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民币汇改争议在何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民币汇改争议在何处?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争议点包括当前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利弊,以及实现汇率清洁浮动的路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相关专家近日表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能仅仅考虑汇率问题,还需要有很多其他方面制度改革的配合。从中国来看,主要应该加快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改善宏观审慎与资本流动管理、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健全的宏观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是汇率制度良好运行的长期保障。

专家们提出,在汇改此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两个问题。

首先,要区分宏观审慎管理和资本流动管理。宏观审慎管理主要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而资本流动管理主要是针对资本的流动如何应对国际收支。两者本质上存在区别,所以要避免打着宏观审慎的口号进行资本管制。

其次,要区分资本流动管理中的资本项目管制和经常项目管制。根据中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八条款的承诺,中国应实现经常账户的可兑换,不能轻易地把经常项目的资本管制挪到资本项目管制上。这方面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专家组成。

自2009年中国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意味着人民币已经成为储备货币,加入了国际货币的一线阵营。

专家们的争议点之一是当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利弊。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前资本流出一定程度与市场看空情绪有关,参考上日收盘价的定价机制导致了头一天因外汇供不应求,人民币收盘价相对中间价贬值,则第二天中间价继续贬值的局面,这是一种预期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机制,也正是上半年尽管美元汇率指数总体回调,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依然趋跌的重要原因。

二是汇率浮动的初衷本来是避免外部冲击对内部经济运行的影响,而去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快速调整,是直接将外部冲击引向了境内,尽管同期境内经济运行已出现改善的迹象。

三是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而且同一因素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对汇率的影响作用不同,而新机制强化了“昨天跌、今天继续跌”、“美元强、人民币弱”的简单市场逻辑,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和单边市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是中性和对称的,既不助涨也不助跌,不会导致预期的自我强化。该观点认为,当前的中间价机制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参考篮子而不是盯住篮子。很多人在评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时,都认为货币当局是盯住篮子,而参考篮子指的是在中间价形成过程中加入了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实际上增大了顺周期投机人民币(若升值就做多,若贬值就做空)的风险,所以人民币中间价还是决定于收盘价,因为收盘价代表市场的供求,可以让市场供求在决定汇率中间价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第二个特点是收盘价和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相关性很低,因为中间价变动参考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受整个交易日中市场供求的影响,收盘价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而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动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也可能升值或贬值。收盘价和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动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形成的,所以彼此相关性比较低。

对于人民币实现清洁浮动(即自由浮动)的路径,与会专家也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走向清洁浮动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如果资本回流、人民币升值压力重现之时,央行抓住有利时机完成这惊险一跃,这是主动的路径;第二条路径是当资本持续外流、外汇储备大幅下降之时,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成本过高,央行最终不得不放弃外汇干预,被动完成这惊险一跃,最终大乱之后实现大治。

然而,也有观点指出,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尤其是考虑到“世情、国情、人情”,这两个路径都还走不通,尽管不能称之为死胡同,但是至少尚未看到解决问题的黎明曙光。

有专家认为,从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改革方向和路径的选择上,没有一种最优的汇率选择适合所有国家以及一个国家所有时期。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选择,第一类是允许汇率自由浮动,第二类是恢复盯住美元窄幅波动,第三类是继续参考篮子货币调节。

三种机制设计各有利弊,总的来讲没有无痛的汇率解决方案。无论采取哪种汇率选择方案,事前都难以准确预估其利弊影响。特别是经历了“8.11”汇改以后,因为内外部不确定性的大幅增加,更是大大增加了预测的难度。因此,无论选择哪种汇率安排,可能关键不是评估它会带来的好处,而是要防止低估它可能引发的风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民币汇改争议在何处?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争议点包括当前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利弊,以及实现汇率清洁浮动的路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相关专家近日表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能仅仅考虑汇率问题,还需要有很多其他方面制度改革的配合。从中国来看,主要应该加快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改善宏观审慎与资本流动管理、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健全的宏观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是汇率制度良好运行的长期保障。

专家们提出,在汇改此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两个问题。

首先,要区分宏观审慎管理和资本流动管理。宏观审慎管理主要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而资本流动管理主要是针对资本的流动如何应对国际收支。两者本质上存在区别,所以要避免打着宏观审慎的口号进行资本管制。

其次,要区分资本流动管理中的资本项目管制和经常项目管制。根据中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八条款的承诺,中国应实现经常账户的可兑换,不能轻易地把经常项目的资本管制挪到资本项目管制上。这方面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专家组成。

自2009年中国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意味着人民币已经成为储备货币,加入了国际货币的一线阵营。

专家们的争议点之一是当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利弊。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前资本流出一定程度与市场看空情绪有关,参考上日收盘价的定价机制导致了头一天因外汇供不应求,人民币收盘价相对中间价贬值,则第二天中间价继续贬值的局面,这是一种预期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机制,也正是上半年尽管美元汇率指数总体回调,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依然趋跌的重要原因。

二是汇率浮动的初衷本来是避免外部冲击对内部经济运行的影响,而去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快速调整,是直接将外部冲击引向了境内,尽管同期境内经济运行已出现改善的迹象。

三是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而且同一因素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对汇率的影响作用不同,而新机制强化了“昨天跌、今天继续跌”、“美元强、人民币弱”的简单市场逻辑,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和单边市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是中性和对称的,既不助涨也不助跌,不会导致预期的自我强化。该观点认为,当前的中间价机制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参考篮子而不是盯住篮子。很多人在评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时,都认为货币当局是盯住篮子,而参考篮子指的是在中间价形成过程中加入了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实际上增大了顺周期投机人民币(若升值就做多,若贬值就做空)的风险,所以人民币中间价还是决定于收盘价,因为收盘价代表市场的供求,可以让市场供求在决定汇率中间价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第二个特点是收盘价和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相关性很低,因为中间价变动参考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受整个交易日中市场供求的影响,收盘价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而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动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也可能升值或贬值。收盘价和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动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形成的,所以彼此相关性比较低。

对于人民币实现清洁浮动(即自由浮动)的路径,与会专家也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走向清洁浮动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如果资本回流、人民币升值压力重现之时,央行抓住有利时机完成这惊险一跃,这是主动的路径;第二条路径是当资本持续外流、外汇储备大幅下降之时,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成本过高,央行最终不得不放弃外汇干预,被动完成这惊险一跃,最终大乱之后实现大治。

然而,也有观点指出,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尤其是考虑到“世情、国情、人情”,这两个路径都还走不通,尽管不能称之为死胡同,但是至少尚未看到解决问题的黎明曙光。

有专家认为,从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改革方向和路径的选择上,没有一种最优的汇率选择适合所有国家以及一个国家所有时期。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选择,第一类是允许汇率自由浮动,第二类是恢复盯住美元窄幅波动,第三类是继续参考篮子货币调节。

三种机制设计各有利弊,总的来讲没有无痛的汇率解决方案。无论采取哪种汇率选择方案,事前都难以准确预估其利弊影响。特别是经历了“8.11”汇改以后,因为内外部不确定性的大幅增加,更是大大增加了预测的难度。因此,无论选择哪种汇率安排,可能关键不是评估它会带来的好处,而是要防止低估它可能引发的风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