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到底是这份工作太鸡肋?还是你正处职场倦怠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到底是这份工作太鸡肋?还是你正处职场倦怠期

万一跳出去再跌入另一个大坑呢?

图片来源:网络

春节的气氛浓了起来,有些人早就不想干活了,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还热爱这份工作。

还有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犹如鸡肋,但他们无法毅然离开。

有人舍不得还算合理的薪水和漂亮的工作经历;有人偏好稳定,相信“已知的恶魔总比未知的要好”;有人担心自己不适应新环境;还有人舍不得老东家曾允诺的期权等待遇。没走的继续满腹牢骚,跳出去的也可能跌入另一个大坑。于是很多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原路。”

在一家电信运营公司上班的Katie McDonald很鄙视自己的工作,抱怨公司氛围“限制自主权,扼杀创造力”,但她不敢辞职,“我被困在一个荒谬的观念里,我的父母都认为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那放弃现有稳定简直是愚蠢。”

在波士顿一家金融服务公司当公关的Sara DiVello也曾因工作深陷痛苦,她感到自己总是受到同事的排挤。她担心入职时间不长就辞职,会让未来的雇主误会她不可靠,这样一拖就是3年。如今她终于辞职当了名瑜伽教练,“我才意识到我需要的是对自己和对工作的真正认可。”

工作似鸡肋,是去还是留?归根到底这依然属于职业规划问题,有些工作应该果断放弃,有些工作却可以自我调整,由此获得新突破。

我们先来解决鸡肋感的来源问题吧。

职业心理学专家李卓汐提出,工作瓶颈的出现很可能与职业前途和职场倦怠两方面因素有关。“所谓倦怠就是总重复做一件事情,而没有成长和突破,其实工作范围都是可以跟老板商议的,你可以尝试在工作中增加新意。很多公司中层晋升难,成为高层的只有7%。人们以为靠竞争内斗才能升职,其实不然,他们可以教会团队去做好现在工作,而你自己则需要去寻找更大价值所在,去开创全新领域。这对于一般员工也是如此。”

界面新闻此前也曾报道过,报告显示职场女性在突破瓶颈之后,后面的晋升速度反而会更快。不要惧怕职场天花板,它将是你前进中最大的动力和转折点。

判断鸡肋工作的参考标准。内容来源:BRecruit人才猎寻业务总监刘美娜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BRecruit人才猎寻业务总监刘美娜指出,当你发现自己正面临图表中存在的这几条主观和客观现象时,你真的应该早点关注新的工作机会了,你需要向他人了解更多市场信息,以此增强自己对客观标准的评估。

刘美娜还建议,如果出现各方面条件都优于目前工作的机会,建议放弃现有工作。但当在市场中无法找寻到满足自身各项预期的工作机会时,建议重新审视自己,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与你的实际市场竞争力。你应当基于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在工作中尽快找到需要改善的工作习惯与方法,提升自身竞争力、塑造行业内的个人品牌。

至于如何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和兴趣所在,北森(人才管理测评机构)客户成功部高级总监张佳昱介绍,可以从“能做”(can do)、“愿意做”(will do)和“适合做”(will fit) 3个角度入手。

“三者都能完美匹配的工作固然最好,但现实中总是有所缺失,比如你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最多的领域是培训师,但你未必能忍受长期出差,或者你愿意做挣钱多的销售,却并不擅长跟客户建立关系。”张佳昱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这份工作的某个指标不符合你的预期时,你可能会抱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得另谋出路。“从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真正鸡肋的工作。”张佳昱认为,重要的是看是否有“志”支撑去弥补,“志”就像内心的试金石,影响人们对工作的认识和选择。

“真正的职业素养,是清楚这份工作需要做什么,而你能够表现出与之相配的行为。也许你与朋友喝酒时会吐槽,但只要回到工作中时能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这都没关系。”张佳昱说,曾经有位员工是个性格特别内向的培训师,每次在课堂上嗨过后,都要累得沮丧一晚上。但尽管个性不合,他却一直做了很多年。“这是因为他认为这件事有意义,能够帮助别人,所以愿意靠技巧来弥补天性的不足。”

李卓汐也说,相比当前的薪水高低或直接领导是否与自己脾气相合,职业前途和天赋兴趣才是决定去留的最关键标准,尤其对于年轻人。“你要考虑的问题是,工作5年后是否跟今天有很大差别,而没有前途的工作必须果断放弃。”

职场年轻人普遍存在事业焦虑感,张佳昱认为其实很多人的焦躁并非由于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而是诸多的社会压力让他们关注不到内心的真正喜好了。“比如一名高校老师,读了多年书挣得还不如保姆多,中学同学却早已开了大公司。这些外在因素作用下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感,但其实抛开这些,他还是喜欢老师这份工作的。”

此外,缺乏对其他行业和岗位的分析和了解,也是造成事业焦虑的因素之一。“听大家都说互联网好,就要去做产品经理。但你其实完全不知道这个职业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技能,从事该岗位的风险等等。”张佳昱说,“当你对现有工作感到不适应时,与其回避或跟风跳槽,不如先深刻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定位出内心的选择。盲目跳槽一定是死得最快的那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到底是这份工作太鸡肋?还是你正处职场倦怠期

万一跳出去再跌入另一个大坑呢?

图片来源:网络

春节的气氛浓了起来,有些人早就不想干活了,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还热爱这份工作。

还有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犹如鸡肋,但他们无法毅然离开。

有人舍不得还算合理的薪水和漂亮的工作经历;有人偏好稳定,相信“已知的恶魔总比未知的要好”;有人担心自己不适应新环境;还有人舍不得老东家曾允诺的期权等待遇。没走的继续满腹牢骚,跳出去的也可能跌入另一个大坑。于是很多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原路。”

在一家电信运营公司上班的Katie McDonald很鄙视自己的工作,抱怨公司氛围“限制自主权,扼杀创造力”,但她不敢辞职,“我被困在一个荒谬的观念里,我的父母都认为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那放弃现有稳定简直是愚蠢。”

在波士顿一家金融服务公司当公关的Sara DiVello也曾因工作深陷痛苦,她感到自己总是受到同事的排挤。她担心入职时间不长就辞职,会让未来的雇主误会她不可靠,这样一拖就是3年。如今她终于辞职当了名瑜伽教练,“我才意识到我需要的是对自己和对工作的真正认可。”

工作似鸡肋,是去还是留?归根到底这依然属于职业规划问题,有些工作应该果断放弃,有些工作却可以自我调整,由此获得新突破。

我们先来解决鸡肋感的来源问题吧。

职业心理学专家李卓汐提出,工作瓶颈的出现很可能与职业前途和职场倦怠两方面因素有关。“所谓倦怠就是总重复做一件事情,而没有成长和突破,其实工作范围都是可以跟老板商议的,你可以尝试在工作中增加新意。很多公司中层晋升难,成为高层的只有7%。人们以为靠竞争内斗才能升职,其实不然,他们可以教会团队去做好现在工作,而你自己则需要去寻找更大价值所在,去开创全新领域。这对于一般员工也是如此。”

界面新闻此前也曾报道过,报告显示职场女性在突破瓶颈之后,后面的晋升速度反而会更快。不要惧怕职场天花板,它将是你前进中最大的动力和转折点。

判断鸡肋工作的参考标准。内容来源:BRecruit人才猎寻业务总监刘美娜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BRecruit人才猎寻业务总监刘美娜指出,当你发现自己正面临图表中存在的这几条主观和客观现象时,你真的应该早点关注新的工作机会了,你需要向他人了解更多市场信息,以此增强自己对客观标准的评估。

刘美娜还建议,如果出现各方面条件都优于目前工作的机会,建议放弃现有工作。但当在市场中无法找寻到满足自身各项预期的工作机会时,建议重新审视自己,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与你的实际市场竞争力。你应当基于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在工作中尽快找到需要改善的工作习惯与方法,提升自身竞争力、塑造行业内的个人品牌。

至于如何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和兴趣所在,北森(人才管理测评机构)客户成功部高级总监张佳昱介绍,可以从“能做”(can do)、“愿意做”(will do)和“适合做”(will fit) 3个角度入手。

“三者都能完美匹配的工作固然最好,但现实中总是有所缺失,比如你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最多的领域是培训师,但你未必能忍受长期出差,或者你愿意做挣钱多的销售,却并不擅长跟客户建立关系。”张佳昱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这份工作的某个指标不符合你的预期时,你可能会抱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得另谋出路。“从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真正鸡肋的工作。”张佳昱认为,重要的是看是否有“志”支撑去弥补,“志”就像内心的试金石,影响人们对工作的认识和选择。

“真正的职业素养,是清楚这份工作需要做什么,而你能够表现出与之相配的行为。也许你与朋友喝酒时会吐槽,但只要回到工作中时能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这都没关系。”张佳昱说,曾经有位员工是个性格特别内向的培训师,每次在课堂上嗨过后,都要累得沮丧一晚上。但尽管个性不合,他却一直做了很多年。“这是因为他认为这件事有意义,能够帮助别人,所以愿意靠技巧来弥补天性的不足。”

李卓汐也说,相比当前的薪水高低或直接领导是否与自己脾气相合,职业前途和天赋兴趣才是决定去留的最关键标准,尤其对于年轻人。“你要考虑的问题是,工作5年后是否跟今天有很大差别,而没有前途的工作必须果断放弃。”

职场年轻人普遍存在事业焦虑感,张佳昱认为其实很多人的焦躁并非由于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而是诸多的社会压力让他们关注不到内心的真正喜好了。“比如一名高校老师,读了多年书挣得还不如保姆多,中学同学却早已开了大公司。这些外在因素作用下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感,但其实抛开这些,他还是喜欢老师这份工作的。”

此外,缺乏对其他行业和岗位的分析和了解,也是造成事业焦虑的因素之一。“听大家都说互联网好,就要去做产品经理。但你其实完全不知道这个职业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技能,从事该岗位的风险等等。”张佳昱说,“当你对现有工作感到不适应时,与其回避或跟风跳槽,不如先深刻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定位出内心的选择。盲目跳槽一定是死得最快的那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