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与纸的命运如何相互交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与纸的命运如何相互交缠?

造纸工业因其污染及其销蚀森林植被,也不可避免的迎来了强烈的抗议浪潮。

所评图书:

书名:《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作者:(法)埃利克·奥森纳

译者:林盛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这个星球与纸共生了两千年。你对纸了解越多,对这星球便懂得越多。”法兰西学院院士、1988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埃利克·奥森纳所著的《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是一本追溯人类社会有关纸的历史记忆并考察其现实存在的随笔作品。这也是一本细致入微的思想笔记,纸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媒介和工具,人与纸的命运常常相互交缠,借此可以考量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埃里克·奥森纳踏足全球,从中国行至加拿大的森林,还穿行了日本、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及北欧国家等地。他的中国之行选择从乌鲁木齐开始,在吐鲁番博物馆,他看到了展品中的古代纸卷,包括墓葬中的物品清单,不同宗教文献,家庭文献,还有纸质的鞋、衣物甚至手杖。造纸术的发明、改良和推广,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古代中国中原核心地区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文化信息,可以毫无偏差的传递到这个古老帝国的任一边疆地区。纸张如同语言,也成为文明成果积累传承的依托。

告别中国敦煌,埃里克·奥森纳来到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国唐朝前期在西域及西域以后辽阔地带行使着控制权,怛罗斯之战的惨败使得中国国内的许多工艺和技艺外传。当然,从文明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造纸术因此扩散到了整个中亚和西亚,以至北非和欧洲。纸张成为这些地区“一切知识的首要载体”,在中世纪,西亚也因此融合了中亚、东亚和欧洲文明成果,诞生出多位思想巨匠及多部综合性的知识宝典,某种意义上讲,欧洲之后的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都是在西亚中世纪文明的台阶上展开的跃升。

欧洲近代的崛起,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积极推广,让知识加速传播。中世纪末期之后,欧洲开始出现了造纸工业,以及之后的印刷工业。《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书中谈到,欧洲造纸工业有着多样而复杂的分工,分成“拣布工”、“开模工”、“万能工”、“起纸工”、“上胶工”、“铺展工”等工种。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造纸工艺被不断改进,纸张产量大增,纸张应用需求也成倍增长,不光是新闻出版行业需要纸张印刷,人们生活中也开始用纸,而且许多工业产业的生产也离不开纸张。

可以说,人类文明诞生以来,除了盐,还没有哪种物品像纸张这样,与人的生活方方面面结合得如此紧密。当然,当时的人们也没有料到,造纸工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成为突出的污染源。

埃里克·奥森纳到访日本期间,考察了京都附近的一处被日本文部省认定为“人间国宝”的造纸课。书中到访每一处,只要还存在造纸作坊、工厂,书作者必定会介绍作坊或工厂的制作工艺,而不同生产线上的造纸工艺既有着一些共同点,还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埃里克·奥森纳了解到,日本造纸业乃至整个社会对于手工造的纸十分敬畏,认为手工造纸能够造出独立之魂——这显然是颇为牵强的臆想,但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这样的敬畏理解为日本社会对于手工技艺的尊崇。

来到印度,埃里克·奥森纳同样接触了一家历史悠久的造纸企业,据说历史要从1600年算起。这家企业位于拉贾斯坦邦,这里的水源清澈,还能让纸张加入的颜色更鲜艳、保存更久。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本土手工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近代化工业更是被列入禁止范围,整个印度社会都开始大量的进口英国出产的纸张。“圣雄”甘地在20世纪掀起对于英国奴役控制的非暴力反抗,印度也终于在二战后迎来民族独立,本土造纸业迎来了春天——但接踵而至的,又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治,企业家们不得不为此作出艰难的选择。

回到法国,埃里克·奥森纳意识到当今的造纸业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及更早之前那样分散,造纸业的经营规模扩大,技术、生产、营销、能源成本都大量上升,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凭借规模效应赢得生存,“这样的集中化趋势无情地影响着整个纸浆生产和造纸行业”,当然也会让那些处于行业边缘、仍然保留着手工业作业方式的作坊被进一步的挤压。

另一方面,造纸工业因其污染及其销蚀森林植被,也不可避免的迎来了强烈的抗议浪潮。在俄罗斯、北欧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国家,造纸业仍然在不断为这个世界增添生态伤口,“在我们脚下约三百亩的土地上,所有的植被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满目疮痍的红色土地,以及矗立着的惨败的木桩。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一棵树孤独地高耸入天空”。书作者为这样的愚蠢行为感到愤懑,毕竟,在生态的问题上,轻率行为必将造成严重后果,“谁能让我相信,我们无法为一片千年的森林找到更好的价值,而只能将它们变成一堆生产卫生纸的纸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与纸的命运如何相互交缠?

造纸工业因其污染及其销蚀森林植被,也不可避免的迎来了强烈的抗议浪潮。

所评图书:

书名:《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作者:(法)埃利克·奥森纳

译者:林盛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这个星球与纸共生了两千年。你对纸了解越多,对这星球便懂得越多。”法兰西学院院士、1988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埃利克·奥森纳所著的《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是一本追溯人类社会有关纸的历史记忆并考察其现实存在的随笔作品。这也是一本细致入微的思想笔记,纸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媒介和工具,人与纸的命运常常相互交缠,借此可以考量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埃里克·奥森纳踏足全球,从中国行至加拿大的森林,还穿行了日本、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及北欧国家等地。他的中国之行选择从乌鲁木齐开始,在吐鲁番博物馆,他看到了展品中的古代纸卷,包括墓葬中的物品清单,不同宗教文献,家庭文献,还有纸质的鞋、衣物甚至手杖。造纸术的发明、改良和推广,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古代中国中原核心地区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文化信息,可以毫无偏差的传递到这个古老帝国的任一边疆地区。纸张如同语言,也成为文明成果积累传承的依托。

告别中国敦煌,埃里克·奥森纳来到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国唐朝前期在西域及西域以后辽阔地带行使着控制权,怛罗斯之战的惨败使得中国国内的许多工艺和技艺外传。当然,从文明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造纸术因此扩散到了整个中亚和西亚,以至北非和欧洲。纸张成为这些地区“一切知识的首要载体”,在中世纪,西亚也因此融合了中亚、东亚和欧洲文明成果,诞生出多位思想巨匠及多部综合性的知识宝典,某种意义上讲,欧洲之后的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都是在西亚中世纪文明的台阶上展开的跃升。

欧洲近代的崛起,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积极推广,让知识加速传播。中世纪末期之后,欧洲开始出现了造纸工业,以及之后的印刷工业。《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书中谈到,欧洲造纸工业有着多样而复杂的分工,分成“拣布工”、“开模工”、“万能工”、“起纸工”、“上胶工”、“铺展工”等工种。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造纸工艺被不断改进,纸张产量大增,纸张应用需求也成倍增长,不光是新闻出版行业需要纸张印刷,人们生活中也开始用纸,而且许多工业产业的生产也离不开纸张。

可以说,人类文明诞生以来,除了盐,还没有哪种物品像纸张这样,与人的生活方方面面结合得如此紧密。当然,当时的人们也没有料到,造纸工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成为突出的污染源。

埃里克·奥森纳到访日本期间,考察了京都附近的一处被日本文部省认定为“人间国宝”的造纸课。书中到访每一处,只要还存在造纸作坊、工厂,书作者必定会介绍作坊或工厂的制作工艺,而不同生产线上的造纸工艺既有着一些共同点,还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埃里克·奥森纳了解到,日本造纸业乃至整个社会对于手工造的纸十分敬畏,认为手工造纸能够造出独立之魂——这显然是颇为牵强的臆想,但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这样的敬畏理解为日本社会对于手工技艺的尊崇。

来到印度,埃里克·奥森纳同样接触了一家历史悠久的造纸企业,据说历史要从1600年算起。这家企业位于拉贾斯坦邦,这里的水源清澈,还能让纸张加入的颜色更鲜艳、保存更久。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本土手工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近代化工业更是被列入禁止范围,整个印度社会都开始大量的进口英国出产的纸张。“圣雄”甘地在20世纪掀起对于英国奴役控制的非暴力反抗,印度也终于在二战后迎来民族独立,本土造纸业迎来了春天——但接踵而至的,又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治,企业家们不得不为此作出艰难的选择。

回到法国,埃里克·奥森纳意识到当今的造纸业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及更早之前那样分散,造纸业的经营规模扩大,技术、生产、营销、能源成本都大量上升,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凭借规模效应赢得生存,“这样的集中化趋势无情地影响着整个纸浆生产和造纸行业”,当然也会让那些处于行业边缘、仍然保留着手工业作业方式的作坊被进一步的挤压。

另一方面,造纸工业因其污染及其销蚀森林植被,也不可避免的迎来了强烈的抗议浪潮。在俄罗斯、北欧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国家,造纸业仍然在不断为这个世界增添生态伤口,“在我们脚下约三百亩的土地上,所有的植被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满目疮痍的红色土地,以及矗立着的惨败的木桩。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一棵树孤独地高耸入天空”。书作者为这样的愚蠢行为感到愤懑,毕竟,在生态的问题上,轻率行为必将造成严重后果,“谁能让我相信,我们无法为一片千年的森林找到更好的价值,而只能将它们变成一堆生产卫生纸的纸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