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公开称,他正在写一本关于三位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分别是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索尔·贝娄(Saul Bellow)和公共知识分子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对于艾米斯而言,这三位既是挚友,也是灵感之源。然而遗憾的是,在他正式开始创作小说之后,三人先后离世,因此本书的统领主旨将是“死亡”。
艾米斯并没有透露这本书的具体面世时间和最终标题,他在谈及内容时说:“这本书对我自己关注的部分并不大,主要是关于其他三位作家……从我尝试开始写自传小说之后,拉金在1985年去世,贝娄在2005年去世,希钦斯在2011年去世。这一连串的离开让我确定了本书主题——死亡,并且得到了多一点的自由,而小说就是需要自由。”随后他补充道:“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但其中一点益处在于,我有了创作一切的自由。他们再也不会提防着监视我了。”

艾米斯对于自己小说写到的三个主角都很熟悉。拉金是他的世交好友,在艾米斯的妹妹Sally诞生时,拉金专门为其写过一首题为《生于昨日(Born Yesterday)》的小诗(还为绽放的蓓蕾/我为你送上祈祷与祝福/没有任何人能与你相比)。不幸的是,2000年,年仅46岁的Sally意外离世,这也成为其兄艾米斯2010年小说《怀孕的寡妇(The Pregnant Widow)》的创作灵感源,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性爱革命带来的伴生影响。
贝娄是艾米斯的“英雄偶像与良师益友”,在贝娄去世之前,他和艾米斯有着长达20年的交情。贝娄无形之中也为小说《怀孕的寡妇》提供了一些灵感:他临终之前曾提出一个问题,关于他死后究竟会被看作“常人”还是“怪人”——这个问题成了这部小说中一个场景的素材原型。

艾米斯和希钦斯同样维持着长期友谊,两人经常在伦敦简陋的酒吧里相见。艾米斯还曾在其弥留之际前往医院探望这位饱受争议的散文家。在2012年的迈阿密书展上,艾米斯回忆起生命最后时刻的希钦斯:“他端坐在休斯顿地狱般的医院病床上,几乎每三十分钟就有一位访客,而他始终未曾失掉优雅。”
尽管艾米斯没有对新书内容做过多详细介绍,但提到了该书会展示出他与密友之间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希钦斯认为革命本身是好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但我不喜欢革命,我是个典型的渐进主义者。希钦斯钟情于创造性毁灭、枪药和血腥,认为正是那些粗暴的东西将推动社会向下一阶段前进。但我厌恶革命暴力,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本能性地反抗暴力。”
尽管艾米斯对暴力十分反感,但他的作品又被暴力所吸引着。“没有比打架争斗更令人心烦的事情了,它可怕至极,却能吸引我们每个人。”暴力的写作能够展示出我们对现实生活暴力的恐惧情绪,他补充道:“当我创作出一个怪物角色形象的时候,书本封面就被设计得像是牢笼的铁栅栏条。它无法伤害到你,但你可以观察它。你可以细细欣赏,看这只怪物的暴躁猛烈与惊骇之处,但并不意味着你自己真的渴望暴力。所以这样的行为绝不是对暴力潜意识的呼唤,事实正好相反,是为了学会如何去控制暴力。”
事实上贝娄和希钦斯还出现在了艾米斯的另一本散文集中。这本书最近刚由出版商Jonathan Cape收入,书名为《时间摩擦(The Rub of Time)》,主要收录了他从1986年到2016年间写下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计划将于2017年10月出版。
Jonathan Cape出版社发行主管丹·富兰克林(Dan Franklin)表示:“这本文集涵盖了艾米斯20年来的作品,涉及到的主题包括纳博科夫、贝娄、拉金、唐纳德·特朗普、戴安娜王妃、网球运动、迭戈·马拉多纳、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杰里米·柯比等等。这本书再一次证明了,马丁·艾米斯作为当代政治与文化散文家和观察家的天赋无人能及。”富兰克林对艾米斯最新的自传体小说不太了解,发行出版日期也无法确定。
艾米斯已在美国居住了五年多,他不怎么想念英格兰,但承认自己对英格兰那样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印象深刻,他称其为“后种族歧视”:“我回去的时候大为惊奇,因为那里看起来比美国更加先进。嗯,后种族歧视。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美国的形象,艾米斯倒也有展现出温暖一面:“如果你看看英国的征婚广告,就会发现,失望、超重、沉溺酒精和抽烟的人们渴望寻找到能够容忍的另一半。而在美国,则是健康、成功,不吸烟的人们寻觅着同类……他们总是在积极推荐着自己,英国却并非如此。”
(翻译:刘欣)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Martin Amis working on novel about Christopher Hitchens, Saul Bellow and Philip Larkin
最新更新时间:12/14 10: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