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并非夜以继日地披着人性过活,而是在瞬息间邂逅自身人性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并非夜以继日地披着人性过活,而是在瞬息间邂逅自身人性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唐诺、韩国文学、钢的城、没有面目的人、祖荫下、儿童共和国、朝鲜饮食、鸟儿歌唱……

图片来源:Mohamed Nohassi Unsplash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求剑:年纪·阅读·书写》

唐诺 著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10

“刻舟求剑。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想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求剑》是作家唐诺的全新作品,收录了23篇以“年纪、阅读与书写”为主题的散文。逐年增长的年纪,迫使作者者时刻面对日益年轻的世界。唐诺用“年纪”这一独特视角,带我们进入伍尔夫、昆德拉、屠格涅夫等人的世界。

年纪的话题从日常生活浮现。早上坐在咖啡馆书写时,唐诺发现自己总置身于年轻人和年轻话题中。阅读上,他也不常遇见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了。书中人物和书写者的年轻容颜、年轻思维方式,以及对老年和死亡的猜想,有时令他忍不住要插嘴,不是的,不是这样的,等你年纪走到那一刻你想的不会是这些。周围的动植物、店铺、商家,他都能知道它们的来历包括可能的未来命运,对于一些年轻的小咖啡馆,他也说得出它们何时开张,将来何时消失。事实上,老的不止是人,连居住的房子也老化了——以至于近些年几乎没有安静的日子,总是这家没修补完又是另一家。而在这幢建于1971年的房子里,唐诺的妻子——同样是作家的朱天心,完成了她的第一本小说集《昨日当我年轻时》。

《光之护卫》

[韩]赵海珍 著 梅雪 译 
惊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10

《光之护卫》是韩国作家赵海珍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九篇作品,包括荣获李孝石文学奖的《散步者的幸福》。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客居他乡、无所依靠的游客、非法入境美国的阿根廷清洁工、无力谋生的失意哲学家与努力专注于活着的感觉的中国留学生。

为何会着重描写这些身处不稳定境遇中的角色?在访谈中,作者回答,因为当过多年大学老师,知道教书这件事有多么不稳定,所以才会书写被校方裁掉只得在便利店打工的哲学讲师。类似的角色还有没机会拍片的电影导演、受挫的艺术家、不知何时会失去赖以生计的饭碗的临时职员等。

“在我四十岁之后,我更加意识到这样的不稳定,也因此将更多注意力放到这类自由落体中的角色身上。我也观察到我生活中有很多人看上去体面,但其生活随时都有可能脱轨。”赵海珍说。我们并非夜以继日地披着人性过活,而是在瞬息间邂逅自身人性。这个瞬间就是她在小说中试图捕捉的。 

 《钢的城:美国锈带兴衰史》

[美]加布里埃尔·维南特 著 刘阳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10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与“工业心脏”,其钢铁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繁盛一时。然而它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去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衰落,与此相伴的则是医疗照护经济的蓬勃发展。

照护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医疗工作者过度的劳动、极低的薪资与不被承认的社会权利。当下,资本的积累越来越与劳动就业分离,利润集中于并不大规模雇佣的企业,劳动更加集中于低毛利行业。而医疗护理正属于高就业、低利润的行业,雇主通常通过提高价格和压低工资来维护经营状况。 

医疗护理作为本书的主题贯穿始终。作者揭示了钢铁业的衰落和照护经济的兴起对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如何放大了工人群体内部的性别与种族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如何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并重构美国经济与政治的未来。

《没有面目的人》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 周悟拿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10

在一个心浮气躁、只看眼前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判断哪些是自我内在的持续价值?这是新兴的弹性资本主义(flexible capitalism)带来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论述在“弹性资本主义” 制度下,工人必须灵活行事,对随时出现的变化持开放态度,不断承担风险,不再依赖规定和正式程序。随着这种对弹性的强调,工作(work)本身的意义以及我们用来形容的词汇也随之改变,事业(career)为职务(job)所替代。

这种制度会很自然地引发焦虑,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哪些风险能得到回报,也不清楚该踏上哪一条道路。 过去,社会底层人民通过时间的积累积攒经验、增加储蓄、购买房屋,这条路径是固定而清晰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动荡不安,他们担心丧失会轻易失去对生活的掌控,而这种恐惧深植于过去不稳定的工作经历中。

作者理查德·桑内特,社会学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和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主要著作有《再会,公共人》《眼睛的良心》等。

《祖荫下:传统中国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

[美]许烺光 著 王燕彬 译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3-9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并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亦是作者在国立云南大学的“引路人”(20世纪40年代初,许烺光博士毕业后应费孝通之邀到云南大学任教)。他如此评价本书道,“用来自民族志的资料论说了中国人生活中祭祀祖先仪式中香火延续的观念及它代表的亲属制度的历史性。”

作者进行田野调查时,通货膨胀十分严重。40年代抵达西镇时,当地物价约为1937年的15倍。在第二次访问结束时,物价已经飙升200倍。许烺光在前言中写道,对研究而言,通货膨胀其实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它把学者的生活水平降到了与劳动者、小商贩持平的境地(如果不是更低的话),从而消弭了人们对于学者的敬畏之情以及面对知识分子的传统自卑感。”

《小孩共和国: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

[法]萨米埃尔·布雄 [法]马蒂亚斯·加尔代 [法]马蒂娜·吕沙 著 马雅 陈秋含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9

二战期间,欧洲各国出现了大量的“儿童村”,它们接收受战争影响的儿童,并在新教育和“恢复”的旗帜下,用新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重建身心。这种人道主义援助与教育乌托邦相辅相成。教师、牧师、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受新教育和“自治”思想的启发,建立了儿童团体“小孩共和国”。战后在种种问题的困扰下,“小孩共和国”的教育理念重新被激活, 孩子们挥舞起铁锹和镐头、锤子和抹刀,耕种土地,建造村庄;他们组建并管理自己的“政府”(无论他们称它为“联合委员会”“市政委员会”还是“工会”等);孩子们还有自己的“法院”、“警察部队”、合作社、报纸,甚至他们本“国”专有的货币。

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推广这种自治的教育模式,举办了一场重要会议。本书围绕这次会议,重回这些“小孩共和国”的组织者、建设者曾经置身的历史现场,追踪他们的教育实验经历,揭示不同时期“小孩共和国”的亲历者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书中的孩子们经历了战争的痛苦,比那些相对没有经历过同样程度的困难和危险的孩子成熟得更快。

《饮食中的朝鲜历史》

[韩]宋永心 著 陈晓菁 译
启真馆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9

李氏朝鲜500多年的历史,奠定了现今韩国的文化及生活样貌。本书借由明太鱼干、白菜泡菜、血肠、绿豆煎饼等食物,讲述了与李氏朝鲜政治史、生活史、时代面貌、乡土史、身份阶级等相关的知识。其中,食物与阶级的一章尤为有趣,驼酪粥、神仙炉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御膳桌,牛肠和血肠从贵族饮食演变为庶民菜肴,班家牛骨汤、市场汤饭为有限贵族与忙碌的百姓共享。绿豆煎饼向来被视为一种穷人食物,据说朝鲜时代每逢饥荒之年,权贵家族就会把绿豆煎饼施舍与穷人。

绿豆煎饼作为穷人食物的观念在韩国解放后变得根深蒂固。结束征召与流亡的人们回到汉城之后,必须想办法赚钱——成本最低的生意就是贩卖便宜的绿豆煎饼了。这种煎饼的贫穷色彩还与一个故事有关,相传贞洞地区有许多贫困家庭聚集,而穷人家中经常有壁虱出没,所以这里叫做“壁虱沟”,这些人卖的煎饼因为长得像扁平状的壁虱,被叫做“壁虱煎饼”。贫穷与虱子有关,这来自于生活常识,也有心理想象的成分。 

《12只鸟儿,治愈你:大自然的幸福课堂》

[英]查理·科贝特 著 曾心仪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3-10

仓鸮是大自然的无声杀手;云雀的啼鸣声如同金汤力,也是众多作家的缪斯;毛脚燕、家燕、雨燕的出现,意味着夏天的到来……本书作者、英国前记者查理·科贝特经历了丧母之痛,他一度焦虑、抑郁,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当他躺在山坡上淋着细雨时,云雀的啼鸣声拯救了他。

本书从科普和人文观鸟的角度介绍了12种鸟的外观、习性和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包括云雀、欧亚鸲、喜鹊、翠鸟、仓鸮等),并从个人经验,总结了在何时何地能观赏到什么鸟,是一部轻松有趣的鸟类文化史和观鸟指南,既适合对观鸟感兴趣的入门者,也适合资深观鸟者阅读。本书插图由版画家Sarah Young制作,以版画形式刻画出每一种鸟儿的可爱模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并非夜以继日地披着人性过活,而是在瞬息间邂逅自身人性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唐诺、韩国文学、钢的城、没有面目的人、祖荫下、儿童共和国、朝鲜饮食、鸟儿歌唱……

图片来源:Mohamed Nohassi Unsplash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求剑:年纪·阅读·书写》

唐诺 著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10

“刻舟求剑。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想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求剑》是作家唐诺的全新作品,收录了23篇以“年纪、阅读与书写”为主题的散文。逐年增长的年纪,迫使作者者时刻面对日益年轻的世界。唐诺用“年纪”这一独特视角,带我们进入伍尔夫、昆德拉、屠格涅夫等人的世界。

年纪的话题从日常生活浮现。早上坐在咖啡馆书写时,唐诺发现自己总置身于年轻人和年轻话题中。阅读上,他也不常遇见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了。书中人物和书写者的年轻容颜、年轻思维方式,以及对老年和死亡的猜想,有时令他忍不住要插嘴,不是的,不是这样的,等你年纪走到那一刻你想的不会是这些。周围的动植物、店铺、商家,他都能知道它们的来历包括可能的未来命运,对于一些年轻的小咖啡馆,他也说得出它们何时开张,将来何时消失。事实上,老的不止是人,连居住的房子也老化了——以至于近些年几乎没有安静的日子,总是这家没修补完又是另一家。而在这幢建于1971年的房子里,唐诺的妻子——同样是作家的朱天心,完成了她的第一本小说集《昨日当我年轻时》。

《光之护卫》

[韩]赵海珍 著 梅雪 译 
惊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10

《光之护卫》是韩国作家赵海珍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九篇作品,包括荣获李孝石文学奖的《散步者的幸福》。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客居他乡、无所依靠的游客、非法入境美国的阿根廷清洁工、无力谋生的失意哲学家与努力专注于活着的感觉的中国留学生。

为何会着重描写这些身处不稳定境遇中的角色?在访谈中,作者回答,因为当过多年大学老师,知道教书这件事有多么不稳定,所以才会书写被校方裁掉只得在便利店打工的哲学讲师。类似的角色还有没机会拍片的电影导演、受挫的艺术家、不知何时会失去赖以生计的饭碗的临时职员等。

“在我四十岁之后,我更加意识到这样的不稳定,也因此将更多注意力放到这类自由落体中的角色身上。我也观察到我生活中有很多人看上去体面,但其生活随时都有可能脱轨。”赵海珍说。我们并非夜以继日地披着人性过活,而是在瞬息间邂逅自身人性。这个瞬间就是她在小说中试图捕捉的。 

 《钢的城:美国锈带兴衰史》

[美]加布里埃尔·维南特 著 刘阳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10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与“工业心脏”,其钢铁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繁盛一时。然而它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去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衰落,与此相伴的则是医疗照护经济的蓬勃发展。

照护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医疗工作者过度的劳动、极低的薪资与不被承认的社会权利。当下,资本的积累越来越与劳动就业分离,利润集中于并不大规模雇佣的企业,劳动更加集中于低毛利行业。而医疗护理正属于高就业、低利润的行业,雇主通常通过提高价格和压低工资来维护经营状况。 

医疗护理作为本书的主题贯穿始终。作者揭示了钢铁业的衰落和照护经济的兴起对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如何放大了工人群体内部的性别与种族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如何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并重构美国经济与政治的未来。

《没有面目的人》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 周悟拿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10

在一个心浮气躁、只看眼前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判断哪些是自我内在的持续价值?这是新兴的弹性资本主义(flexible capitalism)带来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论述在“弹性资本主义” 制度下,工人必须灵活行事,对随时出现的变化持开放态度,不断承担风险,不再依赖规定和正式程序。随着这种对弹性的强调,工作(work)本身的意义以及我们用来形容的词汇也随之改变,事业(career)为职务(job)所替代。

这种制度会很自然地引发焦虑,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哪些风险能得到回报,也不清楚该踏上哪一条道路。 过去,社会底层人民通过时间的积累积攒经验、增加储蓄、购买房屋,这条路径是固定而清晰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动荡不安,他们担心丧失会轻易失去对生活的掌控,而这种恐惧深植于过去不稳定的工作经历中。

作者理查德·桑内特,社会学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和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主要著作有《再会,公共人》《眼睛的良心》等。

《祖荫下:传统中国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

[美]许烺光 著 王燕彬 译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3-9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并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亦是作者在国立云南大学的“引路人”(20世纪40年代初,许烺光博士毕业后应费孝通之邀到云南大学任教)。他如此评价本书道,“用来自民族志的资料论说了中国人生活中祭祀祖先仪式中香火延续的观念及它代表的亲属制度的历史性。”

作者进行田野调查时,通货膨胀十分严重。40年代抵达西镇时,当地物价约为1937年的15倍。在第二次访问结束时,物价已经飙升200倍。许烺光在前言中写道,对研究而言,通货膨胀其实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它把学者的生活水平降到了与劳动者、小商贩持平的境地(如果不是更低的话),从而消弭了人们对于学者的敬畏之情以及面对知识分子的传统自卑感。”

《小孩共和国: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

[法]萨米埃尔·布雄 [法]马蒂亚斯·加尔代 [法]马蒂娜·吕沙 著 马雅 陈秋含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9

二战期间,欧洲各国出现了大量的“儿童村”,它们接收受战争影响的儿童,并在新教育和“恢复”的旗帜下,用新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重建身心。这种人道主义援助与教育乌托邦相辅相成。教师、牧师、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受新教育和“自治”思想的启发,建立了儿童团体“小孩共和国”。战后在种种问题的困扰下,“小孩共和国”的教育理念重新被激活, 孩子们挥舞起铁锹和镐头、锤子和抹刀,耕种土地,建造村庄;他们组建并管理自己的“政府”(无论他们称它为“联合委员会”“市政委员会”还是“工会”等);孩子们还有自己的“法院”、“警察部队”、合作社、报纸,甚至他们本“国”专有的货币。

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推广这种自治的教育模式,举办了一场重要会议。本书围绕这次会议,重回这些“小孩共和国”的组织者、建设者曾经置身的历史现场,追踪他们的教育实验经历,揭示不同时期“小孩共和国”的亲历者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书中的孩子们经历了战争的痛苦,比那些相对没有经历过同样程度的困难和危险的孩子成熟得更快。

《饮食中的朝鲜历史》

[韩]宋永心 著 陈晓菁 译
启真馆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9

李氏朝鲜500多年的历史,奠定了现今韩国的文化及生活样貌。本书借由明太鱼干、白菜泡菜、血肠、绿豆煎饼等食物,讲述了与李氏朝鲜政治史、生活史、时代面貌、乡土史、身份阶级等相关的知识。其中,食物与阶级的一章尤为有趣,驼酪粥、神仙炉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御膳桌,牛肠和血肠从贵族饮食演变为庶民菜肴,班家牛骨汤、市场汤饭为有限贵族与忙碌的百姓共享。绿豆煎饼向来被视为一种穷人食物,据说朝鲜时代每逢饥荒之年,权贵家族就会把绿豆煎饼施舍与穷人。

绿豆煎饼作为穷人食物的观念在韩国解放后变得根深蒂固。结束征召与流亡的人们回到汉城之后,必须想办法赚钱——成本最低的生意就是贩卖便宜的绿豆煎饼了。这种煎饼的贫穷色彩还与一个故事有关,相传贞洞地区有许多贫困家庭聚集,而穷人家中经常有壁虱出没,所以这里叫做“壁虱沟”,这些人卖的煎饼因为长得像扁平状的壁虱,被叫做“壁虱煎饼”。贫穷与虱子有关,这来自于生活常识,也有心理想象的成分。 

《12只鸟儿,治愈你:大自然的幸福课堂》

[英]查理·科贝特 著 曾心仪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3-10

仓鸮是大自然的无声杀手;云雀的啼鸣声如同金汤力,也是众多作家的缪斯;毛脚燕、家燕、雨燕的出现,意味着夏天的到来……本书作者、英国前记者查理·科贝特经历了丧母之痛,他一度焦虑、抑郁,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当他躺在山坡上淋着细雨时,云雀的啼鸣声拯救了他。

本书从科普和人文观鸟的角度介绍了12种鸟的外观、习性和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包括云雀、欧亚鸲、喜鹊、翠鸟、仓鸮等),并从个人经验,总结了在何时何地能观赏到什么鸟,是一部轻松有趣的鸟类文化史和观鸟指南,既适合对观鸟感兴趣的入门者,也适合资深观鸟者阅读。本书插图由版画家Sarah Young制作,以版画形式刻画出每一种鸟儿的可爱模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