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向世界解释中国创新经济的奥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向世界解释中国创新经济的奥秘

书作者对于中国的政府机构、政府体系,在创新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所评图书:

书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创新者》

作者:(瑞士)乔治·豪尔、马克斯·冯·冯德维茨

译者:许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科技与创新管理教授乔治·豪尔与GLORAD国际研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斯·冯·冯德维茨合著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创新者》,旨在向全球读者解析中国是怎样成长为世界创新领域主力军并拥有强劲动能和潜力的。

中国启动改革开放、1992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纪之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之后的欧债危机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国外的分析家都曾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景下过判断。尽管部分分析人士分别在以上时间节点就曾发表过对于中国经济和改革的乐观展望,但也大多倾向于将中国的成长、成就框定在美国、欧洲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辅助角色中。

中国经济的成长速度和发展规模,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速度、新产业培育和成长所达到的规模,都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增长不具持续性,想尽办法论证过去以来中国大量依靠政府投资所建立起的产业,实际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有对于中国经济了解不深,仍以20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或之前的中国印象估量中国经济潜力、活力的人,怀疑中国的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都是海外的山寨品。

这本书以事实驳斥了以上引述的两种有代表性的批评。书作者指出,中国企业是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者过程中创造财富的关键角色。书中回顾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创新传统,指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中国保持着科学与技术进步且领先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而在今天,以最能衡量创新实力和潜力的研发投入占GDP百分比来看,中国的数字已从1995年的0.5%增长到2%,中国企业专利申报数量在国际上的排名也不断趋前,而中国各地建立的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摇篮。

书作者归纳了中国创新经济发展的支持性背景因素,首先中国市场的份额较大,拥有一批绝对人口规模较大的中产阶级,消费模式非常多元,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渐近,老龄化消费需求也日益变得突出;其次,中国的法治在不断改善,尤其是调节市场行为主体、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已趋于完善,中国的商标、著作权、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也越来越严密,执法效率的提升保证了立法意图被尽可能有效的转化;第三,中国文化、社会传统的多元性,有利于涌现创新,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开展的发展竞争,也加速了这一进程;第四,中国政府重视惩治有害于市场秩序的腐败,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反腐行动,较为有效的整肃了发展环境;第五,中国的政府部门注重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方式开展政策实验,还尽可能主动的提供基础设施建造、更新,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不少实体行业的发展成本。

书作者对于中国的政府机构、政府体系,在创新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他看来,中国的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经济领导部门以及各地的地方政府,在领导创新发展、经济增长方面并不存在观念等方面的束缚,非常讲求实用主义,这与日本、韩国官方的政策风格颇为接近。这样的政策实用主义,在近年来“智慧城市”等规划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本土企业在信息与通信等领域内,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对外投资与并购。

书作者指出,人毫无疑问是创新管理中的决定性因素,对应来看,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充满希望,但“作为创新和创业精神推动者的教育”仍需着力提升。另外,在经营成本已经大幅增加的今天,如何激励外商投资企业、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同一产业、关联产业的不同企业开展更为密切的知识共享和协作(而不担心知识产权成果外泄),也成为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的政策难题。书作者也指出,中国创新经济的培育仍待持续投入,并注重关键人才如资深创新领导人才等的培养、推动专利成果更好的获得转化使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向世界解释中国创新经济的奥秘

书作者对于中国的政府机构、政府体系,在创新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所评图书:

书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创新者》

作者:(瑞士)乔治·豪尔、马克斯·冯·冯德维茨

译者:许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科技与创新管理教授乔治·豪尔与GLORAD国际研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斯·冯·冯德维茨合著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创新者》,旨在向全球读者解析中国是怎样成长为世界创新领域主力军并拥有强劲动能和潜力的。

中国启动改革开放、1992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纪之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之后的欧债危机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国外的分析家都曾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景下过判断。尽管部分分析人士分别在以上时间节点就曾发表过对于中国经济和改革的乐观展望,但也大多倾向于将中国的成长、成就框定在美国、欧洲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辅助角色中。

中国经济的成长速度和发展规模,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速度、新产业培育和成长所达到的规模,都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增长不具持续性,想尽办法论证过去以来中国大量依靠政府投资所建立起的产业,实际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有对于中国经济了解不深,仍以20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或之前的中国印象估量中国经济潜力、活力的人,怀疑中国的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都是海外的山寨品。

这本书以事实驳斥了以上引述的两种有代表性的批评。书作者指出,中国企业是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者过程中创造财富的关键角色。书中回顾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创新传统,指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中国保持着科学与技术进步且领先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而在今天,以最能衡量创新实力和潜力的研发投入占GDP百分比来看,中国的数字已从1995年的0.5%增长到2%,中国企业专利申报数量在国际上的排名也不断趋前,而中国各地建立的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摇篮。

书作者归纳了中国创新经济发展的支持性背景因素,首先中国市场的份额较大,拥有一批绝对人口规模较大的中产阶级,消费模式非常多元,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渐近,老龄化消费需求也日益变得突出;其次,中国的法治在不断改善,尤其是调节市场行为主体、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已趋于完善,中国的商标、著作权、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也越来越严密,执法效率的提升保证了立法意图被尽可能有效的转化;第三,中国文化、社会传统的多元性,有利于涌现创新,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开展的发展竞争,也加速了这一进程;第四,中国政府重视惩治有害于市场秩序的腐败,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反腐行动,较为有效的整肃了发展环境;第五,中国的政府部门注重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方式开展政策实验,还尽可能主动的提供基础设施建造、更新,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不少实体行业的发展成本。

书作者对于中国的政府机构、政府体系,在创新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他看来,中国的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经济领导部门以及各地的地方政府,在领导创新发展、经济增长方面并不存在观念等方面的束缚,非常讲求实用主义,这与日本、韩国官方的政策风格颇为接近。这样的政策实用主义,在近年来“智慧城市”等规划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本土企业在信息与通信等领域内,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对外投资与并购。

书作者指出,人毫无疑问是创新管理中的决定性因素,对应来看,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充满希望,但“作为创新和创业精神推动者的教育”仍需着力提升。另外,在经营成本已经大幅增加的今天,如何激励外商投资企业、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同一产业、关联产业的不同企业开展更为密切的知识共享和协作(而不担心知识产权成果外泄),也成为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的政策难题。书作者也指出,中国创新经济的培育仍待持续投入,并注重关键人才如资深创新领导人才等的培养、推动专利成果更好的获得转化使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