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南京大屠杀79年后,华裔物理学家著书痛诉国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南京大屠杀79年后,华裔物理学家著书痛诉国殇

“书成国恨心犹烈,唱罢梅花意未修。”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79周年纪念日。惨叫、痛哭、血流成河......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成了中国近代历史耻辱柱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在79年后的今天,美籍华人郑洪的小说《南京不哭》则成了惨痛民族记忆的一种写照。

郑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物理专业教授,他生于卢沟桥事变发生的两个月之前,亲身经历了8年抗日的煎熬,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这个历史的教训传下来,留给我们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子孙”。他在半年前写完了英文小说《南京不哭》(Nanjing Never Cries)的写作,该书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日前由译林出版社推出

《南京不哭》并未为我们铺陈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场的尸横遍野,作者先为我们道明了故事里几位主人公的身世与背景。生于1919年的一个南京贫困家庭的陈梅,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的任克文与同学约翰·温思策,看似毫无交集的3人成了小说的主角,后来,他们与南京这座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悲欢故事。不过,直到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情节出现之前,《南京不哭》一直按照“任克文与约翰·温思策造战斗机救国”的主线发展,其他人物的加入持续让故事变得更为丰满:军官孙起、古董收藏家范东美、南京女子大学校长明妮·魏特琳等人,一个个普通的生命,全都丝丝入扣嵌入了南京大屠杀的大历史当中。

《南京不哭》虽未尽力着墨于屠杀惨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残忍与苦痛却丝毫未减。当男人被屠杀、妇女被强暴、老夫幼孺无一幸免时,这个城市陷入了人间地狱:绝望与悲恸交织、鲜血与眼泪同流。郑洪在小说末尾写下了一句诗——“书成国恨心犹烈,唱罢梅花意未修”,至此,读者或仍沉浸于历史之痛,无力自拔。

在惨烈之外,《南京不哭》还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战争时、在国家与自身陷入焦灼之时的人性光芒。一同研发战斗机的任克文与约翰·温思策,即使在生死关头也不曾停下手中的工作,并一直与暗杀自己的特务做斗争;孙起在险些被杀之前与众人在日本军面前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就连任克文的岳父,一个落魄的中年男人,都情愿花掉一生的积蓄去买“没有利息,不还本金”的救国公债......

《南京不哭》作者郑洪

一位物理学家,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历史小说?在小说前言中,郑洪回忆说:1995年4月的一天,郑洪受友人之邀参加了一个会议,一位主讲人在会上说,‘广岛事件并不应该发生,它理应不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恶果’。郑洪义愤填膺,忍不住举起手来对4位主讲人说:“如果一群强盗闯进了你的家,强奸了你的妻子,杀了你的儿女,还要割断你的喉管。警察打进屋来制服了强盗,救了你的命,对你来说,这是一位警察暴力执法的故事吗?”会后,他写了一封信给《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强调广岛事件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恶果。几个月后,他发现刊登出来的信被删得只剩短短半页,而那次会议上一位主讲人在同一杂志发表的文章,却至少有自己这一篇的10倍篇幅。郑洪感到深深不公,于是有了写一本小说来“对世界发声”的念头。

“身为一名物理学家,我明白原子弹的杀伤力,也为死伤的日本平民悲悼。但历史不容以理念制裁,我们有权对世界发声,把中国人过去身手的苦难说个清楚,提升世界对列强蹂躏中国的认知,唤醒装睡者的良知。”

从酝酿到出版,郑洪一共用了20年,期间他十易其稿,最终将1000多页的《南京不哭》原稿删改到了350多页。书中许多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部分情节参考历史资料写成。例如南京女子大学校长明妮·魏特琳被日本军人掌掴的故事来自于《拉贝日记》,“美国帕奈号炮艇事件”也确实发生过。为了完成这本小说,郑洪在1999年假期来到南京,住在一个没有抽水马桶的宿舍里,像一个普通市民般生活。在那几个月里,他与妻子一同,和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常志强和姜根福长谈,听他们述说当时的故事。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

这本理论物理学家写就的历史小说,出版过程并不顺遂,甚至险些“夭折”。起初,郑洪的朋友伊丽莎白·查迪斯将《南京不哭》初稿送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被社长艾伦·法兰一口回绝,理由是他们不出版文学作品。后来,艾伦·法兰说愿意在闲暇时间翻翻这本小说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再给郑洪提些意见。两个月后,郑洪收到了邮件——艾伦·法兰一字一句地把小说初稿读完了,并愿意设立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子公司Killian Press,出版包括《南京不哭》在内的文学作品,郑洪喜出望外。

《南京不哭》英文版在出版后的4个月内加印了3次,创造了华人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奇迹。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这样评价这本小说:“郑洪用他那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向西方世界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善良、坚韧、不屈的高贵人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认为,《南京不哭》没有选择用宏大的叙事结构去书写历史,而是通过几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展现出来,就像朋友身上发生的事情一样。郑洪自己说:“中国人看到这本书会觉得写的是真实的中国,外国人看到会觉得这是他不知道的中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现场

《南京不哭》(节选)

“日本人摧毁了我们少帅的空军,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把他的军队炸成炮灰。”任克文说,“一旦我们拥有优良的战斗机,军事的天平就会向我方倾斜。”

“耶稣基督!你是说,凭我们两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军事平衡?”

“是的!”

“你一定是发疯了!好,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选择我帮助你?”

“因为你正是我们需要的!”

“解释!”

“约翰,我从零开始,单人匹马,后有追兵,必须找个最佳搭档,凡是有个商量。”任克文说,“如果你不介意,约翰,你的学业成绩并不优秀,但顶尖的科学家贵在本能。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时候就观察到,你脑中似乎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指南针。在实验中程,信息不全之际,你能凭直接毫不犹豫地做决定,而且往往正确。这种能力是学不来的。我们需要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好!”约翰用嘶哑的声音说,“就凭你这句话,我答应你,不管有什么危险,我都帮你一年!”

“一年?”任克文举起右手阻止约翰说下去,“不,约翰,这不够,至少三年!”

约翰的脸沉了下来,“我做不到,”他说,“但是,克文,你不必担心。一旦计划进行顺利,没有我一样可以继续下去。”

“没有你,我等于零。”任克文握紧拳头说,

“这是哪里的话,克文。你比我聪明。”

“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工程,但全无经验。有了你,我们还有一线成功的希望。没有你,这将是一场灾难。就这么简单,我们需要你!”

“很抱歉。”约翰说。

“如果三年太长,两年呢,约翰?”任克文的声音开始发抖,“不论你要多少钱,我都尽力替你争取。”

“我要的不是钱,克文。我要结婚!我也希望留下来,但不可能,我已经答应了辛西娅。”约翰说。

“约翰,我们没有战斗机就惨了!”

“我很抱歉。”约翰低声说。

任克文突然站起来,双腿一屈跪了下去。

约翰吃了一惊:“喂,你疯了吗?”

“约翰,我求你了!”任克文用颤抖的声音说。

约翰慌忙站起来,“不要这样,克文。请你站起来!”他恳求道。

“我不!除非你同意跟我工作两年!”任克文说。

约翰走到任克文面前,把他从地面强拉起来,按在椅上。他惊讶地发现,任克文的肩膀十分单薄。这个人已经把自己磨成了皮包骨!约翰不禁心下惨然。

“听我说,克文,我发誓,我会尽所能来帮你。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如果你的计划出了任何问题,只要给我写一封信。不,给我发一封电报。我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设法替你解决。”

任克文把他推开:“我们需要你面对面,肩并肩地和我们一起作战。隔了一个太平洋,你能为我们做的只是一堆狗屎!”任克文说时浑身发抖。

过了很长的时间,任克文才从椅子上撑起身来。他像个一败涂地的将军:“算了,约翰,就当我没求过你。”

他们默默地走向明孝陵,没有再交换一句话。

《南京不哭》 郑洪 著
译林出版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南京大屠杀79年后,华裔物理学家著书痛诉国殇

“书成国恨心犹烈,唱罢梅花意未修。”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79周年纪念日。惨叫、痛哭、血流成河......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成了中国近代历史耻辱柱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在79年后的今天,美籍华人郑洪的小说《南京不哭》则成了惨痛民族记忆的一种写照。

郑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物理专业教授,他生于卢沟桥事变发生的两个月之前,亲身经历了8年抗日的煎熬,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这个历史的教训传下来,留给我们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子孙”。他在半年前写完了英文小说《南京不哭》(Nanjing Never Cries)的写作,该书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日前由译林出版社推出

《南京不哭》并未为我们铺陈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场的尸横遍野,作者先为我们道明了故事里几位主人公的身世与背景。生于1919年的一个南京贫困家庭的陈梅,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的任克文与同学约翰·温思策,看似毫无交集的3人成了小说的主角,后来,他们与南京这座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悲欢故事。不过,直到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情节出现之前,《南京不哭》一直按照“任克文与约翰·温思策造战斗机救国”的主线发展,其他人物的加入持续让故事变得更为丰满:军官孙起、古董收藏家范东美、南京女子大学校长明妮·魏特琳等人,一个个普通的生命,全都丝丝入扣嵌入了南京大屠杀的大历史当中。

《南京不哭》虽未尽力着墨于屠杀惨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残忍与苦痛却丝毫未减。当男人被屠杀、妇女被强暴、老夫幼孺无一幸免时,这个城市陷入了人间地狱:绝望与悲恸交织、鲜血与眼泪同流。郑洪在小说末尾写下了一句诗——“书成国恨心犹烈,唱罢梅花意未修”,至此,读者或仍沉浸于历史之痛,无力自拔。

在惨烈之外,《南京不哭》还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战争时、在国家与自身陷入焦灼之时的人性光芒。一同研发战斗机的任克文与约翰·温思策,即使在生死关头也不曾停下手中的工作,并一直与暗杀自己的特务做斗争;孙起在险些被杀之前与众人在日本军面前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就连任克文的岳父,一个落魄的中年男人,都情愿花掉一生的积蓄去买“没有利息,不还本金”的救国公债......

《南京不哭》作者郑洪

一位物理学家,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历史小说?在小说前言中,郑洪回忆说:1995年4月的一天,郑洪受友人之邀参加了一个会议,一位主讲人在会上说,‘广岛事件并不应该发生,它理应不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恶果’。郑洪义愤填膺,忍不住举起手来对4位主讲人说:“如果一群强盗闯进了你的家,强奸了你的妻子,杀了你的儿女,还要割断你的喉管。警察打进屋来制服了强盗,救了你的命,对你来说,这是一位警察暴力执法的故事吗?”会后,他写了一封信给《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强调广岛事件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恶果。几个月后,他发现刊登出来的信被删得只剩短短半页,而那次会议上一位主讲人在同一杂志发表的文章,却至少有自己这一篇的10倍篇幅。郑洪感到深深不公,于是有了写一本小说来“对世界发声”的念头。

“身为一名物理学家,我明白原子弹的杀伤力,也为死伤的日本平民悲悼。但历史不容以理念制裁,我们有权对世界发声,把中国人过去身手的苦难说个清楚,提升世界对列强蹂躏中国的认知,唤醒装睡者的良知。”

从酝酿到出版,郑洪一共用了20年,期间他十易其稿,最终将1000多页的《南京不哭》原稿删改到了350多页。书中许多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部分情节参考历史资料写成。例如南京女子大学校长明妮·魏特琳被日本军人掌掴的故事来自于《拉贝日记》,“美国帕奈号炮艇事件”也确实发生过。为了完成这本小说,郑洪在1999年假期来到南京,住在一个没有抽水马桶的宿舍里,像一个普通市民般生活。在那几个月里,他与妻子一同,和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常志强和姜根福长谈,听他们述说当时的故事。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

这本理论物理学家写就的历史小说,出版过程并不顺遂,甚至险些“夭折”。起初,郑洪的朋友伊丽莎白·查迪斯将《南京不哭》初稿送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被社长艾伦·法兰一口回绝,理由是他们不出版文学作品。后来,艾伦·法兰说愿意在闲暇时间翻翻这本小说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再给郑洪提些意见。两个月后,郑洪收到了邮件——艾伦·法兰一字一句地把小说初稿读完了,并愿意设立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子公司Killian Press,出版包括《南京不哭》在内的文学作品,郑洪喜出望外。

《南京不哭》英文版在出版后的4个月内加印了3次,创造了华人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奇迹。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这样评价这本小说:“郑洪用他那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向西方世界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善良、坚韧、不屈的高贵人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认为,《南京不哭》没有选择用宏大的叙事结构去书写历史,而是通过几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展现出来,就像朋友身上发生的事情一样。郑洪自己说:“中国人看到这本书会觉得写的是真实的中国,外国人看到会觉得这是他不知道的中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现场

《南京不哭》(节选)

“日本人摧毁了我们少帅的空军,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把他的军队炸成炮灰。”任克文说,“一旦我们拥有优良的战斗机,军事的天平就会向我方倾斜。”

“耶稣基督!你是说,凭我们两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军事平衡?”

“是的!”

“你一定是发疯了!好,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选择我帮助你?”

“因为你正是我们需要的!”

“解释!”

“约翰,我从零开始,单人匹马,后有追兵,必须找个最佳搭档,凡是有个商量。”任克文说,“如果你不介意,约翰,你的学业成绩并不优秀,但顶尖的科学家贵在本能。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时候就观察到,你脑中似乎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指南针。在实验中程,信息不全之际,你能凭直接毫不犹豫地做决定,而且往往正确。这种能力是学不来的。我们需要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好!”约翰用嘶哑的声音说,“就凭你这句话,我答应你,不管有什么危险,我都帮你一年!”

“一年?”任克文举起右手阻止约翰说下去,“不,约翰,这不够,至少三年!”

约翰的脸沉了下来,“我做不到,”他说,“但是,克文,你不必担心。一旦计划进行顺利,没有我一样可以继续下去。”

“没有你,我等于零。”任克文握紧拳头说,

“这是哪里的话,克文。你比我聪明。”

“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工程,但全无经验。有了你,我们还有一线成功的希望。没有你,这将是一场灾难。就这么简单,我们需要你!”

“很抱歉。”约翰说。

“如果三年太长,两年呢,约翰?”任克文的声音开始发抖,“不论你要多少钱,我都尽力替你争取。”

“我要的不是钱,克文。我要结婚!我也希望留下来,但不可能,我已经答应了辛西娅。”约翰说。

“约翰,我们没有战斗机就惨了!”

“我很抱歉。”约翰低声说。

任克文突然站起来,双腿一屈跪了下去。

约翰吃了一惊:“喂,你疯了吗?”

“约翰,我求你了!”任克文用颤抖的声音说。

约翰慌忙站起来,“不要这样,克文。请你站起来!”他恳求道。

“我不!除非你同意跟我工作两年!”任克文说。

约翰走到任克文面前,把他从地面强拉起来,按在椅上。他惊讶地发现,任克文的肩膀十分单薄。这个人已经把自己磨成了皮包骨!约翰不禁心下惨然。

“听我说,克文,我发誓,我会尽所能来帮你。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如果你的计划出了任何问题,只要给我写一封信。不,给我发一封电报。我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设法替你解决。”

任克文把他推开:“我们需要你面对面,肩并肩地和我们一起作战。隔了一个太平洋,你能为我们做的只是一堆狗屎!”任克文说时浑身发抖。

过了很长的时间,任克文才从椅子上撑起身来。他像个一败涂地的将军:“算了,约翰,就当我没求过你。”

他们默默地走向明孝陵,没有再交换一句话。

《南京不哭》 郑洪 著
译林出版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