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美殖民地的扩张:一部皮毛交易的史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美殖民地的扩张:一部皮毛交易的史诗

皮毛交易者面前是未经探索的蛮荒之地,身后则是由他们开辟出的道路和不断扩大的殖民浪潮。

《荒野猎人》剧照,美国拓荒者屠杀野牛的头骨堆成了山

按:而今,我们回顾航海大发现的时代,会感慨人类面对世界的探索精神、面对自然的抗争精神。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探索者来说,一个重要的驱动力量就是商业利益。

荷兰、英国、法国……出于对于皮毛的需求,他们先后派遣航海者前往美洲大陆建立定居点,并在这片未经“开发”的大路上角逐、竞争。事实上,很多已经无人知晓其姓名的交易者才是最先踏上这片地区的白人,他们心心念念的只是皮毛交易,而不是什么发现者的称号,所以这些荣誉都被算在了他人头上……交易者面前是未经探索的蛮荒之地;交易者身后则是由他们开辟出的道路和不断扩大的殖民浪潮……从某种角度来说,北美殖民地的扩张历史就是皮毛交易的历史。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荒野猎人》于2015年上映,该片反映的就是皮毛贸易的历史,反映了皮毛贸易中血腥、残酷的一面。埃里克·多林的著作《皮毛、财富和帝国》则是基于对史料的梳理研究写成。在作者看来,皮毛交易是塑造美国17世纪早期到19世纪晚期历史走向的重要动力。首先,它加速了北美洲东部的殖民化,同时,为了争夺对这片区域皮毛交易的控制权,欧洲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进而引发了冲突和摩擦,让新大陆沦为战场。最终,瑞典人、荷兰人和法国人都被赶出了这片大陆。皮毛交易产生的争端同样还是引发美国大革命和1812年战争的因素之一。随着皮毛交易向太平洋沿岸不断扩张,它也成了推进美国领土扩张,尤其是拓展西北边界线的关键动力。

《荒野猎人》中,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主人公披着一张熊皮取暖

皮毛交易者和动物捕杀者往往是印第安人最先见到的白人,他们的活动给印第安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美洲大陆上的众多物种——河狸、海獭和野牛首当其冲——其中一些甚至面临几近灭绝的境地。故事的尾声,迎来了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自然保护运动。即便如此,美国的皮毛交易事业至今依然没有终结,美国成百上千的皮毛农场近些年依然保持有上百亿美元的销售额。

很久之前的皮毛交易留下的印记至今依然清晰可见。美国很多城镇的起源和创设都离不开皮毛交易,例如纽约、匹茨堡、底特律、芝加哥……一些地方的名字就是以皮毛交易者或动物捕杀者的名字命名的,例如亚利桑那州的威廉姆斯、华盛顿州的博纳维尔……许多学校、运动队以河狸、野牛作为名字或图案……皮毛交易的历史也体现在国家公园、博物馆和遗迹中……而今舒适上百万的美国人,他们的祖先就曾经在皮毛交易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里参与其中……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毛皮、财富和帝国》中节选了第一章《人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大河》的部分段落,展现了欧洲人对于皮毛趋之若鹜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刚刚抵达北美洲与印第安人交换皮毛的历史性场景。这是文化初遇的时刻,双方都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伸出了手。

印第安人把所有皮毛都拿来交换了,甚至连身上穿的都脱了下来

文 | 埃里克·杰·多林  译 | 冯璇

皮毛交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那时的人类依靠动物皮毛来保护自身、抵御外在危险。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明智和必要的生存策略,因为人类是所有哺乳动物中体毛最少的,或者说是肌肤暴露在外最多的。实际上,《圣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上帝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时,“用皮子[皮毛]作衣服给他们穿”。随着人类数量不断增多,皮毛的用途也越来越多样化。穿着皮毛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美观。皮毛还成了彰显地位的标志和奢华享受的方式。古代埃及人会与阿拉伯人和腓尼基人交易皮毛,然后用植物染料给皮毛上色。希腊人从利比亚人和塞西亚人手中购买皮毛。这两个民族都生活在里海以北,他们会用河狸和海獭的皮毛给自己的衣物镶边。罗马人从德国进口动物皮毛,当元老们脱下羊毛纺织的托加长袍,换上“哥特式皮毛外衣”的时候,人民就会称他们为“帕利特”(Pellete)。

在中世纪,市场上交易的皮毛数量非常惊人,这些皮毛会被远销到四面八方。德国、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皮毛被卖到了伦敦;西班牙、北非和西西里的皮毛被卖到了巴黎;瑞典、葡萄牙和保加利亚的皮毛被卖到了布鲁日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等等。东边的俄国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大量皮毛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皮毛出售之前都是进行过清洁、剪裁、缝制和染色的。专业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皮毛制作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外套、帽子、手套和寝具等。皮毛交易发展壮大的结果就是很多曾经与世隔绝、故步自封的国家和文化都融入了一个国家间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

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身着皮毛镶边的披风

皮毛后来还成了阶级分化及财富的象征,是区分贵族和平民的重要标志。一系列限奢法令规定了人们只能依据自己的身份恰当地使用皮毛。133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规定,可以穿戴皮毛的人员仅限于皇室成员,“高阶圣职人员、伯爵、男爵、骑士和上流社会女士”,以及年俸不低于100英镑的教会官员。1429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宣布,只有骑士以上级别的男性或年收入超过200马克的人,才可以穿着由最好的皮毛装饰的丝绸衣物,以及佩戴镶嵌了珍珠或黄金的饰物。城镇议会的委员和高级市政官员可以穿戴有皮毛镶边的长袍。等级再低的人就只能“穿着适合他们地位的低调朴素的服装”。“出身卑微”的富商们愿意在皮毛上花大把的钱财,为的就是向众人显示自己完全有资格爬上僵化的社会成7就阶梯上的更高位置。平民当然也不是就得受冻,但他们只能穿一些不受追捧的材质,也就是最普通的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物,比如山羊、绵羊、猫、狗和兔子。

虽然使用皮毛的群体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对皮毛交易拥有最大影响力的还要数贵族和皇室成员。为了稳固人数稀少的贵族的地位,贵族成员会购买大量的皮毛。即便如此,他们和皇室成员比起来仍然只能算小巫见大巫。皇室成员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他们买起皮毛来完全没有节制。比如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有一件九片拼接的礼服,是用超过12000张松鼠皮和80张白貂皮制成的。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妮与法国国王查理八世举行婚礼时穿了一件下摆很长的长袍,长袍上装饰着金线,镶嵌了珠宝,并使用了160张黑貂皮。13世纪初一个英国木匠辛苦工作40天的收入仅能买一条兔子皮的镶边,而亨利八世国王的一件礼服就用了100张黑貂皮和560张松鼠皮,价值大约200英镑,是当时在埃尔特姆宫为国王工作的泥瓦匠日工资的6000倍,这样的对比足以让人理解这种铺张浪费的恶行究竟有多么严重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君主都认为穿戴皮毛是一种无可指摘的积极嗜好。8世纪末9世纪初在位的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曼大帝虽然也会在国事活动上穿戴精美的皮毛,但他并不认可是衣物造就了穿衣之人的观点。当他开始为自己的朝臣们过度沉迷于精致奢华的服饰而感到担忧之后,查理曼大帝选择了一个非常寒冷,还下着大雨、刮着大风的日子,命令所有朝臣穿上他们最精致的服装和他一起去打猎。查理曼穿着一件厚实且防水的羊皮斗篷,所以恶劣的天气一点儿也没有让他感到不适;而他的那些随行人员却被淋成了落汤鸡,他们身上穿的精致丝绸和皮毛也都沾满了污泥。查理曼大帝给他的贵族们一个教训的机会出现了。他把这群冷得发抖的人带回城堡,让他们站在炉火前面取暖。他们身上的皮毛被烤干之后不但严重缩水,还变得皱皱巴巴的,都成了浪费了大价钱的破布。根据苏格兰历史小说家沃尔特·斯科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说法,查理曼大帝“身上穿的朴素的羊皮斗篷既不怕水也不怕火,他意气风发地站在众人面前,看着围绕在自己四周的这群衣衫褴褛的朝臣,告诫他们把丝绸和皮毛留到重要庆典上穿戴就可以了,打仗或在平原上打猎的时候还是要穿祖先们曾经穿过的那些朴素但实用的衣物”。查理曼大帝还只是拿贵族们对于皮毛的盲目追求来取笑,而中世纪编年史作家不来梅的亚当(Adam of Bremen)则认为11世纪席卷欧洲的皮毛风尚是远比一点点虚荣心邪恶得多的问题。这位虔诚的神职人员尤其反对从俄国大批进口动物皮毛,因为他认为那里的“皮毛[像]牲畜粪便一样多”,他还担心“我们会受到天谴……因为我们像追求永恒的救赎一样追求一块貂皮”。作为最后的谴责,他宣称正是因为这种亵渎神明的对皮毛的渴望,以及俄国在满足这种有害无益的需求上扮演的角色,才使得“追求奢华虚荣的致命罪恶”充斥了整个西方。

无论邪恶与否,任凭朝代更迭,人们对于皮毛的需求持续旺盛。到17世纪早期,欧洲内部对皮毛的供应能力渐渐衰退。几个世纪以来,动物捕杀者已经搜尽了欧洲所有的森林、草地、溪水及河流,甚至走到了远东地区,他们为了获得皮毛而杀死不计其数的动物。各个地方有皮毛的动物的数量都在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哈得孙关于发现皮毛的汇报在荷兰能引发巨大的兴奋。在传统皮毛来源渐渐枯竭的同时,美洲这个新资源正等着人们去发掘。

在游戏《文明IV殖民统治》中,皮毛是一种重要的贸易资源

哈得孙并非最先发现大西洋彼岸存在丰富皮毛资源的西方人。这个头衔应当属于诺曼人。他们早在11世纪初就驾船来到美洲并在这里建立了定居点,只是维持的时间并不长。那个定居点被称为文兰(Vinland),其具体位置至今仍在引发历史学家们的争论,但是可能性最大的位置是在加拿大海岸附近。根据“红发埃里克”(Eric the Red)的冒险故事,冰岛人托尔芬·卡尔赛弗尼(Thorfinn Karlsefni)和他的船员们遇到生活在当地的印第安人时,很快就开始与后者进行交易了。印第安人对于“红色的布料”尤为感兴趣,他们会用“动物皮毛来进行交换……完美得没有一点损坏的皮毛可以换一块一掌宽的布料,他们[印第安人]会把布料缠在头上”。

五个世纪之后,欧洲人开始大批量地抵达北美洲的海岸边,他们亲眼见识了新大陆上多到难以置信的带皮毛动物。虽然这些欧洲人大多是来寻找前往东方的新航道或金银矿藏的,所以对获取动物皮毛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若有机会送上门,他们也会非常高兴地来者不拒。1524年,意大利探险家乔瓦尼·达·韦拉扎诺(Giovanni da Verrazano)驾驶“法国王太子号”(La Dauphine)帆船进入今天缅因州的卡斯科湾(Casco Bay)时,遇到了“穿着熊皮、猞猁皮、海狼皮和其他动物皮毛”的印第安人。最初,这些印第安人可能是因为与此前遇到的欧洲人打交道时有过不好的经历,所以对外来人感到怀疑和恐惧,无论如何不同意达·韦拉扎诺登陆。“如果我们想跟他们交换一些物品,”达·韦拉扎诺写道,“印第安人会走到海边那些碎浪最猛烈的地方的礁石上,而我们只能划着小船接近,等他们用绳子把他们愿意提供的物品送下来,同时他们还不忘大喊着提醒我们不许靠岸。”印第安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把动物皮毛送下来的,作为交换,欧洲人会给他们送回一些“小刀、鱼钩或其他锋利的金属工具”,这些就是印第安人唯一想要的。然而十年之后的1534年7月,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在新不伦瑞克(New Brunswick)北部的沙勒布湾(Chaleur Bay)遇到的印第安人就变成迫切地渴望进行交易了。当卡蒂埃的一些船员驾驶着一条小船到海岸边进行探索时,一大群米克马克印第安人(Micmac Indians)就站在岸边,将皮毛绑在长杆顶部来回挥舞,示意欧洲人登陆。鉴于他们只有一艘小船,船上人手又不多,谨慎的欧洲人不愿上岸,而是继续做自己的工作去了,结果印第安人干脆坐上七条小船下水来追他们。“印第安人做出了各种表示喜爱和欢乐的手势,好像非常想要获得我们的友谊。”欧洲人催促印第安人返回,但是他们不肯,直到欧洲人朝着他们头顶上方开了两枪,受惊的印第安人才划着船离开了。然而,很快又有印第安人划着船追来,如果他们靠得太近了,欧洲人就用长矛朝他们戳刺,直到他们再次离开。第二天,共有九条满载着印第安人的小船划到了卡蒂埃的两艘大船附近,“他们示意自己是前来进行交易的”。这一次,卡蒂埃派了两名船员上岸,用小刀和“其他铁器进行交易,还送给他们的首领一顶红帽子”。这些物品都非常受欢迎,印第安人把所有的皮毛都拿来交换了,甚至连身上穿的都脱了下来。临走之前,赤身裸体的印第安人还说他们第二天会带更多的皮毛来,结果他们真的又来了。

皮毛、财富和帝国
[美]埃里克·杰·多林 著   冯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8年5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美殖民地的扩张:一部皮毛交易的史诗

皮毛交易者面前是未经探索的蛮荒之地,身后则是由他们开辟出的道路和不断扩大的殖民浪潮。

《荒野猎人》剧照,美国拓荒者屠杀野牛的头骨堆成了山

按:而今,我们回顾航海大发现的时代,会感慨人类面对世界的探索精神、面对自然的抗争精神。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探索者来说,一个重要的驱动力量就是商业利益。

荷兰、英国、法国……出于对于皮毛的需求,他们先后派遣航海者前往美洲大陆建立定居点,并在这片未经“开发”的大路上角逐、竞争。事实上,很多已经无人知晓其姓名的交易者才是最先踏上这片地区的白人,他们心心念念的只是皮毛交易,而不是什么发现者的称号,所以这些荣誉都被算在了他人头上……交易者面前是未经探索的蛮荒之地;交易者身后则是由他们开辟出的道路和不断扩大的殖民浪潮……从某种角度来说,北美殖民地的扩张历史就是皮毛交易的历史。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荒野猎人》于2015年上映,该片反映的就是皮毛贸易的历史,反映了皮毛贸易中血腥、残酷的一面。埃里克·多林的著作《皮毛、财富和帝国》则是基于对史料的梳理研究写成。在作者看来,皮毛交易是塑造美国17世纪早期到19世纪晚期历史走向的重要动力。首先,它加速了北美洲东部的殖民化,同时,为了争夺对这片区域皮毛交易的控制权,欧洲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进而引发了冲突和摩擦,让新大陆沦为战场。最终,瑞典人、荷兰人和法国人都被赶出了这片大陆。皮毛交易产生的争端同样还是引发美国大革命和1812年战争的因素之一。随着皮毛交易向太平洋沿岸不断扩张,它也成了推进美国领土扩张,尤其是拓展西北边界线的关键动力。

《荒野猎人》中,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主人公披着一张熊皮取暖

皮毛交易者和动物捕杀者往往是印第安人最先见到的白人,他们的活动给印第安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美洲大陆上的众多物种——河狸、海獭和野牛首当其冲——其中一些甚至面临几近灭绝的境地。故事的尾声,迎来了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自然保护运动。即便如此,美国的皮毛交易事业至今依然没有终结,美国成百上千的皮毛农场近些年依然保持有上百亿美元的销售额。

很久之前的皮毛交易留下的印记至今依然清晰可见。美国很多城镇的起源和创设都离不开皮毛交易,例如纽约、匹茨堡、底特律、芝加哥……一些地方的名字就是以皮毛交易者或动物捕杀者的名字命名的,例如亚利桑那州的威廉姆斯、华盛顿州的博纳维尔……许多学校、运动队以河狸、野牛作为名字或图案……皮毛交易的历史也体现在国家公园、博物馆和遗迹中……而今舒适上百万的美国人,他们的祖先就曾经在皮毛交易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里参与其中……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毛皮、财富和帝国》中节选了第一章《人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大河》的部分段落,展现了欧洲人对于皮毛趋之若鹜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刚刚抵达北美洲与印第安人交换皮毛的历史性场景。这是文化初遇的时刻,双方都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伸出了手。

印第安人把所有皮毛都拿来交换了,甚至连身上穿的都脱了下来

文 | 埃里克·杰·多林  译 | 冯璇

皮毛交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那时的人类依靠动物皮毛来保护自身、抵御外在危险。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明智和必要的生存策略,因为人类是所有哺乳动物中体毛最少的,或者说是肌肤暴露在外最多的。实际上,《圣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上帝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时,“用皮子[皮毛]作衣服给他们穿”。随着人类数量不断增多,皮毛的用途也越来越多样化。穿着皮毛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美观。皮毛还成了彰显地位的标志和奢华享受的方式。古代埃及人会与阿拉伯人和腓尼基人交易皮毛,然后用植物染料给皮毛上色。希腊人从利比亚人和塞西亚人手中购买皮毛。这两个民族都生活在里海以北,他们会用河狸和海獭的皮毛给自己的衣物镶边。罗马人从德国进口动物皮毛,当元老们脱下羊毛纺织的托加长袍,换上“哥特式皮毛外衣”的时候,人民就会称他们为“帕利特”(Pellete)。

在中世纪,市场上交易的皮毛数量非常惊人,这些皮毛会被远销到四面八方。德国、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皮毛被卖到了伦敦;西班牙、北非和西西里的皮毛被卖到了巴黎;瑞典、葡萄牙和保加利亚的皮毛被卖到了布鲁日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等等。东边的俄国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大量皮毛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皮毛出售之前都是进行过清洁、剪裁、缝制和染色的。专业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皮毛制作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外套、帽子、手套和寝具等。皮毛交易发展壮大的结果就是很多曾经与世隔绝、故步自封的国家和文化都融入了一个国家间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

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身着皮毛镶边的披风

皮毛后来还成了阶级分化及财富的象征,是区分贵族和平民的重要标志。一系列限奢法令规定了人们只能依据自己的身份恰当地使用皮毛。133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规定,可以穿戴皮毛的人员仅限于皇室成员,“高阶圣职人员、伯爵、男爵、骑士和上流社会女士”,以及年俸不低于100英镑的教会官员。1429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宣布,只有骑士以上级别的男性或年收入超过200马克的人,才可以穿着由最好的皮毛装饰的丝绸衣物,以及佩戴镶嵌了珍珠或黄金的饰物。城镇议会的委员和高级市政官员可以穿戴有皮毛镶边的长袍。等级再低的人就只能“穿着适合他们地位的低调朴素的服装”。“出身卑微”的富商们愿意在皮毛上花大把的钱财,为的就是向众人显示自己完全有资格爬上僵化的社会成7就阶梯上的更高位置。平民当然也不是就得受冻,但他们只能穿一些不受追捧的材质,也就是最普通的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物,比如山羊、绵羊、猫、狗和兔子。

虽然使用皮毛的群体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对皮毛交易拥有最大影响力的还要数贵族和皇室成员。为了稳固人数稀少的贵族的地位,贵族成员会购买大量的皮毛。即便如此,他们和皇室成员比起来仍然只能算小巫见大巫。皇室成员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他们买起皮毛来完全没有节制。比如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有一件九片拼接的礼服,是用超过12000张松鼠皮和80张白貂皮制成的。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妮与法国国王查理八世举行婚礼时穿了一件下摆很长的长袍,长袍上装饰着金线,镶嵌了珠宝,并使用了160张黑貂皮。13世纪初一个英国木匠辛苦工作40天的收入仅能买一条兔子皮的镶边,而亨利八世国王的一件礼服就用了100张黑貂皮和560张松鼠皮,价值大约200英镑,是当时在埃尔特姆宫为国王工作的泥瓦匠日工资的6000倍,这样的对比足以让人理解这种铺张浪费的恶行究竟有多么严重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君主都认为穿戴皮毛是一种无可指摘的积极嗜好。8世纪末9世纪初在位的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曼大帝虽然也会在国事活动上穿戴精美的皮毛,但他并不认可是衣物造就了穿衣之人的观点。当他开始为自己的朝臣们过度沉迷于精致奢华的服饰而感到担忧之后,查理曼大帝选择了一个非常寒冷,还下着大雨、刮着大风的日子,命令所有朝臣穿上他们最精致的服装和他一起去打猎。查理曼穿着一件厚实且防水的羊皮斗篷,所以恶劣的天气一点儿也没有让他感到不适;而他的那些随行人员却被淋成了落汤鸡,他们身上穿的精致丝绸和皮毛也都沾满了污泥。查理曼大帝给他的贵族们一个教训的机会出现了。他把这群冷得发抖的人带回城堡,让他们站在炉火前面取暖。他们身上的皮毛被烤干之后不但严重缩水,还变得皱皱巴巴的,都成了浪费了大价钱的破布。根据苏格兰历史小说家沃尔特·斯科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说法,查理曼大帝“身上穿的朴素的羊皮斗篷既不怕水也不怕火,他意气风发地站在众人面前,看着围绕在自己四周的这群衣衫褴褛的朝臣,告诫他们把丝绸和皮毛留到重要庆典上穿戴就可以了,打仗或在平原上打猎的时候还是要穿祖先们曾经穿过的那些朴素但实用的衣物”。查理曼大帝还只是拿贵族们对于皮毛的盲目追求来取笑,而中世纪编年史作家不来梅的亚当(Adam of Bremen)则认为11世纪席卷欧洲的皮毛风尚是远比一点点虚荣心邪恶得多的问题。这位虔诚的神职人员尤其反对从俄国大批进口动物皮毛,因为他认为那里的“皮毛[像]牲畜粪便一样多”,他还担心“我们会受到天谴……因为我们像追求永恒的救赎一样追求一块貂皮”。作为最后的谴责,他宣称正是因为这种亵渎神明的对皮毛的渴望,以及俄国在满足这种有害无益的需求上扮演的角色,才使得“追求奢华虚荣的致命罪恶”充斥了整个西方。

无论邪恶与否,任凭朝代更迭,人们对于皮毛的需求持续旺盛。到17世纪早期,欧洲内部对皮毛的供应能力渐渐衰退。几个世纪以来,动物捕杀者已经搜尽了欧洲所有的森林、草地、溪水及河流,甚至走到了远东地区,他们为了获得皮毛而杀死不计其数的动物。各个地方有皮毛的动物的数量都在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哈得孙关于发现皮毛的汇报在荷兰能引发巨大的兴奋。在传统皮毛来源渐渐枯竭的同时,美洲这个新资源正等着人们去发掘。

在游戏《文明IV殖民统治》中,皮毛是一种重要的贸易资源

哈得孙并非最先发现大西洋彼岸存在丰富皮毛资源的西方人。这个头衔应当属于诺曼人。他们早在11世纪初就驾船来到美洲并在这里建立了定居点,只是维持的时间并不长。那个定居点被称为文兰(Vinland),其具体位置至今仍在引发历史学家们的争论,但是可能性最大的位置是在加拿大海岸附近。根据“红发埃里克”(Eric the Red)的冒险故事,冰岛人托尔芬·卡尔赛弗尼(Thorfinn Karlsefni)和他的船员们遇到生活在当地的印第安人时,很快就开始与后者进行交易了。印第安人对于“红色的布料”尤为感兴趣,他们会用“动物皮毛来进行交换……完美得没有一点损坏的皮毛可以换一块一掌宽的布料,他们[印第安人]会把布料缠在头上”。

五个世纪之后,欧洲人开始大批量地抵达北美洲的海岸边,他们亲眼见识了新大陆上多到难以置信的带皮毛动物。虽然这些欧洲人大多是来寻找前往东方的新航道或金银矿藏的,所以对获取动物皮毛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若有机会送上门,他们也会非常高兴地来者不拒。1524年,意大利探险家乔瓦尼·达·韦拉扎诺(Giovanni da Verrazano)驾驶“法国王太子号”(La Dauphine)帆船进入今天缅因州的卡斯科湾(Casco Bay)时,遇到了“穿着熊皮、猞猁皮、海狼皮和其他动物皮毛”的印第安人。最初,这些印第安人可能是因为与此前遇到的欧洲人打交道时有过不好的经历,所以对外来人感到怀疑和恐惧,无论如何不同意达·韦拉扎诺登陆。“如果我们想跟他们交换一些物品,”达·韦拉扎诺写道,“印第安人会走到海边那些碎浪最猛烈的地方的礁石上,而我们只能划着小船接近,等他们用绳子把他们愿意提供的物品送下来,同时他们还不忘大喊着提醒我们不许靠岸。”印第安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把动物皮毛送下来的,作为交换,欧洲人会给他们送回一些“小刀、鱼钩或其他锋利的金属工具”,这些就是印第安人唯一想要的。然而十年之后的1534年7月,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在新不伦瑞克(New Brunswick)北部的沙勒布湾(Chaleur Bay)遇到的印第安人就变成迫切地渴望进行交易了。当卡蒂埃的一些船员驾驶着一条小船到海岸边进行探索时,一大群米克马克印第安人(Micmac Indians)就站在岸边,将皮毛绑在长杆顶部来回挥舞,示意欧洲人登陆。鉴于他们只有一艘小船,船上人手又不多,谨慎的欧洲人不愿上岸,而是继续做自己的工作去了,结果印第安人干脆坐上七条小船下水来追他们。“印第安人做出了各种表示喜爱和欢乐的手势,好像非常想要获得我们的友谊。”欧洲人催促印第安人返回,但是他们不肯,直到欧洲人朝着他们头顶上方开了两枪,受惊的印第安人才划着船离开了。然而,很快又有印第安人划着船追来,如果他们靠得太近了,欧洲人就用长矛朝他们戳刺,直到他们再次离开。第二天,共有九条满载着印第安人的小船划到了卡蒂埃的两艘大船附近,“他们示意自己是前来进行交易的”。这一次,卡蒂埃派了两名船员上岸,用小刀和“其他铁器进行交易,还送给他们的首领一顶红帽子”。这些物品都非常受欢迎,印第安人把所有的皮毛都拿来交换了,甚至连身上穿的都脱了下来。临走之前,赤身裸体的印第安人还说他们第二天会带更多的皮毛来,结果他们真的又来了。

皮毛、财富和帝国
[美]埃里克·杰·多林 著   冯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8年5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