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键盘时代 我们做好准备告别手写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键盘时代 我们做好准备告别手写了吗?

手写时代的没落将会带来一些文化方面的损失,但安妮·特鲁贝克认为,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代在“平民化普及化”方面的进步。

加洛林体抄本Benedictional of Aethelwold,9世纪。图片来源:英国图书馆委员会

是时候为手写时代唱一曲挽歌了吗?《手写的历史及不确定未来》一书的作者安妮·特鲁贝克(Anne Trubek)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或者说她希望如此。她认为,写一手好字的能力“只是象征性的”,她希望在未来的学校里,学生只有在艺术课上才需要动手写字。手写将成为只有像帕特丽夏·洛维特(Patricia Lovett)这样的书法家才会涉足的领域,特丽夏·洛维特也许是英国最为著名的医生、教师和律师。洛维特的最新书作也非常精彩,介绍了从公元3世纪到21世纪的书法大师的作品,并以她自己的作品,恰如其分而又不卑不亢地给书本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尽管洛维特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评价——但在特鲁贝克看来,她的作品成为了手写这种“过时”技巧的精妙绝唱。

尽管手写时代即将终结,但不得不说,它实在统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手写垄断的时代也许是被印刷术终结了,但自那以后,它依然作为全新文字王国里的一员经久不衰:官方记录,帐本,植物学图纸,更不用说民间传播的作品或私人信件,这些东西好几个世纪以来都是用手写的。随后打字机出现,但它哒哒的按键仍未敲响手写时代的丧钟。但也许打字机的近亲后代——“电脑键盘以及屏幕里的虚拟键盘”——将给予手写时代最后的致命一击。

手写的没落当然并不意味着写作本身的终结。特鲁贝克断言,我们现在正身处一个“黄金时代”:“大部分美国人每天书写的字数要比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多上成百上千。”她觉得邮件、短信、推特等能鼓励人们书写。新技术印证了一个古老的真理:用笔墨在纸张上书写,一直以来都只是文字表达的媒介之一。古罗马的官方字体“罗马石刻体”本身便是对碑文的模仿,从图拉真圆柱上凿刻精美的文字便可看出。在当时甚至一千年之后,制作临时笔记的常用方法都是用钢笔尖在蜡片上刻字(安特里姆郡斯普林芒特沼泽中发现的几件中世纪早期的书法作品即可证明,现收藏于爱尔兰国家博物馆)。尽管如此,罗马字母表的帝国并不会衰落,比如现在火热的emoji和其他一些表情符号。问题在于,如果手写最终沦为一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的文化将会在本质上陷入贫乏。特鲁贝克也承认,手写时代的没落将会带来一些文化方面的损失,但她鼓励我们看到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在“平民化普及化”方面的进步。

特鲁贝克在她激情洋溢的新书里谈到了这些,她以手稿的历史作为论文的开头,尽管整本书行云流水,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还是有一些明显的瑕疵。她在大写字母与印刷术语中的“小写字母”之间作出了正确的区分,但紧接着却误把加洛林小写体当作是在罗马大写体的基础上创造的。同样,她还探讨了中世纪僧侣专用的“抄经室”,他们在那里充当“人体复印机”,“将自身的个性升华为一种权威的共性”。这一观点令人印象深刻,但它更多是受启发于《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这部电影,而非关于中世纪“抄经室”十分有限的历史材料。把杂乱的手稿谱系重新拼凑在一起本身就容易出错,对修道院僧侣抄写历史的一些误解则让她的著作更站不住脚了。

《手写的历史及不确定未来》

她的这本书《手写的历史及不确定未来》集中探讨了美国在过去两百年里的手稿历史,主要涵盖了19世纪的书法大师和打字机的成功、寻找亲笔签名潮流的兴起,以及后来书法家的崛起。一些19世纪的笔迹学家坚持认为,字体和笔法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性,特鲁贝克认为这便是书法成为个性彰显这一观念形成的重要时刻。事实上,她的这个判断还是晚了几个世纪。如果她参考了洛维特的书,就会欣赏到10世纪温彻斯特的戈德曼(Godeman)或者11世纪坎特伯雷的艾达维·巴桑(Eadwig Basan)等抄写员的手稿作品,这二人都不是机械地模仿原来的作品。比特鲁贝克推断的时期早几百年,即18世纪前后,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一位人物——马尔瓦里奥,他之所以确信他的情妇深爱着他,就是因为看到她的手中有一张纸条,“因此她成为了她的伟大的复刻品”。好笑之处不在于,他认为笔记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心性,而在于他其实被赝品愚弄了。笔迹学家所新发现的,也不在于手稿是纯粹私人的产物,而是书写过程中手臂的运动可以彰显一些潜意识的活动。

当特鲁贝克断言“签名作为个人身份的合法证明的历史还很短”时,她也在时间上犯了错。在以下这句陈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错误:“在西方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用画十字的方式做标志就已经足够了。”看上去没错,但其实只有不会写字的人才会用这种方式做标志。当然,在自古罗马衰落以来的西方文明史上,文盲都一直是被边缘化的大众百姓。文字的缓慢普及是她分析中缺失的一个维度。这可能是因为她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美国文化上了,而美国文化一向对历史上人民的高文化水平引以为傲——只要看看妇女(18世纪)和奴隶(更长时期)的文化水平就可以知道。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完全不认字的人就更少了——对比之下,全球还有17%的文盲(而且性别差异巨大)——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布的统计数字却十分令人震惊:美国全国有18%的人口尚未达到或者刚刚达到最低识字水平。

《书法的艺术和历史》

特鲁贝克预测美国的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那些觉得手写是一件苦差事的人终于可以从手写的暴政中解放出来,以及人们再也不会因为字迹就擅自判断一个人的品性。这些都是特鲁贝克心心念念的“平民化普及化”方面的进步,但还有一个条件,即电脑和手机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或许特朗普政府可以向所有公民保证这一点。但在世界上其他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鲁贝克的民主追求在全球市场经济中听上去像是赢家的“镀金外壳”,而手写时代的没落也只是第一世界才需要考虑的难题。

纸和笔不会消失,因为它们价格便宜。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会为自己的潦草笔迹而烦恼,但其实我们可以确信“鬼画符”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问问那些尝试“破译”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手迹的人就知道了。以托马斯·阿奎那这样的笔迹,当然难登大雅之堂,不像帕特丽夏·洛维特的那本书法展览作品。她挑选的都是那些真正技艺高超的书法大家,而且留存的作品足够丰富,从而可以提醒后世,掌握此种高超技艺的人是多么稀少。至于书写的作品本身,很多就不那么准确、前后一致并有说服力了。如果把他们比作复印机的话,这些就是最需要被工程师慧眼相中的那部分了。

一本字迹潦草、偶有错误的书稿,也许不会像书法端正的那样畅销,但它也值得拥有属于它的历史,而且一定会有属于它的未来。对于现代的那些“托马斯·阿奎那”,手写出来的作品自然很有阅读难度,这时候键盘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也有很多人把键盘当成了自我表达的一个媒介,然而,这种“自我”只存在于你使用的软件所属公司的字体选择之中。当然,手写也是有限制的,个性会受到书写内容的限制,但字迹还是能够体现出一些变化和特性的,无论多么微妙。有的人觉得,手写的自由也会带来思想上的疲劳,不如全权托付给电脑,让电脑来决定每一个字的样子。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自由,如果这真的能称得上是“自由”的话。

(翻译:朱雨婷)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原标题:An elegy for handwriting?

最新更新时间:04/16 10:4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键盘时代 我们做好准备告别手写了吗?

手写时代的没落将会带来一些文化方面的损失,但安妮·特鲁贝克认为,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代在“平民化普及化”方面的进步。

加洛林体抄本Benedictional of Aethelwold,9世纪。图片来源:英国图书馆委员会

是时候为手写时代唱一曲挽歌了吗?《手写的历史及不确定未来》一书的作者安妮·特鲁贝克(Anne Trubek)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或者说她希望如此。她认为,写一手好字的能力“只是象征性的”,她希望在未来的学校里,学生只有在艺术课上才需要动手写字。手写将成为只有像帕特丽夏·洛维特(Patricia Lovett)这样的书法家才会涉足的领域,特丽夏·洛维特也许是英国最为著名的医生、教师和律师。洛维特的最新书作也非常精彩,介绍了从公元3世纪到21世纪的书法大师的作品,并以她自己的作品,恰如其分而又不卑不亢地给书本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尽管洛维特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评价——但在特鲁贝克看来,她的作品成为了手写这种“过时”技巧的精妙绝唱。

尽管手写时代即将终结,但不得不说,它实在统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手写垄断的时代也许是被印刷术终结了,但自那以后,它依然作为全新文字王国里的一员经久不衰:官方记录,帐本,植物学图纸,更不用说民间传播的作品或私人信件,这些东西好几个世纪以来都是用手写的。随后打字机出现,但它哒哒的按键仍未敲响手写时代的丧钟。但也许打字机的近亲后代——“电脑键盘以及屏幕里的虚拟键盘”——将给予手写时代最后的致命一击。

手写的没落当然并不意味着写作本身的终结。特鲁贝克断言,我们现在正身处一个“黄金时代”:“大部分美国人每天书写的字数要比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多上成百上千。”她觉得邮件、短信、推特等能鼓励人们书写。新技术印证了一个古老的真理:用笔墨在纸张上书写,一直以来都只是文字表达的媒介之一。古罗马的官方字体“罗马石刻体”本身便是对碑文的模仿,从图拉真圆柱上凿刻精美的文字便可看出。在当时甚至一千年之后,制作临时笔记的常用方法都是用钢笔尖在蜡片上刻字(安特里姆郡斯普林芒特沼泽中发现的几件中世纪早期的书法作品即可证明,现收藏于爱尔兰国家博物馆)。尽管如此,罗马字母表的帝国并不会衰落,比如现在火热的emoji和其他一些表情符号。问题在于,如果手写最终沦为一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的文化将会在本质上陷入贫乏。特鲁贝克也承认,手写时代的没落将会带来一些文化方面的损失,但她鼓励我们看到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在“平民化普及化”方面的进步。

特鲁贝克在她激情洋溢的新书里谈到了这些,她以手稿的历史作为论文的开头,尽管整本书行云流水,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还是有一些明显的瑕疵。她在大写字母与印刷术语中的“小写字母”之间作出了正确的区分,但紧接着却误把加洛林小写体当作是在罗马大写体的基础上创造的。同样,她还探讨了中世纪僧侣专用的“抄经室”,他们在那里充当“人体复印机”,“将自身的个性升华为一种权威的共性”。这一观点令人印象深刻,但它更多是受启发于《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这部电影,而非关于中世纪“抄经室”十分有限的历史材料。把杂乱的手稿谱系重新拼凑在一起本身就容易出错,对修道院僧侣抄写历史的一些误解则让她的著作更站不住脚了。

《手写的历史及不确定未来》

她的这本书《手写的历史及不确定未来》集中探讨了美国在过去两百年里的手稿历史,主要涵盖了19世纪的书法大师和打字机的成功、寻找亲笔签名潮流的兴起,以及后来书法家的崛起。一些19世纪的笔迹学家坚持认为,字体和笔法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性,特鲁贝克认为这便是书法成为个性彰显这一观念形成的重要时刻。事实上,她的这个判断还是晚了几个世纪。如果她参考了洛维特的书,就会欣赏到10世纪温彻斯特的戈德曼(Godeman)或者11世纪坎特伯雷的艾达维·巴桑(Eadwig Basan)等抄写员的手稿作品,这二人都不是机械地模仿原来的作品。比特鲁贝克推断的时期早几百年,即18世纪前后,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一位人物——马尔瓦里奥,他之所以确信他的情妇深爱着他,就是因为看到她的手中有一张纸条,“因此她成为了她的伟大的复刻品”。好笑之处不在于,他认为笔记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心性,而在于他其实被赝品愚弄了。笔迹学家所新发现的,也不在于手稿是纯粹私人的产物,而是书写过程中手臂的运动可以彰显一些潜意识的活动。

当特鲁贝克断言“签名作为个人身份的合法证明的历史还很短”时,她也在时间上犯了错。在以下这句陈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错误:“在西方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用画十字的方式做标志就已经足够了。”看上去没错,但其实只有不会写字的人才会用这种方式做标志。当然,在自古罗马衰落以来的西方文明史上,文盲都一直是被边缘化的大众百姓。文字的缓慢普及是她分析中缺失的一个维度。这可能是因为她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美国文化上了,而美国文化一向对历史上人民的高文化水平引以为傲——只要看看妇女(18世纪)和奴隶(更长时期)的文化水平就可以知道。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完全不认字的人就更少了——对比之下,全球还有17%的文盲(而且性别差异巨大)——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布的统计数字却十分令人震惊:美国全国有18%的人口尚未达到或者刚刚达到最低识字水平。

《书法的艺术和历史》

特鲁贝克预测美国的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那些觉得手写是一件苦差事的人终于可以从手写的暴政中解放出来,以及人们再也不会因为字迹就擅自判断一个人的品性。这些都是特鲁贝克心心念念的“平民化普及化”方面的进步,但还有一个条件,即电脑和手机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或许特朗普政府可以向所有公民保证这一点。但在世界上其他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鲁贝克的民主追求在全球市场经济中听上去像是赢家的“镀金外壳”,而手写时代的没落也只是第一世界才需要考虑的难题。

纸和笔不会消失,因为它们价格便宜。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会为自己的潦草笔迹而烦恼,但其实我们可以确信“鬼画符”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问问那些尝试“破译”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手迹的人就知道了。以托马斯·阿奎那这样的笔迹,当然难登大雅之堂,不像帕特丽夏·洛维特的那本书法展览作品。她挑选的都是那些真正技艺高超的书法大家,而且留存的作品足够丰富,从而可以提醒后世,掌握此种高超技艺的人是多么稀少。至于书写的作品本身,很多就不那么准确、前后一致并有说服力了。如果把他们比作复印机的话,这些就是最需要被工程师慧眼相中的那部分了。

一本字迹潦草、偶有错误的书稿,也许不会像书法端正的那样畅销,但它也值得拥有属于它的历史,而且一定会有属于它的未来。对于现代的那些“托马斯·阿奎那”,手写出来的作品自然很有阅读难度,这时候键盘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也有很多人把键盘当成了自我表达的一个媒介,然而,这种“自我”只存在于你使用的软件所属公司的字体选择之中。当然,手写也是有限制的,个性会受到书写内容的限制,但字迹还是能够体现出一些变化和特性的,无论多么微妙。有的人觉得,手写的自由也会带来思想上的疲劳,不如全权托付给电脑,让电脑来决定每一个字的样子。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自由,如果这真的能称得上是“自由”的话。

(翻译:朱雨婷)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原标题:An elegy for handwriting?

最新更新时间:04/16 10:4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