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印度独立70年:当年的“土豪”王国们是怎么拼入版图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印度独立70年:当年的“土豪”王国们是怎么拼入版图的?

七十年前,英属印度获得了独立。但印度今天的统一版图,并不是必然的结果。

拉贾斯坦的一位本地王公后人站在家族的宫殿前。

今天,印度迎来独立 70 周年。1947 年英国人离去时“印巴分治”造成大规模冲突和死伤的历史,现在已经人人皆知。而较少被提及的是,在当时的印度次大陆,仍然存在着 500 多个自治土邦。按照英属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的说法:英国人一走,这些土邦与大英帝国之间的关系就此终止。理论上来讲,他们可以算作是独立的国家,如果换一种说法,那他们就是群龙无首了。等待这些土邦王朝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加入印度,要么各自为政。

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土邦,印度建国时期的“国父”们想法并不统一。不过,几年之内,印度政府最终还是通过“软硬兼施”的策略,将这些碎片汇聚成了今天统一的印度版图。而这个“拼图”的过程,却是颇为耐人寻味。

半独立的土邦藩属

印度次大陆上的土邦国是历史产物。他们当中,有中世纪和穆斯林对抗而形成的印度教邦国,也有末代莫卧儿王朝衰落后分离出来的穆斯林政权,还有偏居一隅几个世纪、从未被中央政府统治过的古老王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候,对这些土邦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英国人经常与一些土邦结盟,共同对付另一些对英国怀有敌意的土邦、或是对抗与英国敌对的欧洲列强(比如法国)。这样的政策使得各个土邦与英国之间的关系远近不一。对于那些关系不亲、甚至一度对抗英国人的土邦,东印度公司将他们吞并,并最终汇入英属印度的版图,进行直接管辖;而对那些关系不错、或者利益关系不大的土邦,英国与他们签署条约,允许国王们继续拥有各自领地的主权。但是,英国人保留了几项权力:一是任命或者批准土邦首席部长(相当于总理)人选的权力;二是在土邦王室发生继承权争议时,有权参与调解并握有最终判决权;三是从这些土邦的年度税收中收取一部分税金,作为为他们提供军事保护的开支。

土邦国的数量,历史上时有变化,印度人自己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有记录说是 521 个,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是 565 个。这些土邦的面积加起来接近英属印度总面积的一半,人口相当于英属印度的三分之一。他们的疆域大小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小到东北部山地只有十几个村子组成的部落,大到富可敌国的迈索尔王国和海德拉巴王国。那些较大土邦的面积不亚于一个欧洲国家,他们拥有自己的邮政体系、货币、铁路、以及以地方语言为主的教育系统。不过,由于英国人占据着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和城市,大部分土邦都不得不在经济上(原材料供应、工业用品等)依赖英属印度。

印度独立前夕,几乎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都在印巴边界如何划分,以及如何应对印巴分治后会形成的乱局,从而忽略了土邦问题。这样的局面给土邦王公们带来了这样的错觉: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可以选择独立。但是,在英国人宣布了撤离印度的日期、离印度独立的日子越来越近时,他们才蓦然发现,他们的感觉根本就错了。

统一印度的关键人物

在印度独立时期的领袖们当中,甘地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好,基本上无法胜任筹建国家的具体工作。对待土邦的问题,甘地的态度模糊不清。一方面,在西方媒体面前,甘地会说:他们(土邦)有选择独立的自由;而另一方面,在面对前来拜访的土邦官员时,他又大讲爱国复兴,重振印度古代的辉煌,并警告人们,不要让印度变成另一个巴尔干半岛。

首任总理尼赫鲁是现代印度国家蓝图的制订者,他关于国家建构的理念在很多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尼赫鲁痛恨土邦的封建专制制度,不希望看到一个支离破碎的印度,而憧憬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尼赫鲁多次公开演讲并发表文章,描述他心目中未来的印度图景,断言封建领主将不会在新的印度国家中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他的言论措辞强硬,使得众多的土邦国王对他避而远之,不愿跟他打交道。尽管在国家筹建的领导层中,不乏希望让土邦自己选择去留的人,但最终,尼赫鲁一派“强烈争取所有土邦加入印度”的人士占了上风。

1947 年春天,在距离印度独立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时,土邦去留的问题渐渐呈现到了筹备政府的议事日程上,而主导印度统一大业的任务落在了尼赫鲁的同事帕特尔(Vallabhbhai Patel)身上。这位做事细致、人缘极好的政治家,骨子里是坚定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对于印度版图,他有着与尼赫鲁相同的憧憬。

国大党领导人帕特尔,他支持印巴分治,也是今天印度教民族主义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他身在其位,因不得不制订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而对印度深感歉疚。在对待土邦的问题上,他与尼赫鲁、帕特尔达成一致:保证英国政府不会鼓励任何一个土邦闹独立,并承诺将“尽自己所能,使印度不再分裂成更多的碎片。”他在印度土邦联合会上发表了一通“发自肺腑”的演讲,敦促各领主尽快加盟印度。这篇演讲对印度的统一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帕特尔的策略

在距离独立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帕特尔开始马不停蹄地周游各土邦,上门拜访,宴请一些重要的国王和他们的首席部长,拉近私人关系。席间,他敦促各土邦加入到印度国家宪法的制订队伍中,在宪法中体现他们的利益,并在建立一个伟大国家的过程中,留下一世英名。帕特尔以闲聊的口吻,软中带硬地指出,人民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印度,四分五裂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他警告说,各个土邦根本无力经营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处在印度的包围之中,无法与印度以外的国家建立外交和军事关系,在经济上也不得不受到印度的限制。

随后,帕特尔成立了一个类似国务厅的机构,组建了专门负责统一事业的班底,草拟了一份《加盟协定》。《协定》中规定,加入印度的土邦将国防、外交、交通通信等三项权力交付给中央政府,换取他们继续保有国王的称号、领地、以及其他一切过去属于他们的权力。蒙巴顿向各个土邦的国王发出了亲笔信,敦促他们在 8 月 15 日独立日之前,签署《加盟协定》。

率先在《加盟协定》上签字的土邦,是那些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印度教土邦,他们意识到自己无力抵御来自巴基斯坦的威胁,希望成为强大印度的一部分。他们的加入对其他土邦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一些相对弱小的土邦纷纷签字归顺。

帕特尔并不满足于土邦的简单加盟,希望进一步整合那些已经签字的土邦。他派人在土邦领地煽动游行示威,抗议“不合潮流的封建专制”。那些游行的队伍“难免”做出过激的行为,打砸抢土邦政府机构的现象层出不穷。土邦内部的武装力量有限,面对动辄数万、数十万的示威者力不从心。

帕特尔不失时机地与土邦们“探讨”整合的条件,指出这些已经签字加入印度的土邦表现得“无力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应该把除了《协定》中规定的三项权力以外的其他行政权力也交给中央政府,从而彻底成为印度的一部分,而不是联邦式的自治政权。作为交换,这些领主可以继续保留他们的国王名分,甚至可以继续将王位传给后代继承,他们还可以保留他们的私有财产,并从中央政府那里支取一笔不菲的年金。否则的话,帕特尔警告说,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更大的骚乱和暴动。

印度独立之后,帕特尔继续运用这种“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将 500 多个自治土邦吸纳为“印度自治领”的一部分(几个在现巴基斯坦境内的土邦则加入了巴基斯坦),并于 1950 年初将国名一举改为“印度共和国”,原本承诺的联邦制,自然也就不作数了,因此,印度土邦从来没有跟印度中央政府形成过真正的、联邦性质的关系。

土邦中的异类

然而,印度的统一大业远非如此一帆风顺。当然,能够促使 500 多个土邦中的绝大多数签字加盟,已经是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不过,在印度独立前夕,仍然有 6 个重要的土邦为中央政府制造了麻烦。其中一个土邦的问题拖到了一年多之后,其结果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另一个则至今仍未解决,那就是克什米尔。

第一个制造麻烦的土邦是特拉凡科尔(Travancore)。这个位于印度次大陆最南端的印度教王国非常富足,它拥有一段印度最美的海岸线,擅长海上贸易,曾经在海战中击败强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从而阻止了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殖民。特拉凡科尔王国虽然只建立了 200 多年,但这一片土地从来没有被北方的印度中央政权统治过,所以,从国王到首席部长都具有极其强烈的独立倾向。

特拉凡科尔土邦留下的宫殿。

尤其是那位主管内政外交、律师出身的首席部长,他非常不满印度筹建政府胁迫土邦归顺的做法,曾多次公开痛斥甘地和国大党虚伪,并宣称“一旦英国人离开,特拉凡科尔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不顾蒙巴顿的劝阻,一味坚持自己的独立大业。然而,就在印度独立前夕,7 月 25 日,这位部长在前往音乐会的路上遭到了刺客的袭击,重伤入院。尽管印度政府从未承认与刺杀事件有关,但其后发生的事情却难免引起了历史学家们的怀疑。这位部长在病床上劝告国王“妥协和解为上”,并促使国王于 7 月 30 日在《加盟协定》上签了字。

最令印度筹建政府头痛的土邦,是位于印度中部的海德拉巴王国。这个王国 8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但王室和贵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并且,穆斯林占据了军队和政府中的重要位置,控制着王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海德拉巴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虽然处于被印度包围的内陆型环境,但经济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海德拉巴的国王是当时世界上的顶级富豪,与英国王室成员私交甚笃。他根本不想和印度分享自己的财富,宁愿向英国支付一笔保护费,以求得英国支持自己独立。当蒙巴顿极力劝其加入印度时,国王表示:如果印度逼人太甚,我就举国加入巴基斯坦。

帕特尔将海德拉巴视作“印度肚皮上的癌瘤”,在劝解归顺无用的情况下,帕特尔再次使出煽动示威游行的招数,却遭到王国“佩剑持枪”的民团的镇压。1947 年 8 月 15 日,印度正式宣布独立那天,帕特尔的人在海德拉巴境内到处竖起新印度国旗,但这些人很快就被逮捕入狱。

到了 1948 年初,双方的对峙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海德拉巴组织了超过 10 万人的武装,配备了从巴基斯坦偷运进来的武器。大批印度教居民逃出王国,为周边地区带来了各种混乱和经济压力。印度政府与王国进行了多轮谈判,双方各不相让,毫无妥协可能。9 月 13 日,尼赫鲁下令军事进攻,四天之后,印军攻陷海德拉巴德,国王签字投降。整个战斗,印军牺牲了 42 人,海德拉巴德民团失去了 2000 多条生命。

1971 年,印度政府以公民平等的理由,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修正案取消了当年答应给土邦君主的年金,废除了他们的国王称号,王室的私人资产也遭充公。印度的土邦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克什米尔政治家谢赫·阿卜杜拉在一起。

然而,同样作为土邦遗留问题的克什米尔问题,至今仍未解决。与海德拉巴相反,克什米尔是一个印度教君主统治的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土邦。尼赫鲁曾经答应允许克什米尔人民公投决定自己的未来,而后来的印度领导人则改变了态度,对克什米尔的自决权绝口不提,造成如今的局面。印度统一为印度带来了膨胀的自信,他们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在后来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上,始终被这种自信所干扰了判断。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印度独立70年:当年的“土豪”王国们是怎么拼入版图的?

七十年前,英属印度获得了独立。但印度今天的统一版图,并不是必然的结果。

拉贾斯坦的一位本地王公后人站在家族的宫殿前。

今天,印度迎来独立 70 周年。1947 年英国人离去时“印巴分治”造成大规模冲突和死伤的历史,现在已经人人皆知。而较少被提及的是,在当时的印度次大陆,仍然存在着 500 多个自治土邦。按照英属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的说法:英国人一走,这些土邦与大英帝国之间的关系就此终止。理论上来讲,他们可以算作是独立的国家,如果换一种说法,那他们就是群龙无首了。等待这些土邦王朝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加入印度,要么各自为政。

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土邦,印度建国时期的“国父”们想法并不统一。不过,几年之内,印度政府最终还是通过“软硬兼施”的策略,将这些碎片汇聚成了今天统一的印度版图。而这个“拼图”的过程,却是颇为耐人寻味。

半独立的土邦藩属

印度次大陆上的土邦国是历史产物。他们当中,有中世纪和穆斯林对抗而形成的印度教邦国,也有末代莫卧儿王朝衰落后分离出来的穆斯林政权,还有偏居一隅几个世纪、从未被中央政府统治过的古老王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候,对这些土邦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英国人经常与一些土邦结盟,共同对付另一些对英国怀有敌意的土邦、或是对抗与英国敌对的欧洲列强(比如法国)。这样的政策使得各个土邦与英国之间的关系远近不一。对于那些关系不亲、甚至一度对抗英国人的土邦,东印度公司将他们吞并,并最终汇入英属印度的版图,进行直接管辖;而对那些关系不错、或者利益关系不大的土邦,英国与他们签署条约,允许国王们继续拥有各自领地的主权。但是,英国人保留了几项权力:一是任命或者批准土邦首席部长(相当于总理)人选的权力;二是在土邦王室发生继承权争议时,有权参与调解并握有最终判决权;三是从这些土邦的年度税收中收取一部分税金,作为为他们提供军事保护的开支。

土邦国的数量,历史上时有变化,印度人自己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有记录说是 521 个,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是 565 个。这些土邦的面积加起来接近英属印度总面积的一半,人口相当于英属印度的三分之一。他们的疆域大小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小到东北部山地只有十几个村子组成的部落,大到富可敌国的迈索尔王国和海德拉巴王国。那些较大土邦的面积不亚于一个欧洲国家,他们拥有自己的邮政体系、货币、铁路、以及以地方语言为主的教育系统。不过,由于英国人占据着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和城市,大部分土邦都不得不在经济上(原材料供应、工业用品等)依赖英属印度。

印度独立前夕,几乎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都在印巴边界如何划分,以及如何应对印巴分治后会形成的乱局,从而忽略了土邦问题。这样的局面给土邦王公们带来了这样的错觉: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可以选择独立。但是,在英国人宣布了撤离印度的日期、离印度独立的日子越来越近时,他们才蓦然发现,他们的感觉根本就错了。

统一印度的关键人物

在印度独立时期的领袖们当中,甘地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好,基本上无法胜任筹建国家的具体工作。对待土邦的问题,甘地的态度模糊不清。一方面,在西方媒体面前,甘地会说:他们(土邦)有选择独立的自由;而另一方面,在面对前来拜访的土邦官员时,他又大讲爱国复兴,重振印度古代的辉煌,并警告人们,不要让印度变成另一个巴尔干半岛。

首任总理尼赫鲁是现代印度国家蓝图的制订者,他关于国家建构的理念在很多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尼赫鲁痛恨土邦的封建专制制度,不希望看到一个支离破碎的印度,而憧憬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尼赫鲁多次公开演讲并发表文章,描述他心目中未来的印度图景,断言封建领主将不会在新的印度国家中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他的言论措辞强硬,使得众多的土邦国王对他避而远之,不愿跟他打交道。尽管在国家筹建的领导层中,不乏希望让土邦自己选择去留的人,但最终,尼赫鲁一派“强烈争取所有土邦加入印度”的人士占了上风。

1947 年春天,在距离印度独立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时,土邦去留的问题渐渐呈现到了筹备政府的议事日程上,而主导印度统一大业的任务落在了尼赫鲁的同事帕特尔(Vallabhbhai Patel)身上。这位做事细致、人缘极好的政治家,骨子里是坚定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对于印度版图,他有着与尼赫鲁相同的憧憬。

国大党领导人帕特尔,他支持印巴分治,也是今天印度教民族主义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他身在其位,因不得不制订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而对印度深感歉疚。在对待土邦的问题上,他与尼赫鲁、帕特尔达成一致:保证英国政府不会鼓励任何一个土邦闹独立,并承诺将“尽自己所能,使印度不再分裂成更多的碎片。”他在印度土邦联合会上发表了一通“发自肺腑”的演讲,敦促各领主尽快加盟印度。这篇演讲对印度的统一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帕特尔的策略

在距离独立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帕特尔开始马不停蹄地周游各土邦,上门拜访,宴请一些重要的国王和他们的首席部长,拉近私人关系。席间,他敦促各土邦加入到印度国家宪法的制订队伍中,在宪法中体现他们的利益,并在建立一个伟大国家的过程中,留下一世英名。帕特尔以闲聊的口吻,软中带硬地指出,人民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印度,四分五裂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他警告说,各个土邦根本无力经营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处在印度的包围之中,无法与印度以外的国家建立外交和军事关系,在经济上也不得不受到印度的限制。

随后,帕特尔成立了一个类似国务厅的机构,组建了专门负责统一事业的班底,草拟了一份《加盟协定》。《协定》中规定,加入印度的土邦将国防、外交、交通通信等三项权力交付给中央政府,换取他们继续保有国王的称号、领地、以及其他一切过去属于他们的权力。蒙巴顿向各个土邦的国王发出了亲笔信,敦促他们在 8 月 15 日独立日之前,签署《加盟协定》。

率先在《加盟协定》上签字的土邦,是那些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印度教土邦,他们意识到自己无力抵御来自巴基斯坦的威胁,希望成为强大印度的一部分。他们的加入对其他土邦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一些相对弱小的土邦纷纷签字归顺。

帕特尔并不满足于土邦的简单加盟,希望进一步整合那些已经签字的土邦。他派人在土邦领地煽动游行示威,抗议“不合潮流的封建专制”。那些游行的队伍“难免”做出过激的行为,打砸抢土邦政府机构的现象层出不穷。土邦内部的武装力量有限,面对动辄数万、数十万的示威者力不从心。

帕特尔不失时机地与土邦们“探讨”整合的条件,指出这些已经签字加入印度的土邦表现得“无力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应该把除了《协定》中规定的三项权力以外的其他行政权力也交给中央政府,从而彻底成为印度的一部分,而不是联邦式的自治政权。作为交换,这些领主可以继续保留他们的国王名分,甚至可以继续将王位传给后代继承,他们还可以保留他们的私有财产,并从中央政府那里支取一笔不菲的年金。否则的话,帕特尔警告说,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更大的骚乱和暴动。

印度独立之后,帕特尔继续运用这种“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将 500 多个自治土邦吸纳为“印度自治领”的一部分(几个在现巴基斯坦境内的土邦则加入了巴基斯坦),并于 1950 年初将国名一举改为“印度共和国”,原本承诺的联邦制,自然也就不作数了,因此,印度土邦从来没有跟印度中央政府形成过真正的、联邦性质的关系。

土邦中的异类

然而,印度的统一大业远非如此一帆风顺。当然,能够促使 500 多个土邦中的绝大多数签字加盟,已经是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不过,在印度独立前夕,仍然有 6 个重要的土邦为中央政府制造了麻烦。其中一个土邦的问题拖到了一年多之后,其结果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另一个则至今仍未解决,那就是克什米尔。

第一个制造麻烦的土邦是特拉凡科尔(Travancore)。这个位于印度次大陆最南端的印度教王国非常富足,它拥有一段印度最美的海岸线,擅长海上贸易,曾经在海战中击败强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从而阻止了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殖民。特拉凡科尔王国虽然只建立了 200 多年,但这一片土地从来没有被北方的印度中央政权统治过,所以,从国王到首席部长都具有极其强烈的独立倾向。

特拉凡科尔土邦留下的宫殿。

尤其是那位主管内政外交、律师出身的首席部长,他非常不满印度筹建政府胁迫土邦归顺的做法,曾多次公开痛斥甘地和国大党虚伪,并宣称“一旦英国人离开,特拉凡科尔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不顾蒙巴顿的劝阻,一味坚持自己的独立大业。然而,就在印度独立前夕,7 月 25 日,这位部长在前往音乐会的路上遭到了刺客的袭击,重伤入院。尽管印度政府从未承认与刺杀事件有关,但其后发生的事情却难免引起了历史学家们的怀疑。这位部长在病床上劝告国王“妥协和解为上”,并促使国王于 7 月 30 日在《加盟协定》上签了字。

最令印度筹建政府头痛的土邦,是位于印度中部的海德拉巴王国。这个王国 8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但王室和贵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并且,穆斯林占据了军队和政府中的重要位置,控制着王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海德拉巴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虽然处于被印度包围的内陆型环境,但经济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海德拉巴的国王是当时世界上的顶级富豪,与英国王室成员私交甚笃。他根本不想和印度分享自己的财富,宁愿向英国支付一笔保护费,以求得英国支持自己独立。当蒙巴顿极力劝其加入印度时,国王表示:如果印度逼人太甚,我就举国加入巴基斯坦。

帕特尔将海德拉巴视作“印度肚皮上的癌瘤”,在劝解归顺无用的情况下,帕特尔再次使出煽动示威游行的招数,却遭到王国“佩剑持枪”的民团的镇压。1947 年 8 月 15 日,印度正式宣布独立那天,帕特尔的人在海德拉巴境内到处竖起新印度国旗,但这些人很快就被逮捕入狱。

到了 1948 年初,双方的对峙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海德拉巴组织了超过 10 万人的武装,配备了从巴基斯坦偷运进来的武器。大批印度教居民逃出王国,为周边地区带来了各种混乱和经济压力。印度政府与王国进行了多轮谈判,双方各不相让,毫无妥协可能。9 月 13 日,尼赫鲁下令军事进攻,四天之后,印军攻陷海德拉巴德,国王签字投降。整个战斗,印军牺牲了 42 人,海德拉巴德民团失去了 2000 多条生命。

1971 年,印度政府以公民平等的理由,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修正案取消了当年答应给土邦君主的年金,废除了他们的国王称号,王室的私人资产也遭充公。印度的土邦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克什米尔政治家谢赫·阿卜杜拉在一起。

然而,同样作为土邦遗留问题的克什米尔问题,至今仍未解决。与海德拉巴相反,克什米尔是一个印度教君主统治的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土邦。尼赫鲁曾经答应允许克什米尔人民公投决定自己的未来,而后来的印度领导人则改变了态度,对克什米尔的自决权绝口不提,造成如今的局面。印度统一为印度带来了膨胀的自信,他们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在后来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上,始终被这种自信所干扰了判断。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