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黄益平:完善金融监管框架 在创新与稳定间找到平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黄益平:完善金融监管框架 在创新与稳定间找到平衡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日前表示,当下的重点应该是协调监管、统筹政策。但仅仅这些还不够,金融监管最终需要从当前分业的机构监管转向审慎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日前表示,金融监管最终需要从当前分业的机构监管转向审慎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央行宏观审慎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也是下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重头戏。

他在接受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采访时指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或许只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在目前“一行三会”的格局没有改变之前,有金稳会这样一个高层次机构来协调监管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黄益平强调,当下的重点应该是协调监管、统筹政策。但仅仅这些还不够,金融监管最终需要从当前分业的机构监管转向审慎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

“与很多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框架相比,中国的监管框架与之差异很大。中国是强调机构监管,而不是功能监管。”黄益平指出,这种以机构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式缺乏协调,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很多监管空白,例如交叉业务越来越多,混业经营越来越普遍,分业监管不再有效,同时很多新出现的金融形态如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往往出现无人监管的状态。

目前,除了设立金稳会外,中央已经明确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货币政策之外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需要构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尤其是宏观审慎监管,这是必要的。所以下一步金融改革要做的是放开过去很多不必要的管制,同时构建一个比较有效、比较合理的监管方向。”黄益平说。

他指出,未来在监管方面,中国还有很多改进空间。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政府如何监管,怎么平衡创新和稳定的关系,很值得探讨。

“如何解决现在既需要大数据帮助我们进行风控,同时又不要过度侵犯个人的隐私权的问题?怎么在保护隐私和利用大数据提高金融效率之间求得平衡?如何在不侵害个人和企业隐私权的基础上,开放政府的数据,进行有条件的信息共享?中国应该做一些尝试。”

黄益平认为,在积极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如何控制风险,可以从两个思路考虑。

一是实施监管沙盒计划或者成立创新中心,寻求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与防范风险两者之间的平衡。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发一张有限制的牌照,划定一个区间,进行尝试,做得好再提供全牌照,做不好就取消。这样既允许创新,又不会导致系统性的风险。

二是需要在监管方法上做创新,尽快建立公开、完整的征信平台。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需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征信系统。政府其实有很多数据介于传统数据和软数据之间,可以帮助企业做风控。征信系统本身不能解决所有风险问题,但对很多机构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设施。

黄益平特别指出,“监管政策要真正有效,必须有牙齿,做得不好的金融机构要退出”。这也是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强化市场纪律,就必须释放风险点,允许金融产品违约、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尤其在银行部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已经超过两年半,但还没有处置过任何商业银行,这个现象要改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黄益平:完善金融监管框架 在创新与稳定间找到平衡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日前表示,当下的重点应该是协调监管、统筹政策。但仅仅这些还不够,金融监管最终需要从当前分业的机构监管转向审慎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日前表示,金融监管最终需要从当前分业的机构监管转向审慎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央行宏观审慎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也是下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重头戏。

他在接受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采访时指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或许只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在目前“一行三会”的格局没有改变之前,有金稳会这样一个高层次机构来协调监管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黄益平强调,当下的重点应该是协调监管、统筹政策。但仅仅这些还不够,金融监管最终需要从当前分业的机构监管转向审慎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

“与很多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框架相比,中国的监管框架与之差异很大。中国是强调机构监管,而不是功能监管。”黄益平指出,这种以机构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式缺乏协调,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很多监管空白,例如交叉业务越来越多,混业经营越来越普遍,分业监管不再有效,同时很多新出现的金融形态如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往往出现无人监管的状态。

目前,除了设立金稳会外,中央已经明确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货币政策之外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需要构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尤其是宏观审慎监管,这是必要的。所以下一步金融改革要做的是放开过去很多不必要的管制,同时构建一个比较有效、比较合理的监管方向。”黄益平说。

他指出,未来在监管方面,中国还有很多改进空间。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政府如何监管,怎么平衡创新和稳定的关系,很值得探讨。

“如何解决现在既需要大数据帮助我们进行风控,同时又不要过度侵犯个人的隐私权的问题?怎么在保护隐私和利用大数据提高金融效率之间求得平衡?如何在不侵害个人和企业隐私权的基础上,开放政府的数据,进行有条件的信息共享?中国应该做一些尝试。”

黄益平认为,在积极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如何控制风险,可以从两个思路考虑。

一是实施监管沙盒计划或者成立创新中心,寻求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与防范风险两者之间的平衡。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发一张有限制的牌照,划定一个区间,进行尝试,做得好再提供全牌照,做不好就取消。这样既允许创新,又不会导致系统性的风险。

二是需要在监管方法上做创新,尽快建立公开、完整的征信平台。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需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征信系统。政府其实有很多数据介于传统数据和软数据之间,可以帮助企业做风控。征信系统本身不能解决所有风险问题,但对很多机构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设施。

黄益平特别指出,“监管政策要真正有效,必须有牙齿,做得不好的金融机构要退出”。这也是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强化市场纪律,就必须释放风险点,允许金融产品违约、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尤其在银行部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已经超过两年半,但还没有处置过任何商业银行,这个现象要改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