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趋势性复苏还是镜花水月?经济学家激辩“新周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趋势性复苏还是镜花水月?经济学家激辩“新周期”

看好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周期”的一方认为,中国经济已走完增速换挡期的“L型”,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其主要理由在于供给出清与需求复苏。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6.9%,大超预期,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也持续上涨,尽管最新公布的7月宏观数据有所走弱,但不妨碍经济学家开启了新一轮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的激烈探讨。

“新周期”指的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趋势性的复苏。看好的一方认为,中国经济已走完增速换挡期的“L型”,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其主要理由在于供给出清与需求复苏。而在反对派看来,没有市场化的出清和过剩产能真正出局,不能在缺乏实质性结构改革的情况下空谈“新周期”。

坚决看好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周期”的代表——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在需求侧基本平稳的情况下,2012年以来市场自发出清,叠加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压力,供求缺口扩大,这是导致周期品价格大涨、企业盈利持续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时间超预期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今年股市中的家电、钢铁、煤炭、有色、稀土、化工、造纸、银行、保险等大涨的板块均反映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逻辑。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汉锋认为,当前市场环境与2003年有些类似,中国有望在2010-2015年长周期调整后迈向新周期的起点。他指出,中国在2010-2015年的经济状况与1997-2001年间类似,都经历了持续低迷和调整,然后通缩结束,通胀开始回升,企业盈利开始改善,外围市场呈现协同复苏,中长期改革措施逐步出台。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认为,“新周期”已经得到充分印证。他指出,地产严调控、金融严监管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反而超预期回升,再次验证经济“L型”拐点已过,经济的内在动力已经充沛。此外,消费增速大超预期,经济好转可能已经传导至消费,这显示“新周期归来”的最后一环已经完成。

不过,有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新周期”已经到来。他们认为,没有市场化的出清和过剩产能真正出局、没有新需求的大量涌现,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不能成为主力军。此外,在没有推动实质性的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空谈“新周期”,只是镜花水月。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直言,“强调‘新周期’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他说,2011年开始,但凡中国经济有复苏的苗头,就总有人高呼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周期”。从过去10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周期完全来源于“房地产+基建”的模式,而这二者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债务,即房企、居民与政府的负债。看清楚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根本不存在“新周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也对“新周期”提出了质疑。在上周日举行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他明确表示中国并未进入经济增长“新周期”。在他看来,中国是否形成高效的投资是衡量“新周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的投资主力仍然是政府,上半年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在20%以上,而民间投资增速慢于总体投资增速,以新需求或者新技术驱动的可持续、高效投资尚未形成。此外,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投资回报率低、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等问题。很多迹象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可能会越来越低,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持续和效率并不乐观。

招商证券的徐寒飞表示,依靠非市场化的手段压缩供给,叠加短期名义需求刺激,部分工业企业产品价格暴涨和收入大幅上升,其实只是工业产业链的“利润再分配”过程而已,用当前资产价格的波动来反推“新周期”犯错的机会很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反对得更为彻底。他说,无论是从短周期、中周期还是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当前都不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

李迅雷认为,月度数据波动很大,不足以反映总体趋势。因此,“不要用显微镜来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然后,他指出,经济周期波动取决于需求,而需求的能量要得以释放,必须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实现。

但是,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减,经济也步入存量主导时代,居民的收入结构渐趋固化,居民部门的杠杆水平大幅提升,从200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从而对消费高增长带来一定难度。从今年前7月的消费结构看,中低端消费增速低,高端消费增长依然迅猛,但总体消费增速呈现下行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上周举行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端论坛”上指出,目前一系列经济指标好像有所稳定,但是真正的“新周期”还没有完全到来,要真正步入新的周期,必须要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资本要回归实业,不仅是就金融整顿金融、就资本整顿资本,而是金融的整顿在金融外。第二道坎是要在目前“放管服”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调整,重新梳理目前庞大的、臃肿的体系。第三道坎是国有企业方面要平衡好国有和民营、内部和外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这几个关系没有很好的平衡,新结构、新动力、新周期出现就很困难。”刘元春表示,一些实质性的改革将在今后两年全面展开。因此,从中期的视角来看,新周期是可预期的,但是从短期来看依然要非常审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趋势性复苏还是镜花水月?经济学家激辩“新周期”

看好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周期”的一方认为,中国经济已走完增速换挡期的“L型”,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其主要理由在于供给出清与需求复苏。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6.9%,大超预期,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也持续上涨,尽管最新公布的7月宏观数据有所走弱,但不妨碍经济学家开启了新一轮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的激烈探讨。

“新周期”指的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趋势性的复苏。看好的一方认为,中国经济已走完增速换挡期的“L型”,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其主要理由在于供给出清与需求复苏。而在反对派看来,没有市场化的出清和过剩产能真正出局,不能在缺乏实质性结构改革的情况下空谈“新周期”。

坚决看好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周期”的代表——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在需求侧基本平稳的情况下,2012年以来市场自发出清,叠加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压力,供求缺口扩大,这是导致周期品价格大涨、企业盈利持续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时间超预期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今年股市中的家电、钢铁、煤炭、有色、稀土、化工、造纸、银行、保险等大涨的板块均反映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逻辑。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汉锋认为,当前市场环境与2003年有些类似,中国有望在2010-2015年长周期调整后迈向新周期的起点。他指出,中国在2010-2015年的经济状况与1997-2001年间类似,都经历了持续低迷和调整,然后通缩结束,通胀开始回升,企业盈利开始改善,外围市场呈现协同复苏,中长期改革措施逐步出台。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认为,“新周期”已经得到充分印证。他指出,地产严调控、金融严监管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反而超预期回升,再次验证经济“L型”拐点已过,经济的内在动力已经充沛。此外,消费增速大超预期,经济好转可能已经传导至消费,这显示“新周期归来”的最后一环已经完成。

不过,有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新周期”已经到来。他们认为,没有市场化的出清和过剩产能真正出局、没有新需求的大量涌现,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不能成为主力军。此外,在没有推动实质性的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空谈“新周期”,只是镜花水月。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直言,“强调‘新周期’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他说,2011年开始,但凡中国经济有复苏的苗头,就总有人高呼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周期”。从过去10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周期完全来源于“房地产+基建”的模式,而这二者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债务,即房企、居民与政府的负债。看清楚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根本不存在“新周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也对“新周期”提出了质疑。在上周日举行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他明确表示中国并未进入经济增长“新周期”。在他看来,中国是否形成高效的投资是衡量“新周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的投资主力仍然是政府,上半年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在20%以上,而民间投资增速慢于总体投资增速,以新需求或者新技术驱动的可持续、高效投资尚未形成。此外,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投资回报率低、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等问题。很多迹象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可能会越来越低,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持续和效率并不乐观。

招商证券的徐寒飞表示,依靠非市场化的手段压缩供给,叠加短期名义需求刺激,部分工业企业产品价格暴涨和收入大幅上升,其实只是工业产业链的“利润再分配”过程而已,用当前资产价格的波动来反推“新周期”犯错的机会很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反对得更为彻底。他说,无论是从短周期、中周期还是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当前都不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

李迅雷认为,月度数据波动很大,不足以反映总体趋势。因此,“不要用显微镜来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然后,他指出,经济周期波动取决于需求,而需求的能量要得以释放,必须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实现。

但是,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减,经济也步入存量主导时代,居民的收入结构渐趋固化,居民部门的杠杆水平大幅提升,从200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从而对消费高增长带来一定难度。从今年前7月的消费结构看,中低端消费增速低,高端消费增长依然迅猛,但总体消费增速呈现下行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上周举行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端论坛”上指出,目前一系列经济指标好像有所稳定,但是真正的“新周期”还没有完全到来,要真正步入新的周期,必须要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资本要回归实业,不仅是就金融整顿金融、就资本整顿资本,而是金融的整顿在金融外。第二道坎是要在目前“放管服”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调整,重新梳理目前庞大的、臃肿的体系。第三道坎是国有企业方面要平衡好国有和民营、内部和外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这几个关系没有很好的平衡,新结构、新动力、新周期出现就很困难。”刘元春表示,一些实质性的改革将在今后两年全面展开。因此,从中期的视角来看,新周期是可预期的,但是从短期来看依然要非常审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