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这9本新书我们觉得OK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这9本新书我们觉得OK

书中有嘻哈。

《未知大学》

[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范晔/杨玲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波拉尼奥是一位近乎传奇式的人物。40岁之前,他参加革命,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写诗,体验致幻药物带来的巅峰般的快感。40岁之后,他开始写小说,竟一举成名。 波拉尼奥的多部小说为他带来盛名,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他诗人的身份。这部《未知大学》将带领读者重识诗人波拉尼奥。在创作《2666》期间,波拉尼奥患上肝脏衰竭,并且一直在等待肝脏移植的机会。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波拉尼奥开始整理自己的诗歌手稿,这便是中文版诗集《未知大学》的雏形。除了诗集《未知大学》外,本书还收录了另外三部已经出版的诗集《安特卫普》(2002年)、《浪漫主义狗》(2000年)和《三》(2000年)的内容。

《安特卫普》是波拉尼奥在1980年所写,由56个紧凑、短小及碎片化的散文诗组成,是文学上的一次实验,是一种非常自我的记录,“写一个念头,或看见的一幅图景,抓住隐喻将之拆解或加入另一首诗中,或用另一种方法再写一遍”。《浪漫主义狗》收录了44首诗,形式多变,长短不一,是波拉尼奥文学风格最强烈的个性表达之书。有怀旧的部分,大部分是回顾年轻时的自由, 在那个“不会被无限吓到”二十几岁的年龄里。《三》由三种完全不同的诗歌组成,其中有类似一系列电影片段的散文诗《赫罗纳秋天散文》(1981),也有讲述一个年轻智利乐队从家乡到遥远的地方巡演旅行的故事的《新智利人》(1993),更有探讨文学人物和作品的一系列短小的诗篇《文学散步》(1994)。

《迷楼》

刘以鬯 著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你可能不熟悉刘以鬯,但不会不知道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这两部改编自刘以鬯小说作品《对倒》和《酒徒》的电影,让王家卫成为了一代港片的标杆性人物。电影《2046》中梁朝伟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以刘以鬯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1918年12月,刘以鬯生于上海,1936年开始创作,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1948年定居香港。

这本《迷楼》收录了刘以鬯的3部中篇小说,15部短篇小说以及12部微型小说。作品的创作时间跨越一个甲子,从1942年一直延展到2000年。而描写的空间背景则涉及两岸三地,甚至泛华语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迷楼》中的故事多关心平凡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以及转折大事件中的生存状态。他写上海的抗战,写从香港偷渡到台湾的人们,写九七回归,也写新加坡的暴动戒严。刘以鬯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在《我怎样学习写小说》中,他曾表示:“我不反对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因为‘所有小说都会以某种方式与现实主义的一般原则相联系。’”

《呕吐袋之歌》

[澳]尼克·凯夫 著 杨海崧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你是否想过,飞机上和安全指南以及充斥着广告的航空杂志一起放在前座座椅背后的呕吐袋,有着除了收纳呕吐物和垃圾之外的其他功能?澳洲摇滚歌手尼克·凯夫开发了一种功能,他把这些呕吐袋作为了自己创作的空间。在2014年北美巡演途中,他在飞机的呕吐袋上,写下了巡演旅途中的思绪片段。

尼克·凯夫1957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是一位创作型歌手、演员以及编剧。他因个性化十足的嗓音、充满阴郁、浪漫气质的歌词以及诗意的文字,被誉为民谣界的“黑暗王子”,也被《滚石》杂志评选为“被魔鬼惧怕而会永生的歌手”。尼克·凯夫的粉丝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个此前不为人知的偶像。这些在呕吐袋上草草记下的文字,包含着儿时的记忆、创作时的幻觉,以及他对于妻子的思念。同时,为了还原呕吐袋书写的视觉效果,本书采取了特别的装帧形式:封面和内文的上方书口都采用了锯齿状的剪裁,内文注脚则为手写。

《米歇尔·福柯传》

[法]迪迪埃·埃里蓬 著  谢强/马月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说到学术明星福柯的传记,很多人想到的第一部书要属《福柯的生死爱欲》了。相信不少人是被“生死爱欲”四个字所吸引,这本书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作者以直白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触谈论福柯对于性的态度,对于同性之爱的想法以及对于美好男孩子和致幻性药物的喜爱。性,对于福柯来说一直是个重要主题,这关乎自我技术,也关乎主体的形成。

但除了《福柯的生死爱欲》,另一本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史家迪迪埃·埃里蓬撰写的《米歇尔·福柯传》也不容忽视。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的版本中,这本传记的副标题为《权力与反抗》,虽然新版中去掉了这个副标题,但是“权力”不失为切入福柯思想脉络的一个关键所在:权力生产知识,知识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权力;权力并非抹去一种主体,而是在创造新的主体。

在这本《米歇尔·福柯》传中,作者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依次追溯了福柯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中年时代,也注意到了他从学生到学者、再到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转化。同时,这本新版的传记收入了五篇附录,包括福柯博士论文手稿准允付梓的报告、福柯的题目和研究以及法兰西学院两次教授大会的记录等珍贵资料。

《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

[日]冈田英弘 / [日]神田信夫 / [日]松村润 著 王帅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5月

日本为何将中国称为“支那”?最初的“支那”又是如何演变为如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的中国是如何诞生的?由三位日本学者联合撰写的《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的解读。这本书从元朝写起,讲述了从元朝到清朝450年间风云激荡的历史以及民族融合和碰撞的种种往事。游牧帝国与农耕帝国如何合二为一?哺育了汉文化和汉人的长江黄河流域如何将满洲、蒙古、西藏和新疆等周边地区统一起来?

这本从民族融合角度入手的明清全史,在当下仍然具有启发性。如何处理内陆与边疆的问题?如何应对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对边境进行管理和统治?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下。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美]柯文 著  林同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6月30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因推进其世界战略,需要大量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和信息,区域研究就此诞生并蓬勃发展。二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主要以费正清与列文森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能向近代社会演变。

作为美国第二代汉学家的代表人物以及费正清的学生,柯文对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观提出了质疑。柯文认为,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避免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他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而是倡导以中国本身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和形态结构。

柯文在书中总结道,二战后以西方为中心的中国史观主要有三种:一是冲击-回应框架,即认为西方的侵略对于中国历史走向有着决定性作用;二是近代化框架——即以何炳棣(Pingti Ho)和张仲礼(Chungli Chang)、萧公权(Kungchuan Hsiao)、梅谷(Franz Michael)为代表的、参与了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的学者所秉持的观点,他们在开创中国社会、政治与军事历史的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三为帝国主义框架,即主张探讨西方介入中国社会之后如何抑制并扭曲了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在柯文看来,这三种框架殊途同归,让我们对19-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式的误解。因此,要重新审视中国史,必须冲破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史,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造假:艺术与伪造的权术》

 [英]伊恩·海伍德 著  殷凌云/毕夏 译
商务印书馆 2017年6月

在《造假》的开篇,英国文学教授伊恩·海伍德做了一个词源学上的考察。造假(forge)最早的字面含义是“铁匠铺中的锻造产品——一种富有意义的创造行为”。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概念被抽象化,从具象的创造转向思想的创造性,这标志着智性开始主宰自然世界。面对这种既可消极使用、也可积极使用的力量,造假的概念被道德化。

伊恩·海伍德的书中涉及了各个领域和各个时期的伪造,比如理性时代的文学伪著如威廉·亨利·爱尔兰捏造的莎士比亚作品,19世纪因为市场和拍卖的兴起而出现的在古籍边缘做手脚的“古书修订师”,因艺术品市场繁荣而产生的关于大师级画作的伪造,以及进入20世纪后现代作家的自我虚构等等。这些妙趣横生又错综复杂的例子证明了伪造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以及不断游移的边界。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赝品和文学伪著的展示,伊恩·海伍德不仅追溯了伪造的历史,还阐释了伪造背后的政治,间接展现了大众对伪造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也在艺术史的范围内,探讨了伪造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意义。

在当下的艺术品市场,伪造与本真性仍然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这本书也许能多少帮助读者,拨开伪造的迷雾,梳理历史的脉络,从而更好地接近真实。不过请注意,百分之百的真实可能从未存在过。

《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

[美]理查德·A·彼得森 著  卢文超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年8月

何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是一种当代的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南部与阿帕拉契山区。乡村音乐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它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以及古时音乐。1970年代,乡村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

如果说上一本书在讨论“何为伪造”,那么这本书则聚焦于伪造的对立面——本真性(authenticity)。曾任教于范德堡大学的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A·彼得森凭借地缘优势,在美国的“乡村音乐之都”纳什维尔对乡村音乐工业展开了细致的研究。

作为社会学家,理查德·A·彼得森并未聚焦于分析乡村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等,而是在音乐工业的背景之下,关注乡村音乐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他从文化生产的社会学视角入手,考察了在1923年到1953年这段乡村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乡村音乐的“本真性”是如何通过广播、电视、巡演、展销会等途径,经由群众的广泛参与,从而被建构出来。

所谓“文化生产视角”,就是“聚焦于文化的内容如何被创造,分配,评价,传授和保存它的环境所影响”。对于彼得森来说,乡村音乐工业是一个“社会事实”,他对之进行的是经验研究,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将音乐工业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对之进行的批判研究路径完全不同。

对于乡村音乐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翻翻这本书。对于其他文化现象或者文化产品感兴趣的读者,则可以通过此书对文化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你便可以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社会事实”进行分析啦。

《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

峻舞涛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

在今天看来,人类似乎高居于食物链顶端、一路披荆斩棘战胜了其他物种成为最大赢家。不过,人类真的那么强大吗?是否仍有沦为其他动物盘中餐的危险?起码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或真或假的狂犬病致死新闻频出,动物园里老虎伤人吃人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更不用说在热带地区,因被不知名昆虫毒蛇叮咬袭击而丧命的无数案例了。

你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天涯社区达人、果壳网语言达人峻舞涛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奉上了一本生存指南《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聊以作答。在这本书中,峻舞涛从森林中的冷血恶魔蟒蛇,讲到潜伏在水中伺机而动的鳄鱼,从海洋中的杀人鲸,讲到让人闻风丧胆的食人鱼,从看上去身材小小但是却蕴含巨大能量的胡蜂,讲到诸如吸血鬼等“听说过没见过”的生物。

在阅读这份诙谐有趣的逃生指南的过程中,你或许会逐渐意识到生而为人的脆弱性,人类并非战无不胜的、雄踞在食物链顶端的胜利者。在很多或大或小的动物面前,我们是脆弱的、渺小的、无力的。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褪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光环,甩掉人之为人的莫名优越感,和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这9本新书我们觉得OK

书中有嘻哈。

《未知大学》

[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范晔/杨玲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波拉尼奥是一位近乎传奇式的人物。40岁之前,他参加革命,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写诗,体验致幻药物带来的巅峰般的快感。40岁之后,他开始写小说,竟一举成名。 波拉尼奥的多部小说为他带来盛名,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他诗人的身份。这部《未知大学》将带领读者重识诗人波拉尼奥。在创作《2666》期间,波拉尼奥患上肝脏衰竭,并且一直在等待肝脏移植的机会。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波拉尼奥开始整理自己的诗歌手稿,这便是中文版诗集《未知大学》的雏形。除了诗集《未知大学》外,本书还收录了另外三部已经出版的诗集《安特卫普》(2002年)、《浪漫主义狗》(2000年)和《三》(2000年)的内容。

《安特卫普》是波拉尼奥在1980年所写,由56个紧凑、短小及碎片化的散文诗组成,是文学上的一次实验,是一种非常自我的记录,“写一个念头,或看见的一幅图景,抓住隐喻将之拆解或加入另一首诗中,或用另一种方法再写一遍”。《浪漫主义狗》收录了44首诗,形式多变,长短不一,是波拉尼奥文学风格最强烈的个性表达之书。有怀旧的部分,大部分是回顾年轻时的自由, 在那个“不会被无限吓到”二十几岁的年龄里。《三》由三种完全不同的诗歌组成,其中有类似一系列电影片段的散文诗《赫罗纳秋天散文》(1981),也有讲述一个年轻智利乐队从家乡到遥远的地方巡演旅行的故事的《新智利人》(1993),更有探讨文学人物和作品的一系列短小的诗篇《文学散步》(1994)。

《迷楼》

刘以鬯 著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你可能不熟悉刘以鬯,但不会不知道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这两部改编自刘以鬯小说作品《对倒》和《酒徒》的电影,让王家卫成为了一代港片的标杆性人物。电影《2046》中梁朝伟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以刘以鬯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1918年12月,刘以鬯生于上海,1936年开始创作,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1948年定居香港。

这本《迷楼》收录了刘以鬯的3部中篇小说,15部短篇小说以及12部微型小说。作品的创作时间跨越一个甲子,从1942年一直延展到2000年。而描写的空间背景则涉及两岸三地,甚至泛华语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迷楼》中的故事多关心平凡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以及转折大事件中的生存状态。他写上海的抗战,写从香港偷渡到台湾的人们,写九七回归,也写新加坡的暴动戒严。刘以鬯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在《我怎样学习写小说》中,他曾表示:“我不反对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因为‘所有小说都会以某种方式与现实主义的一般原则相联系。’”

《呕吐袋之歌》

[澳]尼克·凯夫 著 杨海崧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你是否想过,飞机上和安全指南以及充斥着广告的航空杂志一起放在前座座椅背后的呕吐袋,有着除了收纳呕吐物和垃圾之外的其他功能?澳洲摇滚歌手尼克·凯夫开发了一种功能,他把这些呕吐袋作为了自己创作的空间。在2014年北美巡演途中,他在飞机的呕吐袋上,写下了巡演旅途中的思绪片段。

尼克·凯夫1957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是一位创作型歌手、演员以及编剧。他因个性化十足的嗓音、充满阴郁、浪漫气质的歌词以及诗意的文字,被誉为民谣界的“黑暗王子”,也被《滚石》杂志评选为“被魔鬼惧怕而会永生的歌手”。尼克·凯夫的粉丝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个此前不为人知的偶像。这些在呕吐袋上草草记下的文字,包含着儿时的记忆、创作时的幻觉,以及他对于妻子的思念。同时,为了还原呕吐袋书写的视觉效果,本书采取了特别的装帧形式:封面和内文的上方书口都采用了锯齿状的剪裁,内文注脚则为手写。

《米歇尔·福柯传》

[法]迪迪埃·埃里蓬 著  谢强/马月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说到学术明星福柯的传记,很多人想到的第一部书要属《福柯的生死爱欲》了。相信不少人是被“生死爱欲”四个字所吸引,这本书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作者以直白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触谈论福柯对于性的态度,对于同性之爱的想法以及对于美好男孩子和致幻性药物的喜爱。性,对于福柯来说一直是个重要主题,这关乎自我技术,也关乎主体的形成。

但除了《福柯的生死爱欲》,另一本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史家迪迪埃·埃里蓬撰写的《米歇尔·福柯传》也不容忽视。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的版本中,这本传记的副标题为《权力与反抗》,虽然新版中去掉了这个副标题,但是“权力”不失为切入福柯思想脉络的一个关键所在:权力生产知识,知识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权力;权力并非抹去一种主体,而是在创造新的主体。

在这本《米歇尔·福柯》传中,作者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依次追溯了福柯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中年时代,也注意到了他从学生到学者、再到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转化。同时,这本新版的传记收入了五篇附录,包括福柯博士论文手稿准允付梓的报告、福柯的题目和研究以及法兰西学院两次教授大会的记录等珍贵资料。

《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

[日]冈田英弘 / [日]神田信夫 / [日]松村润 著 王帅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5月

日本为何将中国称为“支那”?最初的“支那”又是如何演变为如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的中国是如何诞生的?由三位日本学者联合撰写的《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的解读。这本书从元朝写起,讲述了从元朝到清朝450年间风云激荡的历史以及民族融合和碰撞的种种往事。游牧帝国与农耕帝国如何合二为一?哺育了汉文化和汉人的长江黄河流域如何将满洲、蒙古、西藏和新疆等周边地区统一起来?

这本从民族融合角度入手的明清全史,在当下仍然具有启发性。如何处理内陆与边疆的问题?如何应对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对边境进行管理和统治?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下。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美]柯文 著  林同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6月30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因推进其世界战略,需要大量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和信息,区域研究就此诞生并蓬勃发展。二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主要以费正清与列文森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能向近代社会演变。

作为美国第二代汉学家的代表人物以及费正清的学生,柯文对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观提出了质疑。柯文认为,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避免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他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而是倡导以中国本身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和形态结构。

柯文在书中总结道,二战后以西方为中心的中国史观主要有三种:一是冲击-回应框架,即认为西方的侵略对于中国历史走向有着决定性作用;二是近代化框架——即以何炳棣(Pingti Ho)和张仲礼(Chungli Chang)、萧公权(Kungchuan Hsiao)、梅谷(Franz Michael)为代表的、参与了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的学者所秉持的观点,他们在开创中国社会、政治与军事历史的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三为帝国主义框架,即主张探讨西方介入中国社会之后如何抑制并扭曲了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在柯文看来,这三种框架殊途同归,让我们对19-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式的误解。因此,要重新审视中国史,必须冲破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史,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造假:艺术与伪造的权术》

 [英]伊恩·海伍德 著  殷凌云/毕夏 译
商务印书馆 2017年6月

在《造假》的开篇,英国文学教授伊恩·海伍德做了一个词源学上的考察。造假(forge)最早的字面含义是“铁匠铺中的锻造产品——一种富有意义的创造行为”。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概念被抽象化,从具象的创造转向思想的创造性,这标志着智性开始主宰自然世界。面对这种既可消极使用、也可积极使用的力量,造假的概念被道德化。

伊恩·海伍德的书中涉及了各个领域和各个时期的伪造,比如理性时代的文学伪著如威廉·亨利·爱尔兰捏造的莎士比亚作品,19世纪因为市场和拍卖的兴起而出现的在古籍边缘做手脚的“古书修订师”,因艺术品市场繁荣而产生的关于大师级画作的伪造,以及进入20世纪后现代作家的自我虚构等等。这些妙趣横生又错综复杂的例子证明了伪造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以及不断游移的边界。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赝品和文学伪著的展示,伊恩·海伍德不仅追溯了伪造的历史,还阐释了伪造背后的政治,间接展现了大众对伪造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也在艺术史的范围内,探讨了伪造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意义。

在当下的艺术品市场,伪造与本真性仍然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这本书也许能多少帮助读者,拨开伪造的迷雾,梳理历史的脉络,从而更好地接近真实。不过请注意,百分之百的真实可能从未存在过。

《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

[美]理查德·A·彼得森 著  卢文超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年8月

何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是一种当代的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南部与阿帕拉契山区。乡村音乐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它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以及古时音乐。1970年代,乡村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

如果说上一本书在讨论“何为伪造”,那么这本书则聚焦于伪造的对立面——本真性(authenticity)。曾任教于范德堡大学的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A·彼得森凭借地缘优势,在美国的“乡村音乐之都”纳什维尔对乡村音乐工业展开了细致的研究。

作为社会学家,理查德·A·彼得森并未聚焦于分析乡村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等,而是在音乐工业的背景之下,关注乡村音乐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他从文化生产的社会学视角入手,考察了在1923年到1953年这段乡村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乡村音乐的“本真性”是如何通过广播、电视、巡演、展销会等途径,经由群众的广泛参与,从而被建构出来。

所谓“文化生产视角”,就是“聚焦于文化的内容如何被创造,分配,评价,传授和保存它的环境所影响”。对于彼得森来说,乡村音乐工业是一个“社会事实”,他对之进行的是经验研究,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将音乐工业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对之进行的批判研究路径完全不同。

对于乡村音乐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翻翻这本书。对于其他文化现象或者文化产品感兴趣的读者,则可以通过此书对文化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你便可以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社会事实”进行分析啦。

《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

峻舞涛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

在今天看来,人类似乎高居于食物链顶端、一路披荆斩棘战胜了其他物种成为最大赢家。不过,人类真的那么强大吗?是否仍有沦为其他动物盘中餐的危险?起码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或真或假的狂犬病致死新闻频出,动物园里老虎伤人吃人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更不用说在热带地区,因被不知名昆虫毒蛇叮咬袭击而丧命的无数案例了。

你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天涯社区达人、果壳网语言达人峻舞涛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奉上了一本生存指南《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聊以作答。在这本书中,峻舞涛从森林中的冷血恶魔蟒蛇,讲到潜伏在水中伺机而动的鳄鱼,从海洋中的杀人鲸,讲到让人闻风丧胆的食人鱼,从看上去身材小小但是却蕴含巨大能量的胡蜂,讲到诸如吸血鬼等“听说过没见过”的生物。

在阅读这份诙谐有趣的逃生指南的过程中,你或许会逐渐意识到生而为人的脆弱性,人类并非战无不胜的、雄踞在食物链顶端的胜利者。在很多或大或小的动物面前,我们是脆弱的、渺小的、无力的。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褪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光环,甩掉人之为人的莫名优越感,和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