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帝国如何偶然崛起,为何注定衰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帝国如何偶然崛起,为何注定衰落?

在《未终结的帝国》书中,约翰·达尔文还原了大英帝国形成发展,走向鼎盛及20世纪衰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帝国兴衰的奥秘。

所评图书:

书名:《未终结的帝国》

作者:(英)约翰·达尔文

译者:冯宇、任思思、李昕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英国历史学界迄今拥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历史研究和著述水平,出版过剑桥中国史系列等一大批经典研究著作。英国历史学家对近现代历史上的大英帝国表现出复杂的情绪,他们没有像一些美国保守主义作家那样神化本国的历史,承认大英帝国历史上有过的丑恶、罪行、软弱和局限,但对于那个曾经长期主导世界秩序的帝国时期,常常抑制不住缅怀甚至向往。

在这些历史学家的笔下,大英帝国是促使这个世界从野蛮、失序走向文明、有序的最重要力量(美国仅仅是这之后分享成果并延续英国控制世界方式的新帝国),远胜过之前的帝国、同时期的帝国。并且,大英帝国的解体,也被描绘为导致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冲突频起的根本原因。因多本著作引进到中国内地出版,近几年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英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尼尔·弗格森就是其中的代表。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本《未终结的帝国》,出自另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约翰·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教授帝国史和全球史,是纳菲尔德学院的研究员,曾以代表作《后帖木儿时代》获得英国历史学界殊荣“沃尔夫森历史学奖”。在《未终结的帝国》书中,约翰·达尔文还原了大英帝国形成发展,走向鼎盛及20世纪衰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帝国兴衰的奥秘。

总的来说,《未终结的帝国》一如既往的保持了英国历史学家在糅合全球史和英国史的独到视角,以及叙述分析的一流水准,坦率承认英国在近代历史上的崛起和制霸有着重要的机遇因素,而没有像不少历史学家同行那样呆板的归结为生产力、军事技术甚至个别历史英雄人物的作用。

书作者带有讽刺意味的铺陈出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在全球维系出的既强大又显脆弱的霸权地位——之所以说是强大的,是指近代英国拥有行动能力最强的海军,金融、商业、贸易、法律等因素也确保了这个国家总是能够如臂使指般的有效推动地缘政治朝着有利于英国控制的方向发展;但英国却无法因此建成一个强有力的殖民控制体系,18世纪后期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中期的印度大起义、19世纪后期的英布战争都凸显出英国殖民体系的致命弊端,它从来未能形成俄罗斯帝国、清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后来的美帝国那样的控制能力,而是更多借助于间接统治、代理人统治、本土精英配合的共治。一旦英国操控政局、贸易的意图被同等地位、水平的对手识破,尽管殖民体系可以为英国贡献兵力和资源,却仍然不免成为战略薄弱点(二战期间的日本正是以此为战略方向,入侵东南亚,深深动摇了英国在东方的支配地位)。

正如约翰·达尔文所说,英国之所以能在19世纪维持全球霸主地位,是因为其能够在政权统治方面维持社会和文化复杂性。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获得贸易优势地位、口岸等战略重要据点的掌控权,英国并不介意将海岸线以内的内陆交给当地人治理,“精明地根据利益投入相应的资源,不愿多浪费一点儿人力或武力”。在印度等许多个后来的殖民地,英国政府最初放手由东印度这样的政企合一的殖民机构委托统治,由此还培养出殖民地一大批本土精英。英国对于殖民地移民及移民后代的警惕,远胜过对殖民地本土居民的防范,前者更可能行动起来要求自治乃至走向独立的权利,而后者更容易分而治之。

英国成为殖民国家晚于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这也是英国殖民统治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陌生的殖民地范围内,两个或多个欧洲国家的竞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英国在与法国以及后来的德国就殖民地展开的角逐也证明了这一点。约翰·达尔文在谈到英国早期殖民历程时不无讽刺的指出,傲慢的英国人最初在印度摆出的姿态很低,甚至自称为没落的莫卧儿皇帝的臣仆,英国职员还穿着印度服装,尽可能的模仿印度本土居民的生活方式。

大英帝国也迎来过激越的扩张阶段,大量占领侵吞殖民地。约翰·达尔文宣称,这主要是私营企业家所为,而英国当局而后才承揽了对事实上的殖民地的控制责任,目的包括获得收入及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地位。此外,英国王室和政府不愿意放弃迁徙到海外的国民对国家的忠诚。19世纪,英伦三岛居民大量向海外殖民地移民。这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后来成为英语国家创造了可能,移民因此赶走了原住民,使原先的土著文化边缘化。

在成为世界霸主后,大英帝国已经在考虑如何迎接欧洲其他强国的崛起和挑战。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让英国的老牌竞争对手变得更强大,普鲁士(德国)、沙皇俄国对于殖民霸权也显得虎视眈眈。以外交手段维持某种程度上的均势,在全欧洲和全世界范围内分配利益,尽可能避免战争,并凸显英国调停者的超然地位,这样的战略思想在1815-1914年间成功推行——当然也因为此,才让英国在后来卷入一战后,无法做到尽早脱身,整个国家的国力被不受控制的卷入残酷战争,引发了霸权的衰落。

英国小心谨慎并精明的施展政治手腕,为的是有效维持霸权地位,这在很长时间内都曾做到,但就像是欧洲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惊呼“世界上只有白天鹅”定论失效一样,“日不落帝国”殖民体系太过复杂和广泛,尽管英国国内为了维系这样的殖民统治逐渐完善文官体系,依照制度和数据管理确保效率,也无法杜绝意外风险的发生。殖民地本土精英民族意识的复活,其他大国的军事挑战,美国和德国的贸易崛起,英国政坛进取意识的弱化,等等,这些因素都让大英帝国的控制效率发生无可挽回的下滑。

庞大的海外帝国文件资料,汇集成的数据库、档案库,成为英国本土高校在各门学科研究中崭露头角的重要依托,但因为这个国家渐渐丧失了美国式的冒险精神,已经不再拥有绝对的霸权优势。从一战到二战,再到二战战后的苏伊士运河危机,骄傲的英国人一次次痛心发现自己的国家,国际地位一次次严重滑落。时至今日,能够显露出往昔“日不落帝国”荣光的,只剩下英国顶级大学的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让我们通过《未终结的帝国》这样的作品来怀缅历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帝国如何偶然崛起,为何注定衰落?

在《未终结的帝国》书中,约翰·达尔文还原了大英帝国形成发展,走向鼎盛及20世纪衰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帝国兴衰的奥秘。

所评图书:

书名:《未终结的帝国》

作者:(英)约翰·达尔文

译者:冯宇、任思思、李昕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英国历史学界迄今拥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历史研究和著述水平,出版过剑桥中国史系列等一大批经典研究著作。英国历史学家对近现代历史上的大英帝国表现出复杂的情绪,他们没有像一些美国保守主义作家那样神化本国的历史,承认大英帝国历史上有过的丑恶、罪行、软弱和局限,但对于那个曾经长期主导世界秩序的帝国时期,常常抑制不住缅怀甚至向往。

在这些历史学家的笔下,大英帝国是促使这个世界从野蛮、失序走向文明、有序的最重要力量(美国仅仅是这之后分享成果并延续英国控制世界方式的新帝国),远胜过之前的帝国、同时期的帝国。并且,大英帝国的解体,也被描绘为导致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冲突频起的根本原因。因多本著作引进到中国内地出版,近几年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英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尼尔·弗格森就是其中的代表。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本《未终结的帝国》,出自另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约翰·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教授帝国史和全球史,是纳菲尔德学院的研究员,曾以代表作《后帖木儿时代》获得英国历史学界殊荣“沃尔夫森历史学奖”。在《未终结的帝国》书中,约翰·达尔文还原了大英帝国形成发展,走向鼎盛及20世纪衰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帝国兴衰的奥秘。

总的来说,《未终结的帝国》一如既往的保持了英国历史学家在糅合全球史和英国史的独到视角,以及叙述分析的一流水准,坦率承认英国在近代历史上的崛起和制霸有着重要的机遇因素,而没有像不少历史学家同行那样呆板的归结为生产力、军事技术甚至个别历史英雄人物的作用。

书作者带有讽刺意味的铺陈出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在全球维系出的既强大又显脆弱的霸权地位——之所以说是强大的,是指近代英国拥有行动能力最强的海军,金融、商业、贸易、法律等因素也确保了这个国家总是能够如臂使指般的有效推动地缘政治朝着有利于英国控制的方向发展;但英国却无法因此建成一个强有力的殖民控制体系,18世纪后期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中期的印度大起义、19世纪后期的英布战争都凸显出英国殖民体系的致命弊端,它从来未能形成俄罗斯帝国、清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后来的美帝国那样的控制能力,而是更多借助于间接统治、代理人统治、本土精英配合的共治。一旦英国操控政局、贸易的意图被同等地位、水平的对手识破,尽管殖民体系可以为英国贡献兵力和资源,却仍然不免成为战略薄弱点(二战期间的日本正是以此为战略方向,入侵东南亚,深深动摇了英国在东方的支配地位)。

正如约翰·达尔文所说,英国之所以能在19世纪维持全球霸主地位,是因为其能够在政权统治方面维持社会和文化复杂性。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获得贸易优势地位、口岸等战略重要据点的掌控权,英国并不介意将海岸线以内的内陆交给当地人治理,“精明地根据利益投入相应的资源,不愿多浪费一点儿人力或武力”。在印度等许多个后来的殖民地,英国政府最初放手由东印度这样的政企合一的殖民机构委托统治,由此还培养出殖民地一大批本土精英。英国对于殖民地移民及移民后代的警惕,远胜过对殖民地本土居民的防范,前者更可能行动起来要求自治乃至走向独立的权利,而后者更容易分而治之。

英国成为殖民国家晚于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这也是英国殖民统治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陌生的殖民地范围内,两个或多个欧洲国家的竞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英国在与法国以及后来的德国就殖民地展开的角逐也证明了这一点。约翰·达尔文在谈到英国早期殖民历程时不无讽刺的指出,傲慢的英国人最初在印度摆出的姿态很低,甚至自称为没落的莫卧儿皇帝的臣仆,英国职员还穿着印度服装,尽可能的模仿印度本土居民的生活方式。

大英帝国也迎来过激越的扩张阶段,大量占领侵吞殖民地。约翰·达尔文宣称,这主要是私营企业家所为,而英国当局而后才承揽了对事实上的殖民地的控制责任,目的包括获得收入及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地位。此外,英国王室和政府不愿意放弃迁徙到海外的国民对国家的忠诚。19世纪,英伦三岛居民大量向海外殖民地移民。这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后来成为英语国家创造了可能,移民因此赶走了原住民,使原先的土著文化边缘化。

在成为世界霸主后,大英帝国已经在考虑如何迎接欧洲其他强国的崛起和挑战。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让英国的老牌竞争对手变得更强大,普鲁士(德国)、沙皇俄国对于殖民霸权也显得虎视眈眈。以外交手段维持某种程度上的均势,在全欧洲和全世界范围内分配利益,尽可能避免战争,并凸显英国调停者的超然地位,这样的战略思想在1815-1914年间成功推行——当然也因为此,才让英国在后来卷入一战后,无法做到尽早脱身,整个国家的国力被不受控制的卷入残酷战争,引发了霸权的衰落。

英国小心谨慎并精明的施展政治手腕,为的是有效维持霸权地位,这在很长时间内都曾做到,但就像是欧洲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惊呼“世界上只有白天鹅”定论失效一样,“日不落帝国”殖民体系太过复杂和广泛,尽管英国国内为了维系这样的殖民统治逐渐完善文官体系,依照制度和数据管理确保效率,也无法杜绝意外风险的发生。殖民地本土精英民族意识的复活,其他大国的军事挑战,美国和德国的贸易崛起,英国政坛进取意识的弱化,等等,这些因素都让大英帝国的控制效率发生无可挽回的下滑。

庞大的海外帝国文件资料,汇集成的数据库、档案库,成为英国本土高校在各门学科研究中崭露头角的重要依托,但因为这个国家渐渐丧失了美国式的冒险精神,已经不再拥有绝对的霸权优势。从一战到二战,再到二战战后的苏伊士运河危机,骄傲的英国人一次次痛心发现自己的国家,国际地位一次次严重滑落。时至今日,能够显露出往昔“日不落帝国”荣光的,只剩下英国顶级大学的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让我们通过《未终结的帝国》这样的作品来怀缅历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