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聪明人更可能做蠢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聪明人更可能做蠢事?

聪明人做蠢事,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智商不够),而是理性不足。很多智力在平均值以上甚至遥遥领先的聪明人,都表现出了理性思考或行为的系统性缺失。然而,人们往往更为关注智商问题,经常会将智商与理性弄混。

所评图书:

书名:《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作者:(加)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张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某种意义上,大多数蠢事只有足够聪明的人才做得出。

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冲动型行为,尽管如此,行为本身仍是对决策后果利弊进行了一番评估后作出的,是对当前可预见的前景的综合评估。

比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加入疑似传销组织,大学历史教授为歪理邪说鼓呼,专业医生迷信来路不明的江湖术士开出的出访,金融学家在毫无利好信息的情况下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

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拿大多轮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的荣誉退休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在其所著的《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一书中就剖析指出,人们习惯于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作出敏感反应,即便许多可以传递活灵活现画面感的信息、数据不具代表性,很不科学(你明知这一点),也仍会对人们的行为造成影响。

在这个方面,聪明人容易犯错所指的是,因为人们容易因为信息的生动、鲜活陷入思维捷径,对信息进行启发式加工,聪明人会陷得更深。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百货企业、电商开展的超大优惠额度促销,让人们难以克制占便宜的心态,超出实际需要,买下一大堆商品。

启发式加工本来是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但因为很容易触发,又常常给人带来便利,从而带来了错误应用。人们经常会设定锚定值,经过对照作出决策,但如果商家、他人给予误导,就非常容易干扰锚定值设定的准确性。而人们也非常习惯于依赖自己的经验、记忆,提取可以与当前问题接近的信息。

聪明人做蠢事,有些时候是因为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框架效应指的是本质相同,但经过不同描述的对象。食品广告会标明“95%脱脂”,而不说“含有5%的脂肪”。行为心理学家已经指出,同一问题不同描述版本具有等价性,要引导人们认识到一致性的差异。但人们很多时候不愿意承认自己受思维定势、认知误区的干扰。

做蠢事的又一大推手,按照基思·斯坦诺维奇的说法,叫做“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高估自己对体育比赛结果、经济走势甚至世界政治格局的预测准确性。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连体育彩票的末等奖也中不了,股市投资老是踩不准大势走向的原因。有趣的是,人们不但会错误估计事件、对象、行为后果,而且还会自行建立起一套与现实相悖的依据(证据)。

前面提到的几项导致做蠢事的认知障碍,都可归结为人们没有深思熟虑。但深思熟虑就能避免犯错吗?基思·斯坦诺维奇指出,在受到情绪干扰情况下,深思熟虑仍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

综上所述,聪明人做蠢事,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智商不够),而是理性不足。很多智力在平均值以上甚至遥遥领先的聪明人,都表现出了理性思考或行为的系统性缺失。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社会其他领域,人们更为关注智商问题,经常会将智商与理性弄混。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书中概括指出,理性指的是人能否明智行动、合理决策、依势而为。智商依托于算法心智,而理性则源于反省心智,再加上自我意识的基础自主心智,三类心智组成的三重加工模型构成人的意识系统。人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常常不足,为了节省效率,更多投向算法心智(能耗更低),而不愿开展能耗较高的反省心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越是想省事,越是按照习惯和直觉处理问题,越可能毫无察觉的犯下大错。

要尽可能减少做蠢事,可行的办法是增强自我意识,清理那些“污化的心智程序”,即对理性构成障碍的认知放肆、思维定势,包括生动性效应、情感替代、冲动性联结思维、框架效应、信念偏差、自我控制难题、非因果基础概率、偏差盲点、确信偏差、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经常设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利益立场考虑问题,设法让自己的思考方式、观点、坚信不疑的事实纳入求证,评估其可证伪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聪明人更可能做蠢事?

聪明人做蠢事,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智商不够),而是理性不足。很多智力在平均值以上甚至遥遥领先的聪明人,都表现出了理性思考或行为的系统性缺失。然而,人们往往更为关注智商问题,经常会将智商与理性弄混。

所评图书:

书名:《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作者:(加)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张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某种意义上,大多数蠢事只有足够聪明的人才做得出。

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冲动型行为,尽管如此,行为本身仍是对决策后果利弊进行了一番评估后作出的,是对当前可预见的前景的综合评估。

比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加入疑似传销组织,大学历史教授为歪理邪说鼓呼,专业医生迷信来路不明的江湖术士开出的出访,金融学家在毫无利好信息的情况下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

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拿大多轮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的荣誉退休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在其所著的《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一书中就剖析指出,人们习惯于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作出敏感反应,即便许多可以传递活灵活现画面感的信息、数据不具代表性,很不科学(你明知这一点),也仍会对人们的行为造成影响。

在这个方面,聪明人容易犯错所指的是,因为人们容易因为信息的生动、鲜活陷入思维捷径,对信息进行启发式加工,聪明人会陷得更深。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百货企业、电商开展的超大优惠额度促销,让人们难以克制占便宜的心态,超出实际需要,买下一大堆商品。

启发式加工本来是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但因为很容易触发,又常常给人带来便利,从而带来了错误应用。人们经常会设定锚定值,经过对照作出决策,但如果商家、他人给予误导,就非常容易干扰锚定值设定的准确性。而人们也非常习惯于依赖自己的经验、记忆,提取可以与当前问题接近的信息。

聪明人做蠢事,有些时候是因为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框架效应指的是本质相同,但经过不同描述的对象。食品广告会标明“95%脱脂”,而不说“含有5%的脂肪”。行为心理学家已经指出,同一问题不同描述版本具有等价性,要引导人们认识到一致性的差异。但人们很多时候不愿意承认自己受思维定势、认知误区的干扰。

做蠢事的又一大推手,按照基思·斯坦诺维奇的说法,叫做“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高估自己对体育比赛结果、经济走势甚至世界政治格局的预测准确性。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连体育彩票的末等奖也中不了,股市投资老是踩不准大势走向的原因。有趣的是,人们不但会错误估计事件、对象、行为后果,而且还会自行建立起一套与现实相悖的依据(证据)。

前面提到的几项导致做蠢事的认知障碍,都可归结为人们没有深思熟虑。但深思熟虑就能避免犯错吗?基思·斯坦诺维奇指出,在受到情绪干扰情况下,深思熟虑仍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

综上所述,聪明人做蠢事,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智商不够),而是理性不足。很多智力在平均值以上甚至遥遥领先的聪明人,都表现出了理性思考或行为的系统性缺失。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社会其他领域,人们更为关注智商问题,经常会将智商与理性弄混。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书中概括指出,理性指的是人能否明智行动、合理决策、依势而为。智商依托于算法心智,而理性则源于反省心智,再加上自我意识的基础自主心智,三类心智组成的三重加工模型构成人的意识系统。人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常常不足,为了节省效率,更多投向算法心智(能耗更低),而不愿开展能耗较高的反省心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越是想省事,越是按照习惯和直觉处理问题,越可能毫无察觉的犯下大错。

要尽可能减少做蠢事,可行的办法是增强自我意识,清理那些“污化的心智程序”,即对理性构成障碍的认知放肆、思维定势,包括生动性效应、情感替代、冲动性联结思维、框架效应、信念偏差、自我控制难题、非因果基础概率、偏差盲点、确信偏差、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经常设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利益立场考虑问题,设法让自己的思考方式、观点、坚信不疑的事实纳入求证,评估其可证伪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