方式,直接抬高融资成本,抑制融资需求。

不过,报告也指出,加息与否取决于通胀。未来三个月内通胀风险无忧,短期不可能加息;从央行协调稳经济、去杠杆、防风险等目标来看,当前更多的可能仍以流动性工具的量和价调节为主。但如果后续CPI回升到3%以上,那么“真加息”也存在可能。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报告认为,货币政策转向意味着趋势行情需要等待基本面的回落,即等待后续实体融资成本是否大幅上行、融资量是否大幅回落,进而带来经济和物价的下行。

短期内,从基本面来看,房地产融资和投资趋降,但基建可能发力,制造业也较为平稳;物价方面,石油价格在55美元/桶左右震荡,国内服务价格带动非食品价格回升,二季度通胀冲高回落,下半年仍有隐忧。而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如果同业存单发行仍多,金融去杠杆不达预期,后续监管可能进一步加强,影响债市需求。因此,债市趋势机会仍需等风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