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有450家隐形冠军企业 首份上海科创中心指数报告出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有450家隐形冠军企业 首份上海科创中心指数报告出炉

这份报告不仅公布了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多项成就,还指出了三大短板。

2015年上海研发经费投入相当于上海GDP的3.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据来自于上海首次发布的科创中心指数报告。

2016年12月16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在沪发布,报告不仅公布了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各项成就,还指出了三大短板。

该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组织全市相关领域学者历时一年多研究撰写而成。科技部巡视员、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胥和平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报告对二级指标中的核心指标进行了重点标注,这在同类研究成果中属于先进做法。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也表示,报告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具有重要价值。

五大指标体系:凸显力度与强度

该报告以创新生态的视角,解析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着眼于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这“五个力”,该报告构建了包括以上5项一级指标,以及共计3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负责人骆大进看来,这五大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研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力度”与“强度”。在这个凸显“长板优势”、厚植基因禀赋的时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依据国家及上海“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在基础研究投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鼓励外资研发中心、丰富创新主体类型等各个领域加速布局。

五大亮点

报告指出上海若能保持并巩固在发展新动能、主体连接多元化、要素集聚、环境优化和开放辐射这五大方面的优势,其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亮点一:发展新动能

整个2015年可以说是上海市创新资本加快集聚、产业竞争能级持续提升的一年。上海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36.1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6%,而在吸引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方面,其总额则达到了965.84亿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长154.3%。

此外,在2015年,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上升至32%,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营收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33家增长到719家。

这些数据的背后,也是上海正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缩影。

例如,宝钢集团就在2015年3月与其大股东联手创立了欧冶云商,运用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力求建设一个钢铁流通领域的平台型企业,是国内钢铁行业企业中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一个典型。

亮点二:主体连接多元化

若要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创新主体多元化、活跃化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报告亦给出了数据。2015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0.85%增加到了1.39%,是全国平均水平(0.9%)的1.54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从2010年的3129家上升到2015年的6071家。

数量的上升,正是创新主体在日益多元化的体现。比如上汽集团就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研发出了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该报告还指出,上海在全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企业已达450余家。

亮点三:要素集聚

纵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其对于国内外创新要素的聚集能力都十分强劲。在这一点上,近些年上海也呈快速追赶之势。事实上,这方面的指标,也是上海在该报告的五大创新指标中表现最好的一部分。

首先,上海在基础学科研究上的力量正在逐步增强。在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2015年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中,有12名位于上海的科学家名列其中。上海科学家2015年分别在《科学》、《自然》上发表论文18篇、23篇,也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1.6%、25.8%。基础学科研究的繁盛,也将为企业在当地创新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

其次,外资跨国企业正在日益重视上海创新中心的作用。

截至2016年9月底,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达407家,其中40家是全球研发中心。据该报告的数据,在上海市PCT专利申请数排名中,排名前五者分别为贝尔阿尔卡特、巴斯夫、英特尔、GE与陶氏,其申请专利数量分别达630、623、300、277与277项。以这5家公司为代表的外资跨国企业,将是上海创新要素聚集的重要保障。

最后,国内企业在上海设立的研发机构,也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创新动能。例如,华为上海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麒麟960芯片,是全球首个获得央行和银联双重安全认证的SoC芯片。而沈阳机床厂上海研究院研发的i5智能机床操作系统,也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变革引领者。

亮点四:环境优化

任何一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创新中心,都会非常注重从政策层面上促进区域内的创新活力。在这方面,上海也于2015年落实推进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加快修订。此外,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税收减免额等合计269.7亿元,同比增加37.2%,增幅比例远超历年,两项减免税额相当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从2010年的60%上升到2015年的97%。

这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而言,是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的双重利好。骆大进也表示,“培育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这两年来上海的力度是非常大的。”这也使得上海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促进,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开始在行业内取得优势。

如泰坦科技、药明康德、飞天众智等一批高科技初创型公司,也迎来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期。

不仅如此,上海各类创新政策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吸引力,也使一批国外创新型企业开始扎根于上海。Innospace就聚集了多个韩国创业团队,韩国中小企业局将创业团队委托其孵化。澳大利亚创客登陆计划(Australian Landing Pad)也已落户位于上海的X-Node。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政府推出的 “国家创新及科学工作议程” (NISA) 在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几座城市设立了五个创业项目着陆点,上海就是其中之一。澳大利亚政府将与中国政府及当地合作方就上海创新着陆点的建设提案进行共同商议。

亮点五:开放辐射

科技创新中心得以落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无疑是该区域内创新型企业的对外辐射力增强。

近五年来,上海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境外投资新设和并购累计金额超过60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近1/4,境外投资整合境外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主流。而且在过去五年,希望获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产的海外并购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0%,希望获取技术、知识产权或生产能力、进入当地市场以及收购品牌的海外并购占比,却高达75%。

在这其中,民营企业成为上海高科技领域对外投资的绝对主力。

2015年,上海民营企业项目投资总额达370.99亿美元,占全年项目投资总额的64.72%。复星集团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仅在2015年,复星就进行了对法国旅游休闲酒店集团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加拿大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美国保险公司Ironshore等企业的股权收购。而对创新型技术或品牌的持续购入,也使得复星在增强其全球辐射力的同时,保持了其整体业绩不断攀升。在《福布斯》于2016年5月26日发布的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中,复星排名全球第434位,首次跻身该榜单前500强。

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存在的三大短板

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短板一:企业研发投入亟待加强

虽然上海近几年涌现出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但总体而言,上海的企业研发投入仍有待加强。2015年,上海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比重为60.8%,比上一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也与同时期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支出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形成了对比。

短板二:PCT专利申请量有待提高

PCT专利是表征技术创新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比较2004年至2015年8月国际科创城市的PCT专利申请量,上海有近1.3万件,东京和巴黎则分别是上海的17倍和3倍。而相比全国2015年PCT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的16.7%,上海同比增长也仅为2.1%。《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PCT专利申请量要比2015年翻一番,上海应在这一领域加快增长速度。

短板三:作为中心的国际辐射带动能力尚需提升

具备丰厚创新资源和强大研发实力的创新中心,应在区域技术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全球产业转移中技术输出方的重要角色。而上海在技术输出到其他省市以及国外技术交易的成交金额占比这一关键指标方面,虽然在2015年已升至53.3 %,但是,其中输出到国外的技术合同金额占比仅为22%。报告认为,作为力求能够推动全球技术转移与创新要素流动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未来应尝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有450家隐形冠军企业 首份上海科创中心指数报告出炉

这份报告不仅公布了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多项成就,还指出了三大短板。

2015年上海研发经费投入相当于上海GDP的3.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据来自于上海首次发布的科创中心指数报告。

2016年12月16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在沪发布,报告不仅公布了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各项成就,还指出了三大短板。

该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组织全市相关领域学者历时一年多研究撰写而成。科技部巡视员、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胥和平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报告对二级指标中的核心指标进行了重点标注,这在同类研究成果中属于先进做法。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也表示,报告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具有重要价值。

五大指标体系:凸显力度与强度

该报告以创新生态的视角,解析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着眼于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这“五个力”,该报告构建了包括以上5项一级指标,以及共计3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负责人骆大进看来,这五大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研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力度”与“强度”。在这个凸显“长板优势”、厚植基因禀赋的时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依据国家及上海“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在基础研究投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鼓励外资研发中心、丰富创新主体类型等各个领域加速布局。

五大亮点

报告指出上海若能保持并巩固在发展新动能、主体连接多元化、要素集聚、环境优化和开放辐射这五大方面的优势,其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亮点一:发展新动能

整个2015年可以说是上海市创新资本加快集聚、产业竞争能级持续提升的一年。上海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36.1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6%,而在吸引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方面,其总额则达到了965.84亿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长154.3%。

此外,在2015年,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上升至32%,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营收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33家增长到719家。

这些数据的背后,也是上海正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缩影。

例如,宝钢集团就在2015年3月与其大股东联手创立了欧冶云商,运用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力求建设一个钢铁流通领域的平台型企业,是国内钢铁行业企业中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一个典型。

亮点二:主体连接多元化

若要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创新主体多元化、活跃化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报告亦给出了数据。2015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0.85%增加到了1.39%,是全国平均水平(0.9%)的1.54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从2010年的3129家上升到2015年的6071家。

数量的上升,正是创新主体在日益多元化的体现。比如上汽集团就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研发出了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该报告还指出,上海在全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企业已达450余家。

亮点三:要素集聚

纵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其对于国内外创新要素的聚集能力都十分强劲。在这一点上,近些年上海也呈快速追赶之势。事实上,这方面的指标,也是上海在该报告的五大创新指标中表现最好的一部分。

首先,上海在基础学科研究上的力量正在逐步增强。在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2015年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中,有12名位于上海的科学家名列其中。上海科学家2015年分别在《科学》、《自然》上发表论文18篇、23篇,也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1.6%、25.8%。基础学科研究的繁盛,也将为企业在当地创新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

其次,外资跨国企业正在日益重视上海创新中心的作用。

截至2016年9月底,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达407家,其中40家是全球研发中心。据该报告的数据,在上海市PCT专利申请数排名中,排名前五者分别为贝尔阿尔卡特、巴斯夫、英特尔、GE与陶氏,其申请专利数量分别达630、623、300、277与277项。以这5家公司为代表的外资跨国企业,将是上海创新要素聚集的重要保障。

最后,国内企业在上海设立的研发机构,也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创新动能。例如,华为上海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麒麟960芯片,是全球首个获得央行和银联双重安全认证的SoC芯片。而沈阳机床厂上海研究院研发的i5智能机床操作系统,也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变革引领者。

亮点四:环境优化

任何一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创新中心,都会非常注重从政策层面上促进区域内的创新活力。在这方面,上海也于2015年落实推进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加快修订。此外,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税收减免额等合计269.7亿元,同比增加37.2%,增幅比例远超历年,两项减免税额相当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从2010年的60%上升到2015年的97%。

这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而言,是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的双重利好。骆大进也表示,“培育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这两年来上海的力度是非常大的。”这也使得上海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促进,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开始在行业内取得优势。

如泰坦科技、药明康德、飞天众智等一批高科技初创型公司,也迎来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期。

不仅如此,上海各类创新政策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吸引力,也使一批国外创新型企业开始扎根于上海。Innospace就聚集了多个韩国创业团队,韩国中小企业局将创业团队委托其孵化。澳大利亚创客登陆计划(Australian Landing Pad)也已落户位于上海的X-Node。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政府推出的 “国家创新及科学工作议程” (NISA) 在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几座城市设立了五个创业项目着陆点,上海就是其中之一。澳大利亚政府将与中国政府及当地合作方就上海创新着陆点的建设提案进行共同商议。

亮点五:开放辐射

科技创新中心得以落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无疑是该区域内创新型企业的对外辐射力增强。

近五年来,上海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境外投资新设和并购累计金额超过60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近1/4,境外投资整合境外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主流。而且在过去五年,希望获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产的海外并购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0%,希望获取技术、知识产权或生产能力、进入当地市场以及收购品牌的海外并购占比,却高达75%。

在这其中,民营企业成为上海高科技领域对外投资的绝对主力。

2015年,上海民营企业项目投资总额达370.99亿美元,占全年项目投资总额的64.72%。复星集团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仅在2015年,复星就进行了对法国旅游休闲酒店集团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加拿大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美国保险公司Ironshore等企业的股权收购。而对创新型技术或品牌的持续购入,也使得复星在增强其全球辐射力的同时,保持了其整体业绩不断攀升。在《福布斯》于2016年5月26日发布的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中,复星排名全球第434位,首次跻身该榜单前500强。

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存在的三大短板

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短板一:企业研发投入亟待加强

虽然上海近几年涌现出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但总体而言,上海的企业研发投入仍有待加强。2015年,上海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比重为60.8%,比上一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也与同时期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支出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形成了对比。

短板二:PCT专利申请量有待提高

PCT专利是表征技术创新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比较2004年至2015年8月国际科创城市的PCT专利申请量,上海有近1.3万件,东京和巴黎则分别是上海的17倍和3倍。而相比全国2015年PCT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的16.7%,上海同比增长也仅为2.1%。《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PCT专利申请量要比2015年翻一番,上海应在这一领域加快增长速度。

短板三:作为中心的国际辐射带动能力尚需提升

具备丰厚创新资源和强大研发实力的创新中心,应在区域技术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全球产业转移中技术输出方的重要角色。而上海在技术输出到其他省市以及国外技术交易的成交金额占比这一关键指标方面,虽然在2015年已升至53.3 %,但是,其中输出到国外的技术合同金额占比仅为22%。报告认为,作为力求能够推动全球技术转移与创新要素流动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未来应尝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