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安娜·特蕾莎 比后现代舞走得更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安娜·特蕾莎 比后现代舞走得更远

1960至1970年代,纽约聚集了一批年轻艺术家,以位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杰德森教堂(Judson Memorial Church)为根据地,发表许多突破当时主流现代舞的另类舞蹈实验。

2017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名剧展演

5月7/8日 19:30

安娜·特蕾莎

将在美琪大戏院

亲自登台再现

惊艳舞坛之作Fase

带你感受

时光倒流35年

横空出世、一鸣惊人的

极简主义舞蹈之姿

史蒂夫·莱奇

纽约提斯克艺术学院

……

安娜·特蕾莎

与大西洋的另一端的渊源

还得追溯到

后现代舞风潮

美国的六十年代

美国 六十年代

后现代舞

重新拷问“舞蹈本质”

1960至1970年代,纽约聚集了一批年轻艺术家,以位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杰德森教堂(Judson Memorial Church)为根据地,发表许多突破当时主流现代舞的另类舞蹈实验;他们重新质问“何为舞蹈?”、实验新的观演关系、新的舞蹈发生与组织动作的方法、与其它领域艺术家激荡新的跨界思维、在不同环境排练演出(教堂、体育馆、公园、画廊、学校、其它艺术家朋友的家/纽约的阁楼式空间、甚至城市楼房的屋顶与墙面等)。

崔莎 布朗离开传统表演场地,走入公园、街道等公共空间

这一波尔后被唤为“后现代舞”(postmodern dance)的前卫实验,又继续以不同形式和路径传播演变并汇入欧美当代舞蹈教育与创作中。即将来沪演出的比利时罗莎舞团(Rosas)所展现的重结构逻辑的理性极简风格可视为某种美式“后现代舞”思维与方法跨大西洋发酵的一例。

“后现代舞”一词最早由依冯·瑞娜(Yvonne Rainer)于1960年初提出,指的是她与纽约一批同侪舞蹈家的创作,标识某种“现代舞之后”的另类舞蹈。1930、1940年代,美国以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为首的“现代舞”(Modern dance)崛起,原初也是一种相对于古典芭蕾与娱乐舞蹈的反叛和区分。

现代舞创始人之一玛莎 葛兰姆及其作品《悲悼》

Toutes Photos Marion - Valentine

至1950年代,美国“现代舞”已盘据艺术舞蹈的主流与高阶的地位,然而年轻艺术家对于葛兰姆式以人物内心强烈戏剧性的悲喜为编舞与表现依归的“现代舞”(如《悲悼》Lamentation (1930); 诠释希腊神话米蒂雅的《心之穴》Cave of the Heart (1946) ),已逐渐感到疏离与不耐。

从左至右:约翰·凯奇,莫斯·坎宁汉和罗伯特·劳森伯格

1953年,原本是葛兰姆舞团独舞者的莫斯·坎宁汉(Merce Cunningham)自组舞团,与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及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密切合作,开始了与葛兰姆式现代舞大相径庭的舞蹈实验。

三人正在执导包括史蒂夫·帕克斯顿在内的舞蹈演员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舞蹈不再被当做角色内心七情六欲的外现;相反地,动作被理性地分析、客观地对待;动作本身即为舞蹈,舞蹈不为诠释角色、神话而生。动作顺序的排列与舞蹈演出的方法也受约翰·凯奇的影响,采取机率甚至引用《易经》来决定;舞蹈、音乐、舞台布景/装置被视为彼此独立平等的元素。

罗伯特·邓恩的编舞课之一,

前排其妻正在表演,史蒂夫·帕克斯顿在后排

坎宁汉超越同代的突破性直到1960年代中期之后才渐受关注,而依冯·瑞娜等一群年轻艺术家也因为在坎宁汉工作室跟着罗伯特·邓恩(Robert Dunn)上了“重视机率、不定性、即兴、跨艺术形式”的编舞课而倍受启发。

Yvonne Rainer, Street Action (M-Walk), 1970

1962年,罗伯特·邓恩在杰德森教堂为学生们举办了第一场公演,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实验电影以及依不同游戏规则发展出来的即兴;许多不被视为“舞蹈”的表现,如单纯的行走、静止不动等都出现在演出中。“杰德森舞蹈剧场”应运而生(Judson Dance Theater),除了依冯·瑞娜和崔莎 布朗之外,同侪舞蹈艺术家还包括露辛达·查尔斯(Lucinda Childs)、史蒂夫·帕克斯顿(Steve Paxton,接触即兴创始人)、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

露辛达·查尔斯舞团,摄影师:Sally Cohn

他们对于舞蹈作为媒介的反思大于询问舞蹈的意义,意即,对于“何为舞蹈?”的提问大于“舞作是什么意思?”从重新思索舞蹈的本质、历史、作用、结构入手。“舞蹈”的定义被不断扩张,日常生活的走跑、弹奏乐器或者演讲时的手势姿态、电影影像的动态甚至语言在脑海里的运作等皆可被视为“舞蹈”;“舞蹈”不一定在于某种编创动作的巧妙手法,更多的是怎么对动作的结构下决定。

欧洲 八十年代

飘洋过海

安娜·特蕾莎引领当代

1980年代以后,前一时期美国前卫舞蹈家的理念和实验逐渐渗透进各类型的舞蹈教育和创作中,而叙事、情绪、概念又重新以不同方式出现,身体技术上更加多元,也因为大环境经济状况的改变,舞蹈表演较趋向精品化、商业化发展以适合巡演与市场生存。此时,比利时的安娜·特蕾莎来到美国,而美国后现代舞也因不同机缘飘洋过海至欧洲。

安娜·特蕾莎·姬尔美可

安娜·特蕾莎·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自18岁在新古典芭蕾大师贝嘉(Maurice Béjart)位于布鲁塞尔的Mudra Dance School 习舞。1981年,21岁的安娜·特蕾莎来到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进修。在纽约期间她接触美国极简主义作曲家史蒂夫·莱奇(Steve Reich)的团员并与之工作,创作了第二支作品《Fase》(相位,1982) 其中的两个片段,并开启了安娜·特蕾莎作品中极简、极限、与音乐结构呼应的舞蹈风格。

史蒂夫 莱奇

史蒂夫·莱奇在1960年代中期利用录音技术、钢琴、小提琴、双手击掌的方式分别创作了四段相位(phase)的实验音乐:双轨录制重复播放的语句录音逐渐因时间差产生部分交叠的回音效果,分叉的音效又继续分裂,直到语句演化成为一种新的声效。同理,双钢琴、双小提琴、双手击奏亦演绎类似的重复、时差与复合。

Fase剧照,摄影师:Herman Sorgeloos

安娜·特蕾莎以这四段相位音乐的作曲法为基础编创包含双人舞与独舞的《Fase》(与phase 谐音)。其中第三段的《小提琴相位》里,舞蹈和音乐皆包含高度控制的积累下转瞬间的破格;音乐不时有类似“跳针”的瞬间;在此舞作的电影版里,安娜·特蕾莎在沙地上的独舞进行到约三分之二长度时,逐渐开始穿插呼吸、仰首、大蹲、连续旋转等超越之前走转基础的动作,然而在舞蹈行进的空间上则依循之前已经在沙地上踩画出来的图案而行。

Fase剧照,摄影师:Herman Sorgeloos

安娜·特蕾莎的编舞与表演最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这种自高度理性结构溢出,仅在呼吸眨眼间散发,游走于自主与意识边际的低限感性,甚至性感。

即便在形式上特蕾莎保有极简主义的纯粹、客观美学,但在内涵上她又加入主观的情感诠释,挖掘人的内在情绪、心理状态,比后现代舞蹈又走得更远了一些。

——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研究所陈雅萍教授

此时,比利时除了安娜·特蕾莎之外,也崛起了一批新兴的舞蹈家,突破前一时期在比利时芭蕾独大的传统,如温·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 Ultimaz Vez 比利时终极现代舞团艺术总监),法布雷(Jan Fabre), 亚兰·布拉德勒(Alain Platel),希迪·拉比·彻卡欧(Sidi Larbi Cherkaoui)等。值得留意的是,比利时的状况并不同于与美国舞蹈历史脉络里“现代”与“后现代”的区分,在比利时的语境里,当代舞蹈,基本上指非芭蕾的舞蹈。

值此安娜·特蕾莎即将来上海演出之际,我们重新审视起源于美国六十年代的后现代舞风潮,以“反叛之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实验者们,怀疑、质问、开创、影响、传播,最终汇入欧美当代舞蹈教育与创作中。

安娜·特蕾莎,美式“后现代舞蹈”思维与方法跨大西洋发酵的又一典型,在理智与情感中,散发出超越时代的永恒美感。

2017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名剧展演

Fase

演出时间:5/7-8 19:30

演出地点:美琪大戏院(江宁路66号)

演出票价:60/180/280元(票价已享受上海市静安区政府惠民补贴)

★正文精选自《自由之风所及 跨界各自缤纷——后现代舞蹈的跨洋传播与演变》一文,原刊载于:《PAR表演艺术》杂志,第266期

作者:司徒嘉怡,致力于表演艺术研究、创作、演出与教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表演研究博士,目前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

注:安娜 特蕾莎在比利时创办的 P.A.R.T.S. 舞蹈学校对于培育欧洲当代舞蹈艺术家有相当影响,然而欧洲当代舞蹈的样貌与其战后多元的现代舞蹈脉络还有其它繁复的交织。而若要思考后现代舞蹈在亚洲的状况,则更加复杂;不同的地域政经文化与历史契机产生了类似的同代反叛精神(如日本舞踏),或已经揉合诸多在地与国际的“现代”、“后现代”、剧场元素、跨界实验而成多元纷陈的当代舞蹈艺术。关于这部分的讨论,请详见原文《自由之风所及 跨界各自缤纷——后现代舞蹈的跨洋传播与演变》,《PAR表演艺术》杂志,第266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安娜·特蕾莎 比后现代舞走得更远

1960至1970年代,纽约聚集了一批年轻艺术家,以位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杰德森教堂(Judson Memorial Church)为根据地,发表许多突破当时主流现代舞的另类舞蹈实验。

2017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名剧展演

5月7/8日 19:30

安娜·特蕾莎

将在美琪大戏院

亲自登台再现

惊艳舞坛之作Fase

带你感受

时光倒流35年

横空出世、一鸣惊人的

极简主义舞蹈之姿

史蒂夫·莱奇

纽约提斯克艺术学院

……

安娜·特蕾莎

与大西洋的另一端的渊源

还得追溯到

后现代舞风潮

美国的六十年代

美国 六十年代

后现代舞

重新拷问“舞蹈本质”

1960至1970年代,纽约聚集了一批年轻艺术家,以位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杰德森教堂(Judson Memorial Church)为根据地,发表许多突破当时主流现代舞的另类舞蹈实验;他们重新质问“何为舞蹈?”、实验新的观演关系、新的舞蹈发生与组织动作的方法、与其它领域艺术家激荡新的跨界思维、在不同环境排练演出(教堂、体育馆、公园、画廊、学校、其它艺术家朋友的家/纽约的阁楼式空间、甚至城市楼房的屋顶与墙面等)。

崔莎 布朗离开传统表演场地,走入公园、街道等公共空间

这一波尔后被唤为“后现代舞”(postmodern dance)的前卫实验,又继续以不同形式和路径传播演变并汇入欧美当代舞蹈教育与创作中。即将来沪演出的比利时罗莎舞团(Rosas)所展现的重结构逻辑的理性极简风格可视为某种美式“后现代舞”思维与方法跨大西洋发酵的一例。

“后现代舞”一词最早由依冯·瑞娜(Yvonne Rainer)于1960年初提出,指的是她与纽约一批同侪舞蹈家的创作,标识某种“现代舞之后”的另类舞蹈。1930、1940年代,美国以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为首的“现代舞”(Modern dance)崛起,原初也是一种相对于古典芭蕾与娱乐舞蹈的反叛和区分。

现代舞创始人之一玛莎 葛兰姆及其作品《悲悼》

Toutes Photos Marion - Valentine

至1950年代,美国“现代舞”已盘据艺术舞蹈的主流与高阶的地位,然而年轻艺术家对于葛兰姆式以人物内心强烈戏剧性的悲喜为编舞与表现依归的“现代舞”(如《悲悼》Lamentation (1930); 诠释希腊神话米蒂雅的《心之穴》Cave of the Heart (1946) ),已逐渐感到疏离与不耐。

从左至右:约翰·凯奇,莫斯·坎宁汉和罗伯特·劳森伯格

1953年,原本是葛兰姆舞团独舞者的莫斯·坎宁汉(Merce Cunningham)自组舞团,与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及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密切合作,开始了与葛兰姆式现代舞大相径庭的舞蹈实验。

三人正在执导包括史蒂夫·帕克斯顿在内的舞蹈演员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舞蹈不再被当做角色内心七情六欲的外现;相反地,动作被理性地分析、客观地对待;动作本身即为舞蹈,舞蹈不为诠释角色、神话而生。动作顺序的排列与舞蹈演出的方法也受约翰·凯奇的影响,采取机率甚至引用《易经》来决定;舞蹈、音乐、舞台布景/装置被视为彼此独立平等的元素。

罗伯特·邓恩的编舞课之一,

前排其妻正在表演,史蒂夫·帕克斯顿在后排

坎宁汉超越同代的突破性直到1960年代中期之后才渐受关注,而依冯·瑞娜等一群年轻艺术家也因为在坎宁汉工作室跟着罗伯特·邓恩(Robert Dunn)上了“重视机率、不定性、即兴、跨艺术形式”的编舞课而倍受启发。

Yvonne Rainer, Street Action (M-Walk), 1970

1962年,罗伯特·邓恩在杰德森教堂为学生们举办了第一场公演,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实验电影以及依不同游戏规则发展出来的即兴;许多不被视为“舞蹈”的表现,如单纯的行走、静止不动等都出现在演出中。“杰德森舞蹈剧场”应运而生(Judson Dance Theater),除了依冯·瑞娜和崔莎 布朗之外,同侪舞蹈艺术家还包括露辛达·查尔斯(Lucinda Childs)、史蒂夫·帕克斯顿(Steve Paxton,接触即兴创始人)、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

露辛达·查尔斯舞团,摄影师:Sally Cohn

他们对于舞蹈作为媒介的反思大于询问舞蹈的意义,意即,对于“何为舞蹈?”的提问大于“舞作是什么意思?”从重新思索舞蹈的本质、历史、作用、结构入手。“舞蹈”的定义被不断扩张,日常生活的走跑、弹奏乐器或者演讲时的手势姿态、电影影像的动态甚至语言在脑海里的运作等皆可被视为“舞蹈”;“舞蹈”不一定在于某种编创动作的巧妙手法,更多的是怎么对动作的结构下决定。

欧洲 八十年代

飘洋过海

安娜·特蕾莎引领当代

1980年代以后,前一时期美国前卫舞蹈家的理念和实验逐渐渗透进各类型的舞蹈教育和创作中,而叙事、情绪、概念又重新以不同方式出现,身体技术上更加多元,也因为大环境经济状况的改变,舞蹈表演较趋向精品化、商业化发展以适合巡演与市场生存。此时,比利时的安娜·特蕾莎来到美国,而美国后现代舞也因不同机缘飘洋过海至欧洲。

安娜·特蕾莎·姬尔美可

安娜·特蕾莎·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自18岁在新古典芭蕾大师贝嘉(Maurice Béjart)位于布鲁塞尔的Mudra Dance School 习舞。1981年,21岁的安娜·特蕾莎来到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进修。在纽约期间她接触美国极简主义作曲家史蒂夫·莱奇(Steve Reich)的团员并与之工作,创作了第二支作品《Fase》(相位,1982) 其中的两个片段,并开启了安娜·特蕾莎作品中极简、极限、与音乐结构呼应的舞蹈风格。

史蒂夫 莱奇

史蒂夫·莱奇在1960年代中期利用录音技术、钢琴、小提琴、双手击掌的方式分别创作了四段相位(phase)的实验音乐:双轨录制重复播放的语句录音逐渐因时间差产生部分交叠的回音效果,分叉的音效又继续分裂,直到语句演化成为一种新的声效。同理,双钢琴、双小提琴、双手击奏亦演绎类似的重复、时差与复合。

Fase剧照,摄影师:Herman Sorgeloos

安娜·特蕾莎以这四段相位音乐的作曲法为基础编创包含双人舞与独舞的《Fase》(与phase 谐音)。其中第三段的《小提琴相位》里,舞蹈和音乐皆包含高度控制的积累下转瞬间的破格;音乐不时有类似“跳针”的瞬间;在此舞作的电影版里,安娜·特蕾莎在沙地上的独舞进行到约三分之二长度时,逐渐开始穿插呼吸、仰首、大蹲、连续旋转等超越之前走转基础的动作,然而在舞蹈行进的空间上则依循之前已经在沙地上踩画出来的图案而行。

Fase剧照,摄影师:Herman Sorgeloos

安娜·特蕾莎的编舞与表演最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这种自高度理性结构溢出,仅在呼吸眨眼间散发,游走于自主与意识边际的低限感性,甚至性感。

即便在形式上特蕾莎保有极简主义的纯粹、客观美学,但在内涵上她又加入主观的情感诠释,挖掘人的内在情绪、心理状态,比后现代舞蹈又走得更远了一些。

——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研究所陈雅萍教授

此时,比利时除了安娜·特蕾莎之外,也崛起了一批新兴的舞蹈家,突破前一时期在比利时芭蕾独大的传统,如温·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 Ultimaz Vez 比利时终极现代舞团艺术总监),法布雷(Jan Fabre), 亚兰·布拉德勒(Alain Platel),希迪·拉比·彻卡欧(Sidi Larbi Cherkaoui)等。值得留意的是,比利时的状况并不同于与美国舞蹈历史脉络里“现代”与“后现代”的区分,在比利时的语境里,当代舞蹈,基本上指非芭蕾的舞蹈。

值此安娜·特蕾莎即将来上海演出之际,我们重新审视起源于美国六十年代的后现代舞风潮,以“反叛之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实验者们,怀疑、质问、开创、影响、传播,最终汇入欧美当代舞蹈教育与创作中。

安娜·特蕾莎,美式“后现代舞蹈”思维与方法跨大西洋发酵的又一典型,在理智与情感中,散发出超越时代的永恒美感。

2017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名剧展演

Fase

演出时间:5/7-8 19:30

演出地点:美琪大戏院(江宁路66号)

演出票价:60/180/280元(票价已享受上海市静安区政府惠民补贴)

★正文精选自《自由之风所及 跨界各自缤纷——后现代舞蹈的跨洋传播与演变》一文,原刊载于:《PAR表演艺术》杂志,第266期

作者:司徒嘉怡,致力于表演艺术研究、创作、演出与教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表演研究博士,目前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

注:安娜 特蕾莎在比利时创办的 P.A.R.T.S. 舞蹈学校对于培育欧洲当代舞蹈艺术家有相当影响,然而欧洲当代舞蹈的样貌与其战后多元的现代舞蹈脉络还有其它繁复的交织。而若要思考后现代舞蹈在亚洲的状况,则更加复杂;不同的地域政经文化与历史契机产生了类似的同代反叛精神(如日本舞踏),或已经揉合诸多在地与国际的“现代”、“后现代”、剧场元素、跨界实验而成多元纷陈的当代舞蹈艺术。关于这部分的讨论,请详见原文《自由之风所及 跨界各自缤纷——后现代舞蹈的跨洋传播与演变》,《PAR表演艺术》杂志,第266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