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更快更多的创新,不会消灭技能和岗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更快更多的创新,不会消灭技能和岗位

《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这本书着眼于研究技术如何影响普通工人工资,强调开发大规模推行新技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

作者:(美)詹姆斯·贝森

译者:刘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创作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唯一不变的是薪水,这真是个令人忧愁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这个问题是在最近十多年来,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感知的。而在美国、日本、欧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薪资中位数就一直接近停滞不前。而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上班族,还直接感知到自动化技术投入应用,对于自己工作职位形成的威胁。

技术影响就业和工资,拉大收入差距,这可以提出多种解释,例如托马斯·皮凯蒂为代表的学者就批判指出,再分配不合理使得世代继承财富的现象更加严重,少数富人收获了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革命的大部分红利。而互联网观察家们倾向于劝说人们接受现实,即新技术只会惠及具有编程、机器人研发和管理等高水平技能的专业人员。

创新经济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詹姆斯·贝森就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个具有新意的解释。在他看来,新技术是一定会给普通人创造福祉的(或者说福祉大于冲击),但很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詹姆斯·贝森在其所著的《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一书中回顾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史,指出当时同样存在技术创新成果首先被投资者、管理精英、熟练员工独享的现实,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以至于卓越的社会观察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此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但在几十年之后,不平等现象就被较为彻底的扭转,不仅普通工人,而且还包括那些教育程度较差的工人、刚刚通过长距离移民加入到欧美社会的工人,也从新技术应用中获得了大量收益。

《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这本书着眼于研究技术如何影响普通工人工资,强调开发大规模推行新技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要一定程度上缩短这个转型过程,就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教育机构耐心的推动技术、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实践环节进行反复试错演练,确保全社会成员都能享有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竞争机会,并在工作中获得与新技术匹配的技能的育成指导。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技术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书作者强调,技术与发明、大众思想与精英思想、知识与想法、动态的技术知识与静态的技术知识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技术不同于发明,一个发明得出后,在商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细化技术常识、专业技能。工业革命时期,很多革命性的发明是在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得出的,却因为同时期只有英国才具有高水平的能工巧匠,所以发明才会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而技术要从少数精英理解的层次,扩散到大众层次,才可能具备量产及市场推广的前景,而当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周期。另外,重要的新技术推广早期,由于市场无法提供培训工人的方式、机构,所以熟练工人就显得稀缺,而当新技术获得了较为成熟的转化,熟练工人培育的周期缩短,就会有更多人可能从技术创新中获益。

书作者认为,尽管19世纪与21世纪存在许多不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倾向性认为而今的工作岗位出现了“去技能化”趋势,但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从19世纪到现在,去技能化从来就是伴随着新技能的诞生,不断往复的更替过程随着技术创新速率的提升而有所加快,但技能本身仍然十分重要。无论各行各业,只要是现有主流技术所需要的技能,习得过程就不会轻而易举;并且,新技术转化过程中,还需要具备技能的劳动者进行反复试错,不断摸索如何让技术转化实现精益水平的隐性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德国、日本等拥有卓越制造水平的经济体,高水平技能工人仍是国家和地区宝贵财富的原因。

19世纪以来,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技术知识被纳入标准化体系,扩大了培训规模,也有助于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与之同时,学校教育的存在,也有助于与更快的技术创新接驳,让新技术能够没有障碍的与新一批劳动者发生连结。

书中第二部分则论证新技术惠及普通劳动者的滞后效应。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因为资本积累、技术变革、技能增强三者交叠的结果。但在工业革命初期,普通劳动者的所得大幅下滑(从比例来看),收益最多的是投资者、管理精英及少数熟练工人。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方面,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资本家开始致力于工人劳动环境和薪酬待遇的改善,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的许多隐性知识、协调配合问题得到解决,熟练工人培训成本降低、周期缩短,企业可以稳定获得熟练劳动力,提高工人薪酬就有助于生产规模的稳定、推动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更新换代,从而变成了一种普遍的选择。

詹姆斯·贝森对于当前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前景抱以乐观。他并不赞同“机器换人”的说法,指出社会各界过度担忧技术性失业其实并无必要,指出技术变革伴随的组织变化,本就是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惯例,但新技术不断凸显学习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哪怕是处于标准化环节的工作,能够给劳动者带来更多的收入。他在书中举出的佐证例子就是护士,这一早就被社会学家断定会被新技术应用所取消的岗位,在更多的计算机、互联网和高新医学设备投入使用后,收入水平相比过去却有提高,且随着各国正在推进的精准医疗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就业前景。

詹姆斯·贝森认为,要降低技术性失业的涉及范围和影响,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教育培训保持长期一贯的耐心投入。这正是全书第三部分所谈到的主要观点。书作者认为,从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就业、教育数据来看,大学教育仍然是雇主特别是新产业、新经济雇主对劳动者提出的重要要求,这并不是因为大学教育可以教给劳动者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很可能在进入就业市场后就已经过时),而是学习能力、可以在新技术磨合探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实践能力。在他看来,政府、行业组织、企业、教育部门应当在继续保持高水平基础教育、高中和大学教育的同时,加大对于职业教育、社区大学的投入,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择业人群获得与新技术匹配的技能训练,通过学习提高对于新型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并且,也将使得各行各业的在岗就业者获得充电提升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更快更多的创新,不会消灭技能和岗位

《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这本书着眼于研究技术如何影响普通工人工资,强调开发大规模推行新技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

作者:(美)詹姆斯·贝森

译者:刘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创作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唯一不变的是薪水,这真是个令人忧愁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这个问题是在最近十多年来,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感知的。而在美国、日本、欧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薪资中位数就一直接近停滞不前。而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上班族,还直接感知到自动化技术投入应用,对于自己工作职位形成的威胁。

技术影响就业和工资,拉大收入差距,这可以提出多种解释,例如托马斯·皮凯蒂为代表的学者就批判指出,再分配不合理使得世代继承财富的现象更加严重,少数富人收获了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革命的大部分红利。而互联网观察家们倾向于劝说人们接受现实,即新技术只会惠及具有编程、机器人研发和管理等高水平技能的专业人员。

创新经济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詹姆斯·贝森就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个具有新意的解释。在他看来,新技术是一定会给普通人创造福祉的(或者说福祉大于冲击),但很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詹姆斯·贝森在其所著的《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一书中回顾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史,指出当时同样存在技术创新成果首先被投资者、管理精英、熟练员工独享的现实,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以至于卓越的社会观察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此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但在几十年之后,不平等现象就被较为彻底的扭转,不仅普通工人,而且还包括那些教育程度较差的工人、刚刚通过长距离移民加入到欧美社会的工人,也从新技术应用中获得了大量收益。

《创新、工资与财富:为什么技术进步、财富增加,你的工资却止步不前》这本书着眼于研究技术如何影响普通工人工资,强调开发大规模推行新技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要一定程度上缩短这个转型过程,就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教育机构耐心的推动技术、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实践环节进行反复试错演练,确保全社会成员都能享有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竞争机会,并在工作中获得与新技术匹配的技能的育成指导。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技术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书作者强调,技术与发明、大众思想与精英思想、知识与想法、动态的技术知识与静态的技术知识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技术不同于发明,一个发明得出后,在商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细化技术常识、专业技能。工业革命时期,很多革命性的发明是在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得出的,却因为同时期只有英国才具有高水平的能工巧匠,所以发明才会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而技术要从少数精英理解的层次,扩散到大众层次,才可能具备量产及市场推广的前景,而当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周期。另外,重要的新技术推广早期,由于市场无法提供培训工人的方式、机构,所以熟练工人就显得稀缺,而当新技术获得了较为成熟的转化,熟练工人培育的周期缩短,就会有更多人可能从技术创新中获益。

书作者认为,尽管19世纪与21世纪存在许多不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倾向性认为而今的工作岗位出现了“去技能化”趋势,但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从19世纪到现在,去技能化从来就是伴随着新技能的诞生,不断往复的更替过程随着技术创新速率的提升而有所加快,但技能本身仍然十分重要。无论各行各业,只要是现有主流技术所需要的技能,习得过程就不会轻而易举;并且,新技术转化过程中,还需要具备技能的劳动者进行反复试错,不断摸索如何让技术转化实现精益水平的隐性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德国、日本等拥有卓越制造水平的经济体,高水平技能工人仍是国家和地区宝贵财富的原因。

19世纪以来,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技术知识被纳入标准化体系,扩大了培训规模,也有助于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与之同时,学校教育的存在,也有助于与更快的技术创新接驳,让新技术能够没有障碍的与新一批劳动者发生连结。

书中第二部分则论证新技术惠及普通劳动者的滞后效应。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因为资本积累、技术变革、技能增强三者交叠的结果。但在工业革命初期,普通劳动者的所得大幅下滑(从比例来看),收益最多的是投资者、管理精英及少数熟练工人。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方面,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资本家开始致力于工人劳动环境和薪酬待遇的改善,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的许多隐性知识、协调配合问题得到解决,熟练工人培训成本降低、周期缩短,企业可以稳定获得熟练劳动力,提高工人薪酬就有助于生产规模的稳定、推动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更新换代,从而变成了一种普遍的选择。

詹姆斯·贝森对于当前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前景抱以乐观。他并不赞同“机器换人”的说法,指出社会各界过度担忧技术性失业其实并无必要,指出技术变革伴随的组织变化,本就是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惯例,但新技术不断凸显学习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哪怕是处于标准化环节的工作,能够给劳动者带来更多的收入。他在书中举出的佐证例子就是护士,这一早就被社会学家断定会被新技术应用所取消的岗位,在更多的计算机、互联网和高新医学设备投入使用后,收入水平相比过去却有提高,且随着各国正在推进的精准医疗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就业前景。

詹姆斯·贝森认为,要降低技术性失业的涉及范围和影响,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教育培训保持长期一贯的耐心投入。这正是全书第三部分所谈到的主要观点。书作者认为,从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就业、教育数据来看,大学教育仍然是雇主特别是新产业、新经济雇主对劳动者提出的重要要求,这并不是因为大学教育可以教给劳动者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很可能在进入就业市场后就已经过时),而是学习能力、可以在新技术磨合探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实践能力。在他看来,政府、行业组织、企业、教育部门应当在继续保持高水平基础教育、高中和大学教育的同时,加大对于职业教育、社区大学的投入,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择业人群获得与新技术匹配的技能训练,通过学习提高对于新型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并且,也将使得各行各业的在岗就业者获得充电提升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