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院士首富”卸下担子做大夫,以岭药业股权激励存隐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院士首富”卸下担子做大夫,以岭药业股权激励存隐忧

股权结构是一个公司的灵魂和基础,若设置不好,谈不上良好的公司治理;有瑕疵或者不良的股权结构,还容易引来纷争及矛盾;可以说,股权结构问题几乎是家族企业最核心、最容易产生纷争的地方。

当被问及名中医、企业家、院士这三个名头,最看重哪一个?以岭药业掌门人吴以岭淡淡一笑:“我就是一个大夫。”事实上,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三者很难分开。

对“院士富豪”吴以岭,你怎么看?

时光倒溯6年,2011年7月19日,一则有关院士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眼球,引发股民围观:以岭药业 7月19日在深市中小板 发行,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一跃成为A股的“院士首富”,个人身价逼近50亿元。

(以岭药业 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

知识兑现财富,“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其实理应成为一个“正常”现象,也是好的现象。让知识创造财富,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值得鼓励!

大家之所以对“院士富豪”产生好奇,是因为中国企业家生态出了点问题,“一个亿小目标”的地产商、煤老板、金融大鳄长期占踞富豪宝座,肯定不是什么好现象。

吴以岭说自己“就是一个大夫”, 虽然不是每个医生都家财万贯,但世界上医生富翁也比比皆是。比如,美国华裔陈颂雄,就是“全球最富有的医生”,通过对癌症治疗的革命化创新,个人净资产达到了120亿美元。

43岁,创业资金6万块是借来的,靠着“5只虫子”,一朝致富,这就是“院士首富”最简谱的发家史。

吴以岭,祖籍河北故城人,生于1949年10月,共和国的同龄人。年轻时的吴以岭,虽出身中医世家,却对物理情有独钟,可天不遂人愿,读高一时遇上“文革”, 只好中断学业,回家随父亲行医。

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吴以岭从小深受影响,5岁开始就背方子,到13岁,已能辨别200多种中草药。为提高临床水平,他经常穿山越岭,到周边拜师学艺。11年的乡村行医生涯,久而久之,吴以岭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吴大夫”。

1977年恢复高考,吴以岭考上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大学期间,他异常勤奋,2年就学完了5年的课程,最后连跳2级,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院心血管与糖尿病专业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33岁的吴以岭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中医院,成了心血管科的一名内科医生。

以岭药业有个大名鼎鼎的独家品种——“通心络”胶囊,一度被称为“五龙丹”的方药,是成就“院士首富”的起家之宝。以岭药业上市之时,媒体们曾纷纷报道:吴以岭靠几条虫卖了几个亿!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络病理论的创始人,吴以岭在学术上的成就,也与发现“通心络”处方有关。在南京读研究生时,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前来就诊,这是一个20多年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按照惯例,吴以岭开了几副活血化瘀的药方,2个月后还是不见好转。

有没有一个方剂可以治愈呢?看着患者难受,吴以岭更难受。活血化瘀本是心血管病中医治疗的主流思想,吴以岭后来研究时发现,活血化瘀“治标不治本”,翻阅大量古代书籍时,突然灵光一闪:想到清代名医叶天士“瘀久病重可重用虫类祛瘀搜剔”,于是他决定改换路径,从“虫子”打开突破口。

数月后,征得病人同意后,吴以岭在常规方剂中加入一堆“虫子”,便是现在“通心络”配方中看到的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蝉蜕五种虫类药,经过半年4个疗程的治疗,那位患者的冠心病竟然奇迹般好转起来!1982年底,已在河北中医院工作的吴以岭的独特处方“五龙丹”问世了,后来定名为“通心络”。

不过,起初中医院有些老中医说,“吴医生,你开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大堆虫子?”为了验证疗效,当时每月工资仅有60元钱的吴以岭,东借西借凑了6万块钱,租了3间小平房做实验室,一口气做出300份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结果效果很好。

而2003年3月那段SARS时期,让莲花清瘟胶囊迅速成为“爆品”, 其实也是吴以岭从中医典籍里“信手拈来”的杰作。

当吴以岭研发出通心络、肌萎灵等有效方药后,迫切希望将其产业化。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敲开一家家企业的大门时,却一次次碰钉子、失望而归。有的说拿不到药号,也有的开出许多苛刻的合作条件。

1989年,曾有港商主动上门,不过其投资条件让吴以岭断然拒绝。对方提出的前提条件是,把他的科研成果拿到英国验证、注册。

牛年出生的吴以岭“牛劲儿”上来了,既然没有人愿意合作,一气之下决定辞职下海单干。凑巧的是,这一年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急需引进几家高科技企业,可开发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半年都没有一家企业的身影。

吴以岭申请一递,很快得到批复,1992年6月中旬,以岭医药研究所正式挂牌,成了开发区第一家入驻药企。当时,启动资金是吴以岭东拼西借来的10万元钱,只有几名员工和租来的几间平房。10多年后,以岭集团的营业收入都接近200亿元了,还有不少老员工喊董事长为“吴所长”。

(以岭药业上市路演)

如今,上市的以岭药业市值达207亿元人民币,吴以岭家族至少控制着140亿人民币的家族财富,而吴以岭个人,已是国内身家最富有的院士。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吴以岭 “企业家院士”的身份,曾一度引起争议,但他说:“我们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以岭药业的家族化持股引质疑

2011年7月,以岭药业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吴以岭的身价直逼50亿元。与许多家族企业一样,以岭药业的家族持股比例相当高。公司上市时,创始人吴以岭持股比例达63.47%,而其儿子吴相君,持有22.38%股权,女儿吴瑞,也持股2.51%。

另外,吴以岭家族其他成员,比如吴以岭的兄弟吴以红、吴以池,姐姐吴希珍,还有侄儿吴相锋,均持有不同比例的股权。上市敲钟当天,吴以岭家族一举诞生了7位亿万富翁。

吴以岭称自己“就是一个大夫”,也不虚言。2013年,以岭药业完成了一次代际传承,38岁的儿子吴相君正式接过父亲权杖,成为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并出任总经理一职,而女儿吴瑞,也出任以岭药业副总兼董事会秘书。

把肩上的担子交给儿女,吴以岭又干起“老本行”, 坚持每周二出诊,呵呵,“院士首富”挂号费8元!

女儿吴瑞,去年被评为“最佳金牛董秘”, 1980年出生的她,是国际商法专业博士,2010年8月起任公司副总之前,曾任以岭医药集团证券与投资事务部副经理。

(以岭药业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吴瑞)

哥哥吴相君,是1975年出生,子承父业,继承家族传统,他也从医,曾是副主任医师,获得中医专业硕士学位,并有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留学经历,取得工商管理硕士。

留学归来,他开始一步一步接手父亲的家族产业,2005年,30岁的吴相君,起任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过去,该职务是由父亲吴以岭亲自担任的,一度有“以岭销售铁军”之誉,模式就是通过树立学术品牌形象来进行战术营销。(很多药企今天仍采用这种方法,其实早在1997年,吴以岭就用上这一套路了。)

出任总经理之前,吴相君已于2010年出任公司董事并兼任常务副总经理,然后才接替辞职的资深职业经理人李叶双,于2013年任公司董事及总经理。李叶双拥有教授职称,加入以岭药业后,一路从市场推广经理、总经理办主任、总助、集团副总经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集团常务副总裁,直到总经理。老一辈隐退后,捧上接力棒的吴相君,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应付公司营收下滑的态势。

上市后,以岭药业“家族化”过于明显,曾受到质疑。对此,集以岭药业副总经理、董秘、家族成员于一身的吴瑞表示,以岭药业是家族持股较多,但并不实行家族控制。

接班后,以岭少帅吴相君也做出一系列变革及转型动作,比如加快国际化,围绕“大健康”产业格局,打造中医药健康4S店,办特色养生馆,推出“康养旅游”等等。

另外,被视为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在接班同一年(2013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我们知道,股权结构是一个公司的灵魂和基础,若设置不好,就谈不上良好的公司治理,另外,有瑕疵或者不良的股权结构,还容易引来纷争及矛盾;可以说,股权结构问题几乎是家族企业最核心、最容易产生纷争的地方。

一波君认为,股权结构设计,属于顶层设计的问题,无论企业上市与否,都是无法回避的。吴瑞此前的回应,关注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股权过分集中。家族化企业“一股独大、一股独霸”情况下,企业能否摆脱“一言堂”和家族化管理弊端,也就成了外人质疑的所在。而就上市公司而言,股民也担忧大股东容易忽视小股东利益,甚至伤害小股东权益。

(以岭药业上市时的股权结构)

吴瑞称“不实行家族控制”,应是指家族向外部释放股权,比如引入高管团队、战略投资者,在管理层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等举措。

股权过度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如果薪酬及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就难以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竞争力的队伍。理由很简单,其面向社会动员、整合资本及人力资源的意识和手段肯定相对薄弱,人才流失率也会相比高一些。

如何优化股权结构的路径不少,比如居于企业战略思维、产业思维和资本思维,强化股权的动态管理。又比如引入外部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以及做好接班人规划的股权设置等等。其中,依靠股权激励等手段,来对企业分配模式进行创新,吸引并锁定精英高管及人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截图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3年3月,以岭药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后,市场机构并不看好,理由是股权激励的行权价格虽符合上市公司通常做法,有助于扭转业绩下降趋势,但激励计划的解锁条件并不太难完成。而二年之后,媒体就发文质疑,“以岭药业高管波动频繁 股权激励处理标准大不同?”当时,以岭药业发公告称,公司激励对象陈宏伟(原公司能源环保部主任)因离职已不符合激励条件,决定对其持有的已获授但尚未解锁的限制性股票5.5万股进行回购注销。

看来,股权激励作为股权结构动态管理的一部分,在规划上要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若设计不当,如何引领高管层、核心中层“和君同行、共赴前程”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以岭药业

3.2k
  • 以岭药业:中药新药连花清咳颗粒药物临床试验注册申请获批
  • 昨日融资资金净买入12.37亿元,汽车净买入8.46亿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院士首富”卸下担子做大夫,以岭药业股权激励存隐忧

股权结构是一个公司的灵魂和基础,若设置不好,谈不上良好的公司治理;有瑕疵或者不良的股权结构,还容易引来纷争及矛盾;可以说,股权结构问题几乎是家族企业最核心、最容易产生纷争的地方。

当被问及名中医、企业家、院士这三个名头,最看重哪一个?以岭药业掌门人吴以岭淡淡一笑:“我就是一个大夫。”事实上,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三者很难分开。

对“院士富豪”吴以岭,你怎么看?

时光倒溯6年,2011年7月19日,一则有关院士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眼球,引发股民围观:以岭药业 7月19日在深市中小板 发行,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一跃成为A股的“院士首富”,个人身价逼近50亿元。

(以岭药业 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

知识兑现财富,“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其实理应成为一个“正常”现象,也是好的现象。让知识创造财富,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值得鼓励!

大家之所以对“院士富豪”产生好奇,是因为中国企业家生态出了点问题,“一个亿小目标”的地产商、煤老板、金融大鳄长期占踞富豪宝座,肯定不是什么好现象。

吴以岭说自己“就是一个大夫”, 虽然不是每个医生都家财万贯,但世界上医生富翁也比比皆是。比如,美国华裔陈颂雄,就是“全球最富有的医生”,通过对癌症治疗的革命化创新,个人净资产达到了120亿美元。

43岁,创业资金6万块是借来的,靠着“5只虫子”,一朝致富,这就是“院士首富”最简谱的发家史。

吴以岭,祖籍河北故城人,生于1949年10月,共和国的同龄人。年轻时的吴以岭,虽出身中医世家,却对物理情有独钟,可天不遂人愿,读高一时遇上“文革”, 只好中断学业,回家随父亲行医。

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吴以岭从小深受影响,5岁开始就背方子,到13岁,已能辨别200多种中草药。为提高临床水平,他经常穿山越岭,到周边拜师学艺。11年的乡村行医生涯,久而久之,吴以岭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吴大夫”。

1977年恢复高考,吴以岭考上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大学期间,他异常勤奋,2年就学完了5年的课程,最后连跳2级,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院心血管与糖尿病专业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33岁的吴以岭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中医院,成了心血管科的一名内科医生。

以岭药业有个大名鼎鼎的独家品种——“通心络”胶囊,一度被称为“五龙丹”的方药,是成就“院士首富”的起家之宝。以岭药业上市之时,媒体们曾纷纷报道:吴以岭靠几条虫卖了几个亿!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络病理论的创始人,吴以岭在学术上的成就,也与发现“通心络”处方有关。在南京读研究生时,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前来就诊,这是一个20多年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按照惯例,吴以岭开了几副活血化瘀的药方,2个月后还是不见好转。

有没有一个方剂可以治愈呢?看着患者难受,吴以岭更难受。活血化瘀本是心血管病中医治疗的主流思想,吴以岭后来研究时发现,活血化瘀“治标不治本”,翻阅大量古代书籍时,突然灵光一闪:想到清代名医叶天士“瘀久病重可重用虫类祛瘀搜剔”,于是他决定改换路径,从“虫子”打开突破口。

数月后,征得病人同意后,吴以岭在常规方剂中加入一堆“虫子”,便是现在“通心络”配方中看到的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蝉蜕五种虫类药,经过半年4个疗程的治疗,那位患者的冠心病竟然奇迹般好转起来!1982年底,已在河北中医院工作的吴以岭的独特处方“五龙丹”问世了,后来定名为“通心络”。

不过,起初中医院有些老中医说,“吴医生,你开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大堆虫子?”为了验证疗效,当时每月工资仅有60元钱的吴以岭,东借西借凑了6万块钱,租了3间小平房做实验室,一口气做出300份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结果效果很好。

而2003年3月那段SARS时期,让莲花清瘟胶囊迅速成为“爆品”, 其实也是吴以岭从中医典籍里“信手拈来”的杰作。

当吴以岭研发出通心络、肌萎灵等有效方药后,迫切希望将其产业化。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敲开一家家企业的大门时,却一次次碰钉子、失望而归。有的说拿不到药号,也有的开出许多苛刻的合作条件。

1989年,曾有港商主动上门,不过其投资条件让吴以岭断然拒绝。对方提出的前提条件是,把他的科研成果拿到英国验证、注册。

牛年出生的吴以岭“牛劲儿”上来了,既然没有人愿意合作,一气之下决定辞职下海单干。凑巧的是,这一年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急需引进几家高科技企业,可开发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半年都没有一家企业的身影。

吴以岭申请一递,很快得到批复,1992年6月中旬,以岭医药研究所正式挂牌,成了开发区第一家入驻药企。当时,启动资金是吴以岭东拼西借来的10万元钱,只有几名员工和租来的几间平房。10多年后,以岭集团的营业收入都接近200亿元了,还有不少老员工喊董事长为“吴所长”。

(以岭药业上市路演)

如今,上市的以岭药业市值达207亿元人民币,吴以岭家族至少控制着140亿人民币的家族财富,而吴以岭个人,已是国内身家最富有的院士。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吴以岭 “企业家院士”的身份,曾一度引起争议,但他说:“我们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以岭药业的家族化持股引质疑

2011年7月,以岭药业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吴以岭的身价直逼50亿元。与许多家族企业一样,以岭药业的家族持股比例相当高。公司上市时,创始人吴以岭持股比例达63.47%,而其儿子吴相君,持有22.38%股权,女儿吴瑞,也持股2.51%。

另外,吴以岭家族其他成员,比如吴以岭的兄弟吴以红、吴以池,姐姐吴希珍,还有侄儿吴相锋,均持有不同比例的股权。上市敲钟当天,吴以岭家族一举诞生了7位亿万富翁。

吴以岭称自己“就是一个大夫”,也不虚言。2013年,以岭药业完成了一次代际传承,38岁的儿子吴相君正式接过父亲权杖,成为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并出任总经理一职,而女儿吴瑞,也出任以岭药业副总兼董事会秘书。

把肩上的担子交给儿女,吴以岭又干起“老本行”, 坚持每周二出诊,呵呵,“院士首富”挂号费8元!

女儿吴瑞,去年被评为“最佳金牛董秘”, 1980年出生的她,是国际商法专业博士,2010年8月起任公司副总之前,曾任以岭医药集团证券与投资事务部副经理。

(以岭药业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吴瑞)

哥哥吴相君,是1975年出生,子承父业,继承家族传统,他也从医,曾是副主任医师,获得中医专业硕士学位,并有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留学经历,取得工商管理硕士。

留学归来,他开始一步一步接手父亲的家族产业,2005年,30岁的吴相君,起任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过去,该职务是由父亲吴以岭亲自担任的,一度有“以岭销售铁军”之誉,模式就是通过树立学术品牌形象来进行战术营销。(很多药企今天仍采用这种方法,其实早在1997年,吴以岭就用上这一套路了。)

出任总经理之前,吴相君已于2010年出任公司董事并兼任常务副总经理,然后才接替辞职的资深职业经理人李叶双,于2013年任公司董事及总经理。李叶双拥有教授职称,加入以岭药业后,一路从市场推广经理、总经理办主任、总助、集团副总经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集团常务副总裁,直到总经理。老一辈隐退后,捧上接力棒的吴相君,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应付公司营收下滑的态势。

上市后,以岭药业“家族化”过于明显,曾受到质疑。对此,集以岭药业副总经理、董秘、家族成员于一身的吴瑞表示,以岭药业是家族持股较多,但并不实行家族控制。

接班后,以岭少帅吴相君也做出一系列变革及转型动作,比如加快国际化,围绕“大健康”产业格局,打造中医药健康4S店,办特色养生馆,推出“康养旅游”等等。

另外,被视为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在接班同一年(2013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我们知道,股权结构是一个公司的灵魂和基础,若设置不好,就谈不上良好的公司治理,另外,有瑕疵或者不良的股权结构,还容易引来纷争及矛盾;可以说,股权结构问题几乎是家族企业最核心、最容易产生纷争的地方。

一波君认为,股权结构设计,属于顶层设计的问题,无论企业上市与否,都是无法回避的。吴瑞此前的回应,关注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股权过分集中。家族化企业“一股独大、一股独霸”情况下,企业能否摆脱“一言堂”和家族化管理弊端,也就成了外人质疑的所在。而就上市公司而言,股民也担忧大股东容易忽视小股东利益,甚至伤害小股东权益。

(以岭药业上市时的股权结构)

吴瑞称“不实行家族控制”,应是指家族向外部释放股权,比如引入高管团队、战略投资者,在管理层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等举措。

股权过度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如果薪酬及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就难以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竞争力的队伍。理由很简单,其面向社会动员、整合资本及人力资源的意识和手段肯定相对薄弱,人才流失率也会相比高一些。

如何优化股权结构的路径不少,比如居于企业战略思维、产业思维和资本思维,强化股权的动态管理。又比如引入外部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以及做好接班人规划的股权设置等等。其中,依靠股权激励等手段,来对企业分配模式进行创新,吸引并锁定精英高管及人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截图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3年3月,以岭药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后,市场机构并不看好,理由是股权激励的行权价格虽符合上市公司通常做法,有助于扭转业绩下降趋势,但激励计划的解锁条件并不太难完成。而二年之后,媒体就发文质疑,“以岭药业高管波动频繁 股权激励处理标准大不同?”当时,以岭药业发公告称,公司激励对象陈宏伟(原公司能源环保部主任)因离职已不符合激励条件,决定对其持有的已获授但尚未解锁的限制性股票5.5万股进行回购注销。

看来,股权激励作为股权结构动态管理的一部分,在规划上要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若设计不当,如何引领高管层、核心中层“和君同行、共赴前程”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