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二十二》:二十万慰安妇的尾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二十二》:二十万慰安妇的尾巴

她们在遭受迫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与我们同在,我们却不知道她们存在于何地。

前两天,演员张歆艺求著名导演冯小刚推荐一部影片《二十二》,这条微博上了热门,这部纪录片也终于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纪录电影《二十二》便是由这样的方式打开。

2012年,43分钟的《三十二》讲述“慰安妇”老人韦绍兰以及她中日混血的儿子的故事。68岁的儿子罗善学幼时被人叫“日本人”,至今仍孤身一人,担心自己以后不能动时没人照顾,他给自己想了个办法喝农药一死了事。

2014年,99分钟的《二十二》则拍摄了在当年还活着的“慰安妇” 如今生活的剪影。值得一提地是,出现在镜头中的这些奶奶,多数在近三年陆陆续续地去世了。直到今年电影上映,已经只剩下八人。

这两部纪录片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到了,和我们还同在一个世界生活的“慰安妇”奶奶如今的情况。有许多网友说,“不敢”或者不忍心去了解她们。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无视,让这8个人的名单默默地消失,不必相信会有多少其他人帮助打点她们的生活。

从影片中就可以看出来,她们的生存环境甚至与她们受迫害的时代是差不多的,并没有得到太多额外的照顾。其中有一位奶奶三个月才九十块的生活费,只买得起五块钱的白菜吃,买五块钱的洗衣粉,别忘了她们和我们是在同一个时代。

罗善学说他天天看牛,看了一辈子牛

发行商和电影节要求导演为片子增加一些家仇国恨,要让老人痛苦,要让观众哭。导演郭柯却坚持没有改动。

“他们(采访的记者)每次问我的那些问题,我都不跟他们说真话。”

“自从十七岁之后,我就再没有提过这些事了,没有、没有,我想把它们带走。”

“这么大年纪有什么说头啊?过去就过去了。”

“拍《二十二》,我相信我在若干年后都不会后悔,在我30岁的时候我遇到这个群体,我没有用功利心去面对她们,我用一种很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她们。”导演郭柯。

正是因为郭柯选择尊重她们不提当年事,因此与《三十二》聚焦一个故事的始终有些不同,《二十二》呈现给我们的是结局。结局看上去并没有太悲伤,太过平淡,她们也笑,也唱少女时唱的歌,更多地时候安静。于是整部影片全程静谧安详,观众有时有笑声,只有少数的吸鼻子声;她们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去的皱纹,正如郭柯所说“与普通老人并无区别”。

唯一的泪点在于名单。

安静地看完整部影片,荧幕上开始打出许多名单。七千左右的众筹者(实际三万多)的名字占满屏幕,一屏接着一屏;这些不仅仅是公益,而是代表有人去记住,想让更多人记住,众筹者们的努力证明了奶奶们如今平静的生活并没有那么云淡风轻;

“慰安妇”奶奶的名单,一个一个的消失,她们在遭受迫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与我们同在,我们却不知道她们存在于何地;

导演致谢的名单,观众也表示感谢,看完所有名单才起身离开影院;

还有被导演郭柯点名感谢的演员张歆艺,也是这部纪录片引起关注的起因。张歆艺与郭柯此前只是点头之交,却愿意无条件借出一百万供郭柯拍摄,并为之发声。

如果泪点低一些,可能是阿婆唱的那首歌“只愁命短不愁穷”。

“我爱毛主席”。一个韩国的奶奶,领养了一个女儿。韩国的小伙子来看她,因为是个摄影师经常给她拍照,还帮她装修舒适的房子。老人说她原姓“朴”,后来跟着毛主席姓“毛”叫毛银梅,因为她说“我爱毛主席”。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歌曲《九重山》

苦也珍惜生命

“你讲你难我没信,我讲我难才是真;你难你有平屋住,我难住在苦瓜棚。”她讲她难是真的。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命来看。”在她们看来,不论曾经经历了什么,生命最重要。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仇恨没有人们的生命重要。

片中甚至有一些笑点。

比如家中突然冒失闯入了一只流浪猫。后来李爱连奶奶开始了养一群猫的生活,奶奶特别宠爱这些猫,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不做饭,但是有了猫每次做了饭先给猫吃,有时候猫不吃了再自己吃。

在听到各地家乡方言的时候甚至感到亲切。

可以从影片中看到,这些老人还是颇受小孩子欢迎的。

奶奶再看到投降后日本军人现在的照片,笑说:“日本人老了,胡子也没有了,以前是有胡子的。”尽付笑谈中。

影片采用大量的留白,多数的画面是由大场景、小人物组成。经常一副场景会停顿几秒钟。甚至是一些家人的絮叨。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的心情和角度,用纪念的珍重方式来拍摄。

影片最大的反感点是说普通话的那个人。一位来自北京的记者,“他不是说给你找个日本的老婆吗”,她年轻没有感情的声音显得冒犯,与方言氛围格格不入。

这部影片排片从导演期望的1%到4.5%,票房也从导演期望的600万到一千多万,上座率也几乎是最高的,这些指数一直在上涨。数字在增长,关注在增加。

这部平淡的纪录片,真实而更有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二十二》:二十万慰安妇的尾巴

她们在遭受迫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与我们同在,我们却不知道她们存在于何地。

前两天,演员张歆艺求著名导演冯小刚推荐一部影片《二十二》,这条微博上了热门,这部纪录片也终于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纪录电影《二十二》便是由这样的方式打开。

2012年,43分钟的《三十二》讲述“慰安妇”老人韦绍兰以及她中日混血的儿子的故事。68岁的儿子罗善学幼时被人叫“日本人”,至今仍孤身一人,担心自己以后不能动时没人照顾,他给自己想了个办法喝农药一死了事。

2014年,99分钟的《二十二》则拍摄了在当年还活着的“慰安妇” 如今生活的剪影。值得一提地是,出现在镜头中的这些奶奶,多数在近三年陆陆续续地去世了。直到今年电影上映,已经只剩下八人。

这两部纪录片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到了,和我们还同在一个世界生活的“慰安妇”奶奶如今的情况。有许多网友说,“不敢”或者不忍心去了解她们。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无视,让这8个人的名单默默地消失,不必相信会有多少其他人帮助打点她们的生活。

从影片中就可以看出来,她们的生存环境甚至与她们受迫害的时代是差不多的,并没有得到太多额外的照顾。其中有一位奶奶三个月才九十块的生活费,只买得起五块钱的白菜吃,买五块钱的洗衣粉,别忘了她们和我们是在同一个时代。

罗善学说他天天看牛,看了一辈子牛

发行商和电影节要求导演为片子增加一些家仇国恨,要让老人痛苦,要让观众哭。导演郭柯却坚持没有改动。

“他们(采访的记者)每次问我的那些问题,我都不跟他们说真话。”

“自从十七岁之后,我就再没有提过这些事了,没有、没有,我想把它们带走。”

“这么大年纪有什么说头啊?过去就过去了。”

“拍《二十二》,我相信我在若干年后都不会后悔,在我30岁的时候我遇到这个群体,我没有用功利心去面对她们,我用一种很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她们。”导演郭柯。

正是因为郭柯选择尊重她们不提当年事,因此与《三十二》聚焦一个故事的始终有些不同,《二十二》呈现给我们的是结局。结局看上去并没有太悲伤,太过平淡,她们也笑,也唱少女时唱的歌,更多地时候安静。于是整部影片全程静谧安详,观众有时有笑声,只有少数的吸鼻子声;她们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去的皱纹,正如郭柯所说“与普通老人并无区别”。

唯一的泪点在于名单。

安静地看完整部影片,荧幕上开始打出许多名单。七千左右的众筹者(实际三万多)的名字占满屏幕,一屏接着一屏;这些不仅仅是公益,而是代表有人去记住,想让更多人记住,众筹者们的努力证明了奶奶们如今平静的生活并没有那么云淡风轻;

“慰安妇”奶奶的名单,一个一个的消失,她们在遭受迫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与我们同在,我们却不知道她们存在于何地;

导演致谢的名单,观众也表示感谢,看完所有名单才起身离开影院;

还有被导演郭柯点名感谢的演员张歆艺,也是这部纪录片引起关注的起因。张歆艺与郭柯此前只是点头之交,却愿意无条件借出一百万供郭柯拍摄,并为之发声。

如果泪点低一些,可能是阿婆唱的那首歌“只愁命短不愁穷”。

“我爱毛主席”。一个韩国的奶奶,领养了一个女儿。韩国的小伙子来看她,因为是个摄影师经常给她拍照,还帮她装修舒适的房子。老人说她原姓“朴”,后来跟着毛主席姓“毛”叫毛银梅,因为她说“我爱毛主席”。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歌曲《九重山》

苦也珍惜生命

“你讲你难我没信,我讲我难才是真;你难你有平屋住,我难住在苦瓜棚。”她讲她难是真的。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命来看。”在她们看来,不论曾经经历了什么,生命最重要。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仇恨没有人们的生命重要。

片中甚至有一些笑点。

比如家中突然冒失闯入了一只流浪猫。后来李爱连奶奶开始了养一群猫的生活,奶奶特别宠爱这些猫,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不做饭,但是有了猫每次做了饭先给猫吃,有时候猫不吃了再自己吃。

在听到各地家乡方言的时候甚至感到亲切。

可以从影片中看到,这些老人还是颇受小孩子欢迎的。

奶奶再看到投降后日本军人现在的照片,笑说:“日本人老了,胡子也没有了,以前是有胡子的。”尽付笑谈中。

影片采用大量的留白,多数的画面是由大场景、小人物组成。经常一副场景会停顿几秒钟。甚至是一些家人的絮叨。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的心情和角度,用纪念的珍重方式来拍摄。

影片最大的反感点是说普通话的那个人。一位来自北京的记者,“他不是说给你找个日本的老婆吗”,她年轻没有感情的声音显得冒犯,与方言氛围格格不入。

这部影片排片从导演期望的1%到4.5%,票房也从导演期望的600万到一千多万,上座率也几乎是最高的,这些指数一直在上涨。数字在增长,关注在增加。

这部平淡的纪录片,真实而更有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