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吴晓求: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不等于连局部风险也要守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吴晓求: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不等于连局部风险也要守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局部出现债务违约完全可能,而且也应当允许它存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该如何守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用“守住”而非“防范”,就是说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没有说连局部性风险也得守住,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这些风险相互感染,演化成全面的金融风险,乃至于发生危机。这需要一系列改革以切断已经出现的风险传染渠道。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有弹性的、能够吸收风险又能分散风险的现代(经济)体系,这已变得十分重要。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开放。若是因为某个风险的出现,就要回到一个传统的金融时代,肯定是一个不正确的思路。”吴晓求在11月30日的《财经》年会表达了上述观点。

他指出,金融风险是由四种风险单独组成或交织而成的。这四种形态包括,货币危机、债务违约危机、银行流动性危机、股市危机。从案例来看,小国通常会发生综合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不同危机相互交织、相互感染。东南亚国家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大国则不然,比如美国,尽管危机发生频繁,但很难出现全面的金融危机,都是一个或两个危机的结合体。

吴晓求认为,中国也较难发生全面的相互传染的金融危机。他说,“在充分认识了中国的金融未来,有一个清晰逻辑之后,中国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同时,我们有信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对于货币危机,吴晓求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现在看,并不过度依赖外资,中国不会出现像东南亚国家那种状况。外资大量的进出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概率非常低,当然中国要思考的是内生变量,比如很多人赚的钱通过换汇出去了,但这种风险也在降低,因为中国正在走向法治,对人民财产的保护日益重视。同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使得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对于债务违约,他指出,局部出现债务违约完全可能,而且也应当允许它存在。但不会出现全面违约,原因是中国政府的国债是有信用的。

对于银行流动性危机、支付危机,吴晓求预计,十年之内都不会存在。因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都非常好,不至于出现流动性风险。

至于股市危机,吴晓求认为,类似2015年股市大起大落的概率在下降,因为监管的重点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正在理解什么叫监管者的职责“。在他看来,2015年股市波动之所以发生有很多原因,其中两点至关重要,一是顺周期地应用了金融杠杆,这是金融体系脆弱的根源,二是金融监管的职责被忽视了。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在反省中,杠杆使用原则正在沿着逆周期的方向变革,监管者也明白了其主要职责是保证市场的透明度,而不是推动市场价值的成长或指数的成长。

吴晓求指出,在认识上述问题时,中国金融有三个基本的方向或基本的特征,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这是研究未来中国金融风险的前置条件。

第一,中国金融的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个变化是谁也主导不了的”。在金融结构的分类中,最重要的是资产结构,其中,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在逐步提升。这一变化暗示了两点,其一,中国金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融资为主慢慢过渡到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主要是用于财富管理的,资产管理的特征非常鲜明。其二,中国金融风险体系也发生了变化,金融风险已经不仅仅表现为金融机构的风险,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市场风险、表现为证券化金融资产的透明度风险。

第二,中国金融科技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科技的力量对中国金融的颠覆性影响越来越大,金融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风险也在变异,其中,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典型的方式。科技金融的渗透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一个基本方向,新金融业态的占比会越来越大。

第三,中国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时代,重点在国际化。现在看来,金融机构的开放走在了前面,在金融机构慢慢开放之后,还有两个开放要推进,一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改革),这对中国金融体系来说,具有战略意义。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开放。

届时,“我们将不会再搞什么通了,无论是深港通还是沪港通都没有了,将会全面开放,在遵守中国法律的情况下,外资可以到中国市场来进行投资。这个战略目标一旦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就渐行渐近了,”吴晓求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吴晓求: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不等于连局部风险也要守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局部出现债务违约完全可能,而且也应当允许它存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该如何守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用“守住”而非“防范”,就是说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没有说连局部性风险也得守住,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这些风险相互感染,演化成全面的金融风险,乃至于发生危机。这需要一系列改革以切断已经出现的风险传染渠道。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有弹性的、能够吸收风险又能分散风险的现代(经济)体系,这已变得十分重要。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开放。若是因为某个风险的出现,就要回到一个传统的金融时代,肯定是一个不正确的思路。”吴晓求在11月30日的《财经》年会表达了上述观点。

他指出,金融风险是由四种风险单独组成或交织而成的。这四种形态包括,货币危机、债务违约危机、银行流动性危机、股市危机。从案例来看,小国通常会发生综合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不同危机相互交织、相互感染。东南亚国家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大国则不然,比如美国,尽管危机发生频繁,但很难出现全面的金融危机,都是一个或两个危机的结合体。

吴晓求认为,中国也较难发生全面的相互传染的金融危机。他说,“在充分认识了中国的金融未来,有一个清晰逻辑之后,中国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同时,我们有信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对于货币危机,吴晓求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现在看,并不过度依赖外资,中国不会出现像东南亚国家那种状况。外资大量的进出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概率非常低,当然中国要思考的是内生变量,比如很多人赚的钱通过换汇出去了,但这种风险也在降低,因为中国正在走向法治,对人民财产的保护日益重视。同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使得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对于债务违约,他指出,局部出现债务违约完全可能,而且也应当允许它存在。但不会出现全面违约,原因是中国政府的国债是有信用的。

对于银行流动性危机、支付危机,吴晓求预计,十年之内都不会存在。因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都非常好,不至于出现流动性风险。

至于股市危机,吴晓求认为,类似2015年股市大起大落的概率在下降,因为监管的重点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正在理解什么叫监管者的职责“。在他看来,2015年股市波动之所以发生有很多原因,其中两点至关重要,一是顺周期地应用了金融杠杆,这是金融体系脆弱的根源,二是金融监管的职责被忽视了。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在反省中,杠杆使用原则正在沿着逆周期的方向变革,监管者也明白了其主要职责是保证市场的透明度,而不是推动市场价值的成长或指数的成长。

吴晓求指出,在认识上述问题时,中国金融有三个基本的方向或基本的特征,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这是研究未来中国金融风险的前置条件。

第一,中国金融的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个变化是谁也主导不了的”。在金融结构的分类中,最重要的是资产结构,其中,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在逐步提升。这一变化暗示了两点,其一,中国金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融资为主慢慢过渡到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主要是用于财富管理的,资产管理的特征非常鲜明。其二,中国金融风险体系也发生了变化,金融风险已经不仅仅表现为金融机构的风险,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市场风险、表现为证券化金融资产的透明度风险。

第二,中国金融科技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科技的力量对中国金融的颠覆性影响越来越大,金融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风险也在变异,其中,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典型的方式。科技金融的渗透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一个基本方向,新金融业态的占比会越来越大。

第三,中国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时代,重点在国际化。现在看来,金融机构的开放走在了前面,在金融机构慢慢开放之后,还有两个开放要推进,一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改革),这对中国金融体系来说,具有战略意义。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开放。

届时,“我们将不会再搞什么通了,无论是深港通还是沪港通都没有了,将会全面开放,在遵守中国法律的情况下,外资可以到中国市场来进行投资。这个战略目标一旦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就渐行渐近了,”吴晓求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