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市躲猫猫”流行:社区内容,搭子文化和户外新玩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市躲猫猫”流行:社区内容,搭子文化和户外新玩法

曾经的童年经典游戏躲猫猫,借助手机共享定位技术重焕新生。

文 | 新声Pro 赵铭

借助手机共享定位这一工具,越来越多城市正在被成年版「躲猫猫」游戏攻陷。

一群人分成猫和老鼠,通过手机共享定位实现追捕——和曾经流行过的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地冲浪板、桨板等户外玩法类似,躲猫猫有运动和锻炼属性,但更追求快乐、强调社交。此外,他们的传播和组织方式都离不开内容社区的繁荣。

在年初,一位抖音用户发布了共享位置捉迷藏的基础玩法,并通过抖音巨大的流量池获得初始关注后,「躲猫猫」借助B站、小红书等线上社区进行传播,实现了年轻人在线下的聚集,具有足够的社群感和社区属性。

三月,B站多位头部UP主制作了综艺化的躲猫猫PUGC内容,基于高粘性、高互动的社区生态,这类优质内容在B站迅速形成讨论。高校大学生将这种游戏机制引入校园,实现了游戏的第一轮线下扩散。

九月开始,躲猫猫开始了其第二轮「社会化」的扩散之路。小红书擅长发现和放大生活潮流趋势,加之其搭子文化背后所具有的社交属性,成为把躲猫猫的线上流量引入线下实践的接口。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捉迷藏」「躲猫猫」的各种说法被升级为「猫鼠游戏」,《猫和老鼠》中汤姆和杰瑞头像的在游戏中的使用,更进一步增加了游戏的怀旧情怀和童年色彩。

对于玩家来说,躲猫猫流行背后,潜藏的是一种寻找新圈子、找到归属感的需求,社群成为承接这一波线下需求的载体。更多人选择更熟悉、固定的人和圈子玩在一起,以及选择离自己更近、更熟悉的公园。

而公园作为活动地点,为年轻人提供了另一种亲近自然、获得能量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真实联结。

1、户外新玩法

如果你在一二线城市,也许你近一个月来会在公园里闲逛时看到一群带着夜光手环、一前一后追逐奔跑的年轻人。也有可能你会在公园的某个拐角处,在某棵树的影子中发现一个蹲着的人——别害怕,他们可能只是在玩躲猫猫。

「躲猫猫」是继飞盘等运动之后,在城市青年中兴起的最新户外玩法。正如其名「躲猫猫」或是猫鼠游戏,游戏和我们小时候玩的躲猫猫类似,一群人分成猫和老鼠,老鼠可以躲藏,猫可以抓捕老鼠。

不同的是,如今的躲猫猫,借助了新工具——手机共享定位,实现了更动态和更自由的玩法。

前几天,我在上海一家离我较近的公园,亲身体验了这种玩法。

通过小红书,我找到如今的这场躲猫猫局的组织者,对方是沪上一个青年社交社群的发起者,躲猫猫是他们新加入的一种团建玩法。在原有社群人群的基础之上,躲猫猫给他们引入了更多新人。

我被拉入到当天活动的微信群,并付款29.9元——许多躲猫猫活动都需要在参加活动前先交付一笔活动费,目前9.9元至29.9元是主要区间,里面有时会包含一个低价的保险。

根据规定时间,晚上七点,我到达集合地点,和许多刚下了班的年轻人一样,等待一场童年游戏的再现。

组织者在群里给我们发送了游戏的基本玩法:近三十个人分成猫和老鼠两个阵营,猫有3-5只,其余皆为老鼠。前者佩戴红色手环,后者佩戴白色手环。

我们扫码加入了组织者在高德地图里建立的新群组,并各自换上了汤姆或者杰瑞的头像作为区分。大家需要在规定的地图内进行,出线则为犯规。

作为老鼠方,我获得了提前十分钟四散逃开的时间。之后,猫方开始追捕。我们根据地图上的头像辨认猫的方位。当越来越多的老鼠被抓到,黑暗中,红色的亮点肉眼可见地变多了。

我坚持到了比赛中段,直到被猫方两边夹击。

随着幸存老鼠的逐渐减少,最终,地图上只有两只老鼠还未被抓到。十多只猫开始向地图定位点聚拢。大家打开手电筒,在树丛中间穿梭,又抬头望向树枝,却哪里都见不到两只老鼠的身影。有人猜测是否他们使用分身术,只是将手机放置在这个位置时,拨过去的语音电话却很快就被挂断了。

我也发现了这个游戏除了通过运动产生多巴胺之外的第二个乐趣点:你在地图上看得到的人,却不一定能在现实当中找到,好像他消失在了这个次元当中。

十分钟后,耗时一个小时的一轮游戏宣告结束,两只鼠才慢悠悠地走向集合点,向大家宣告他们的胜利。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刚才的战况,在这过程中,很多陌生人通过三两成群组队躲避、追捕,建立起了友谊的初步基础。

亲身体验后,可感觉到躲猫猫确实是一种游戏感较强的线下游戏。很多人将它与飞盘等之前风靡过的运动相比,它们确实有共同点,比如相比单纯的锻炼身体,更在意体验感和社交感。

躲猫猫玩法简单,不是一项可体系化的运动,可辐射的人群更大;成本更低,不需要专门的装备,可以一下班就奔赴到相应地点。大家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躲藏,或是充分调动自己的体力去奔跑,就可以获得游戏的快乐。

从社交的角度考虑,躲猫猫更有优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躲猫猫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自由结伴,这也让参与者更容易产生交流和沟通,增加社交的便利性。

2、社区内容

躲猫猫这种经典玩法已经在我们的记忆里存在多年,而这一轮新型躲猫猫玩法的发酵,则要得益于线上社区的传播方式和组织方式。

这种通过定位来实现追捕的玩法,最早可以从去年B站的一条视频中发现端倪。去年八月,Up主@而立计划 突发奇想,和朋友利用定位系统实现一场四川省内的追捕游戏。不同于如今的普遍玩法,这场追捕只给被追捕者安排了定位,他可以中途通过飞行模式等手段,打时间差实现瞬移。

这条视频通过综艺化的呈现方式大大提升了可看性,实现了站内播放量58万+、2000+评论。不少网友提出,被追捕者在这种机制下太过被动,应该使双方都能看到对方的位置。而这个建议,似乎也正是如今流行的躲猫猫的核心原理。

今年2月开始,抖音、B站、小红书都开始出现接近如今形态的躲猫猫玩法,不同平台也呈现出了不同的传播方式。

@酸酸酸奶在2月发布的第一条「开共享位置玩捉迷藏」的视频普遍被视为这一轮游戏开始发酵的源头。

视频中,@酸酸酸奶 和四位朋友在公园里,利用微信共享定位功能捉迷藏。借助抖音巨大的流量池,这一看似简单粗糙的视频获得了192万次点赞和55万次评论。

小红书用户@夜星明 早在3月8日就开始在小红书发布自己组织百人捉迷藏的聊天记录,并征集更多玩家加入。在更多人申请加入之后,他以小红书擅长的UGC攻略内容形式,总结了共享位置捉迷藏的普通玩法和升级玩法,成为躲猫猫在小红书第一轮传播中关注度最高的一条。

在@酸酸酸奶的基础玩法之上,@夜星明 还列出了赏金猎人模式(享受追逐的人可以把头像换成钱币并充当猎物,被抓到要为猎人转账)和循环模式(狗、猫、鼠按照狗抓猫,猫抓鼠,鼠抓狗的闭环模式进行博弈)。

3月,躲猫猫类似玩法开始在B站以PUGC的形式引发关注。头部UP主@中国BOY超级大猩猩、@老番茄、@宝剑嫂、@啊吗粽、@雨哥到处跑等联合录制了多期「城市共享位置捉迷藏」游戏,在@酸酸酸奶 录屏记录游戏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内容的综艺化。

在这一阶段,这个游戏还被成为共享位置捉迷藏,大家称被抓者为人,抓人者为鬼,且玩家最初并不知道谁是「鬼」,同时,他们增加了换装等操作,增加游戏难度。

次月,同样是B站头部UP主的@三十六贱笑带领另一组头部up主录制了视频,视频进入了当周每周必看列表。此后, @拉宏桑 也和同学把这种玩法带进了校园。

这一系列视频完成了躲猫猫玩法在B站社区内自上而下的传播。头部UP主制作的PUGC内容为B站用户提供了共同话题。而基于高粘性、高互动的社区生态,优质的内容容易在B站形成讨论、不断扩大影响力。

此后,躲猫猫进军大学校园,陆续有很多大学生,打着#共享位置捉迷藏 的标签,在各平台发布相关视频和内容。

躲猫猫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要依据九月份开始的第二轮社交媒体流量暴涨。

小红书是第二轮发酵的主力军。由于其擅长发现和放大生活潮流趋势,就像挖掘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新鲜玩法一样,官方也注意到了躲猫猫在年轻人群体中影响力扩大的趋势,在搜索界面中设置了线下、游戏、上海等标签。

很多人在小红书上找搭子,小红书也抓住并放大了自己的社交属性,成为把躲猫猫线上流量引入线下实操的接口。对躲猫猫感兴趣的用户通过小红书发布的帖子以及群聊功能,找到了线下实践的场地和组织。

此外,在这一阶段,《猫和老鼠》中汤姆和杰瑞的头像被引入游戏,对游戏也有一定加成。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的喜剧动画,《猫和老鼠》老少皆宜,也成为很多90后和00后的童年必看动画。它们的出现,可以再次加强游戏对于「童年」的投射,使人产生一种怀旧心理。这一IP的影响力已经在其最近与瑞幸的联名中得到确认,此外,头像中汤姆和杰瑞两者滑稽的表情,也增加了游戏中的「火药味」。

3、社交方式

和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曾经在小红书兴起的新城市运动类似,对于躲猫猫来说,社群是将玩家连接在一起的重要节点——相比一次又一次纯陌生人社交,大家最终还是更希望能在游戏里交到能沉淀下关系的新朋友,和相对熟悉的人玩在一起。

由于玩法简单,且没有专业技能的要求,躲猫猫所属的社群,垂直属性往往不强,更多是被一些主打社交的青年社群当做一种新的团建玩法。

这些社群一方面直接借助小红书这样的平台进行新人群的拉拢,另一方面,也借助一些青年潮流社交小程序这样更为垂直和直接的平台,发布自己的新讯息。

「粗门」给自己定义为社交潮流运动第一站。不少社群入驻后会在其中发布新活动信息。如今打开粗门,躲猫猫的玩法已经被放置在首页一级菜单中,仅次于飞盘这一玩法分支。

活动发起频率上,以上海为例,即便是在工作日,每天也有不少上海社群在发布躲猫猫活动链接。

由于游戏门槛低且依靠的唯一工具就是手机共享定位,粗门也尝试将用户沉淀在自己的平台中,上线了地图功能,使玩家可以不用高德、百度,直接在小程序中共享位置开启游戏。但目前微信群+地图软件仍然是更多群组优先选择的方式。

由于人数的增多,现在很多场躲猫猫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人们需要用头像这种更直接的方式在地图上给两个阵营做区分。有群组功能且换头像更加便捷的高德地图代替了微信共享定位。百度地图也在9月上线了组队模式,便于创建游戏。

但是,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更多还是只能作为一个工具而非平台出现。因为躲猫猫整场游戏的关键,还是人与人的连接,或者说一种对圈子和归属感的渴望,社群会成为他们最终沉淀下来的地方。

躲猫猫的另一个属性也会加剧这个结果——因为此前的新城市运动还是倾向于在白天、在明亮的场地,安全属性更高。而躲猫猫不仅更多在夜间发起,活动场地范围也更大,有更多视线死角,可能会有安全隐患。

这一点也促使更多人选择更熟悉、固定的人和圈子一起玩,以及选择离自己更近、更熟悉的公园。

我参加的那场躲猫猫结束后,一些玩家意犹未尽,提出一起吃宵夜。游戏的组织者带着大家走向了烧烤店,并邀请其中的新朋友加入了自己此前建立的青年交友社群。在这个组织里,还有露营、飞盘、蹦迪等更多社交活动。人们讨论着,什么时候再组织下一次躲猫猫。

借助一个低门槛、有趣味的童年游戏,想要交朋友却不喜欢功利性太强的社交方式的年轻人,能在一种没有社交压力的背景中,以一种近乎本真的形式与他人连接,并融入新圈子。

此外,大部分躲猫猫所在的场地公园,成为年轻人另一个更为开阔的、亲近自然的机会。随着抱树等疗愈方式的兴起,人们正在试图从自然中获得更多能量,躲猫猫有助于从一个新鲜的视角发现公园,实现人与自然的真实联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市躲猫猫”流行:社区内容,搭子文化和户外新玩法

曾经的童年经典游戏躲猫猫,借助手机共享定位技术重焕新生。

文 | 新声Pro 赵铭

借助手机共享定位这一工具,越来越多城市正在被成年版「躲猫猫」游戏攻陷。

一群人分成猫和老鼠,通过手机共享定位实现追捕——和曾经流行过的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地冲浪板、桨板等户外玩法类似,躲猫猫有运动和锻炼属性,但更追求快乐、强调社交。此外,他们的传播和组织方式都离不开内容社区的繁荣。

在年初,一位抖音用户发布了共享位置捉迷藏的基础玩法,并通过抖音巨大的流量池获得初始关注后,「躲猫猫」借助B站、小红书等线上社区进行传播,实现了年轻人在线下的聚集,具有足够的社群感和社区属性。

三月,B站多位头部UP主制作了综艺化的躲猫猫PUGC内容,基于高粘性、高互动的社区生态,这类优质内容在B站迅速形成讨论。高校大学生将这种游戏机制引入校园,实现了游戏的第一轮线下扩散。

九月开始,躲猫猫开始了其第二轮「社会化」的扩散之路。小红书擅长发现和放大生活潮流趋势,加之其搭子文化背后所具有的社交属性,成为把躲猫猫的线上流量引入线下实践的接口。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捉迷藏」「躲猫猫」的各种说法被升级为「猫鼠游戏」,《猫和老鼠》中汤姆和杰瑞头像的在游戏中的使用,更进一步增加了游戏的怀旧情怀和童年色彩。

对于玩家来说,躲猫猫流行背后,潜藏的是一种寻找新圈子、找到归属感的需求,社群成为承接这一波线下需求的载体。更多人选择更熟悉、固定的人和圈子玩在一起,以及选择离自己更近、更熟悉的公园。

而公园作为活动地点,为年轻人提供了另一种亲近自然、获得能量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真实联结。

1、户外新玩法

如果你在一二线城市,也许你近一个月来会在公园里闲逛时看到一群带着夜光手环、一前一后追逐奔跑的年轻人。也有可能你会在公园的某个拐角处,在某棵树的影子中发现一个蹲着的人——别害怕,他们可能只是在玩躲猫猫。

「躲猫猫」是继飞盘等运动之后,在城市青年中兴起的最新户外玩法。正如其名「躲猫猫」或是猫鼠游戏,游戏和我们小时候玩的躲猫猫类似,一群人分成猫和老鼠,老鼠可以躲藏,猫可以抓捕老鼠。

不同的是,如今的躲猫猫,借助了新工具——手机共享定位,实现了更动态和更自由的玩法。

前几天,我在上海一家离我较近的公园,亲身体验了这种玩法。

通过小红书,我找到如今的这场躲猫猫局的组织者,对方是沪上一个青年社交社群的发起者,躲猫猫是他们新加入的一种团建玩法。在原有社群人群的基础之上,躲猫猫给他们引入了更多新人。

我被拉入到当天活动的微信群,并付款29.9元——许多躲猫猫活动都需要在参加活动前先交付一笔活动费,目前9.9元至29.9元是主要区间,里面有时会包含一个低价的保险。

根据规定时间,晚上七点,我到达集合地点,和许多刚下了班的年轻人一样,等待一场童年游戏的再现。

组织者在群里给我们发送了游戏的基本玩法:近三十个人分成猫和老鼠两个阵营,猫有3-5只,其余皆为老鼠。前者佩戴红色手环,后者佩戴白色手环。

我们扫码加入了组织者在高德地图里建立的新群组,并各自换上了汤姆或者杰瑞的头像作为区分。大家需要在规定的地图内进行,出线则为犯规。

作为老鼠方,我获得了提前十分钟四散逃开的时间。之后,猫方开始追捕。我们根据地图上的头像辨认猫的方位。当越来越多的老鼠被抓到,黑暗中,红色的亮点肉眼可见地变多了。

我坚持到了比赛中段,直到被猫方两边夹击。

随着幸存老鼠的逐渐减少,最终,地图上只有两只老鼠还未被抓到。十多只猫开始向地图定位点聚拢。大家打开手电筒,在树丛中间穿梭,又抬头望向树枝,却哪里都见不到两只老鼠的身影。有人猜测是否他们使用分身术,只是将手机放置在这个位置时,拨过去的语音电话却很快就被挂断了。

我也发现了这个游戏除了通过运动产生多巴胺之外的第二个乐趣点:你在地图上看得到的人,却不一定能在现实当中找到,好像他消失在了这个次元当中。

十分钟后,耗时一个小时的一轮游戏宣告结束,两只鼠才慢悠悠地走向集合点,向大家宣告他们的胜利。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刚才的战况,在这过程中,很多陌生人通过三两成群组队躲避、追捕,建立起了友谊的初步基础。

亲身体验后,可感觉到躲猫猫确实是一种游戏感较强的线下游戏。很多人将它与飞盘等之前风靡过的运动相比,它们确实有共同点,比如相比单纯的锻炼身体,更在意体验感和社交感。

躲猫猫玩法简单,不是一项可体系化的运动,可辐射的人群更大;成本更低,不需要专门的装备,可以一下班就奔赴到相应地点。大家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躲藏,或是充分调动自己的体力去奔跑,就可以获得游戏的快乐。

从社交的角度考虑,躲猫猫更有优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躲猫猫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自由结伴,这也让参与者更容易产生交流和沟通,增加社交的便利性。

2、社区内容

躲猫猫这种经典玩法已经在我们的记忆里存在多年,而这一轮新型躲猫猫玩法的发酵,则要得益于线上社区的传播方式和组织方式。

这种通过定位来实现追捕的玩法,最早可以从去年B站的一条视频中发现端倪。去年八月,Up主@而立计划 突发奇想,和朋友利用定位系统实现一场四川省内的追捕游戏。不同于如今的普遍玩法,这场追捕只给被追捕者安排了定位,他可以中途通过飞行模式等手段,打时间差实现瞬移。

这条视频通过综艺化的呈现方式大大提升了可看性,实现了站内播放量58万+、2000+评论。不少网友提出,被追捕者在这种机制下太过被动,应该使双方都能看到对方的位置。而这个建议,似乎也正是如今流行的躲猫猫的核心原理。

今年2月开始,抖音、B站、小红书都开始出现接近如今形态的躲猫猫玩法,不同平台也呈现出了不同的传播方式。

@酸酸酸奶在2月发布的第一条「开共享位置玩捉迷藏」的视频普遍被视为这一轮游戏开始发酵的源头。

视频中,@酸酸酸奶 和四位朋友在公园里,利用微信共享定位功能捉迷藏。借助抖音巨大的流量池,这一看似简单粗糙的视频获得了192万次点赞和55万次评论。

小红书用户@夜星明 早在3月8日就开始在小红书发布自己组织百人捉迷藏的聊天记录,并征集更多玩家加入。在更多人申请加入之后,他以小红书擅长的UGC攻略内容形式,总结了共享位置捉迷藏的普通玩法和升级玩法,成为躲猫猫在小红书第一轮传播中关注度最高的一条。

在@酸酸酸奶的基础玩法之上,@夜星明 还列出了赏金猎人模式(享受追逐的人可以把头像换成钱币并充当猎物,被抓到要为猎人转账)和循环模式(狗、猫、鼠按照狗抓猫,猫抓鼠,鼠抓狗的闭环模式进行博弈)。

3月,躲猫猫类似玩法开始在B站以PUGC的形式引发关注。头部UP主@中国BOY超级大猩猩、@老番茄、@宝剑嫂、@啊吗粽、@雨哥到处跑等联合录制了多期「城市共享位置捉迷藏」游戏,在@酸酸酸奶 录屏记录游戏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内容的综艺化。

在这一阶段,这个游戏还被成为共享位置捉迷藏,大家称被抓者为人,抓人者为鬼,且玩家最初并不知道谁是「鬼」,同时,他们增加了换装等操作,增加游戏难度。

次月,同样是B站头部UP主的@三十六贱笑带领另一组头部up主录制了视频,视频进入了当周每周必看列表。此后, @拉宏桑 也和同学把这种玩法带进了校园。

这一系列视频完成了躲猫猫玩法在B站社区内自上而下的传播。头部UP主制作的PUGC内容为B站用户提供了共同话题。而基于高粘性、高互动的社区生态,优质的内容容易在B站形成讨论、不断扩大影响力。

此后,躲猫猫进军大学校园,陆续有很多大学生,打着#共享位置捉迷藏 的标签,在各平台发布相关视频和内容。

躲猫猫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要依据九月份开始的第二轮社交媒体流量暴涨。

小红书是第二轮发酵的主力军。由于其擅长发现和放大生活潮流趋势,就像挖掘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新鲜玩法一样,官方也注意到了躲猫猫在年轻人群体中影响力扩大的趋势,在搜索界面中设置了线下、游戏、上海等标签。

很多人在小红书上找搭子,小红书也抓住并放大了自己的社交属性,成为把躲猫猫线上流量引入线下实操的接口。对躲猫猫感兴趣的用户通过小红书发布的帖子以及群聊功能,找到了线下实践的场地和组织。

此外,在这一阶段,《猫和老鼠》中汤姆和杰瑞的头像被引入游戏,对游戏也有一定加成。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的喜剧动画,《猫和老鼠》老少皆宜,也成为很多90后和00后的童年必看动画。它们的出现,可以再次加强游戏对于「童年」的投射,使人产生一种怀旧心理。这一IP的影响力已经在其最近与瑞幸的联名中得到确认,此外,头像中汤姆和杰瑞两者滑稽的表情,也增加了游戏中的「火药味」。

3、社交方式

和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曾经在小红书兴起的新城市运动类似,对于躲猫猫来说,社群是将玩家连接在一起的重要节点——相比一次又一次纯陌生人社交,大家最终还是更希望能在游戏里交到能沉淀下关系的新朋友,和相对熟悉的人玩在一起。

由于玩法简单,且没有专业技能的要求,躲猫猫所属的社群,垂直属性往往不强,更多是被一些主打社交的青年社群当做一种新的团建玩法。

这些社群一方面直接借助小红书这样的平台进行新人群的拉拢,另一方面,也借助一些青年潮流社交小程序这样更为垂直和直接的平台,发布自己的新讯息。

「粗门」给自己定义为社交潮流运动第一站。不少社群入驻后会在其中发布新活动信息。如今打开粗门,躲猫猫的玩法已经被放置在首页一级菜单中,仅次于飞盘这一玩法分支。

活动发起频率上,以上海为例,即便是在工作日,每天也有不少上海社群在发布躲猫猫活动链接。

由于游戏门槛低且依靠的唯一工具就是手机共享定位,粗门也尝试将用户沉淀在自己的平台中,上线了地图功能,使玩家可以不用高德、百度,直接在小程序中共享位置开启游戏。但目前微信群+地图软件仍然是更多群组优先选择的方式。

由于人数的增多,现在很多场躲猫猫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人们需要用头像这种更直接的方式在地图上给两个阵营做区分。有群组功能且换头像更加便捷的高德地图代替了微信共享定位。百度地图也在9月上线了组队模式,便于创建游戏。

但是,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更多还是只能作为一个工具而非平台出现。因为躲猫猫整场游戏的关键,还是人与人的连接,或者说一种对圈子和归属感的渴望,社群会成为他们最终沉淀下来的地方。

躲猫猫的另一个属性也会加剧这个结果——因为此前的新城市运动还是倾向于在白天、在明亮的场地,安全属性更高。而躲猫猫不仅更多在夜间发起,活动场地范围也更大,有更多视线死角,可能会有安全隐患。

这一点也促使更多人选择更熟悉、固定的人和圈子一起玩,以及选择离自己更近、更熟悉的公园。

我参加的那场躲猫猫结束后,一些玩家意犹未尽,提出一起吃宵夜。游戏的组织者带着大家走向了烧烤店,并邀请其中的新朋友加入了自己此前建立的青年交友社群。在这个组织里,还有露营、飞盘、蹦迪等更多社交活动。人们讨论着,什么时候再组织下一次躲猫猫。

借助一个低门槛、有趣味的童年游戏,想要交朋友却不喜欢功利性太强的社交方式的年轻人,能在一种没有社交压力的背景中,以一种近乎本真的形式与他人连接,并融入新圈子。

此外,大部分躲猫猫所在的场地公园,成为年轻人另一个更为开阔的、亲近自然的机会。随着抱树等疗愈方式的兴起,人们正在试图从自然中获得更多能量,躲猫猫有助于从一个新鲜的视角发现公园,实现人与自然的真实联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