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迷彩,就是用涂料、染料和其他材料,调成绿、褐、黑、黄等颜色,在一定材质上组成不规则图案,与森林、草地、荒漠等环境最大限度地一致。因为军方可以在作战时保护自己,避免被敌军发现,所以被广泛应用在军事上,而它的发明也产生于战火之中。
19世纪初期,大致上具有作战性质的迷彩色调如:军绿、卡其和青灰色已经被欧美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直到第一次大战时,法国才正式将迷彩加入军用辞典成为新的军事用词,组建了第一支迷彩部队,其它各国很快便跟风效仿。这一新领域促进了军人、艺术家和自然学者的协作,其成果出乎众人预料。
二战苏军利用“蝴蝶迷彩”成功干扰德军战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把整个列宁格勒都包围了,他们想要用轰炸机把列宁格勒的军事目标和防御设施全部摧毁。
列宁格勒面临着全军覆灭的危险,其中也包括一个叫做施万维奇的昆虫学家。
而“蝴蝶迷彩”就是这名叫施万维奇的苏联昆虫学家利用蝴蝶伪装的原理,发明出了比德军更先进的伪装技术,为苏军战胜纳粹德军立下了大功。
那时,苏军的军装十分简单,冬天穿白色厚长袍装,夏天穿绿色军装,基本上起不到伪装的作用。而德军的军装就复杂了许多,他们身上带有斑点和条纹的“三色迷彩服”让苏军在远距离条件下很难分辨。不光是军装,德军的机场和坦克也都如此处理,苏军轰炸机飞行员在空中甚至无法准确分辨其机场的位置,一次次无功而返。
1942年冬天,苏军正与纳粹德军鏖战时,斯大林命令将军们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比德军更好的伪装手段。
这时,施万维奇被引荐。事情紧急,施万维奇立马上参照蝴蝶标本,结合部队阵地地形结构及表面植被情况开始设计伪装图案。
三天后,他在军事会议上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成果。原理很简单,就是仿照蝴蝶翅膀上的花纹、色彩、图案,来进行军事伪装。
之后在实战中,“蝴蝶迷彩”发挥了奇效,蝴蝶伪装大获成功。德军战机上的驾驶员在飞临苏军阵地时,无法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根本找不到原先计划袭击的火炮群目标,只好无功而返。
军方把这种布命名为迷彩布,军用迷彩立即在战场上推广起来,成为战地伪装不可或缺的军需物资。
迷彩服达到伪装变形效果 发挥重要作用
迷彩服是一种利用颜色色块使士兵形体融汇于背景色的伪装性军服。
第一件迷彩服诞生于1929年的意大利,有棕、黄、绿和黄褐四种颜色。二战时德国发明的“三色迷彩服”,是首次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型号。这种迷彩服上遍布形状不规则的3色斑块,一方面可扭曲人体的线条轮廓,另一方面其中部分斑块颜色与背景色差别明显,从视觉效果分割了人体外形,从而达到伪装变形的效果。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期,我军并没有制式迷彩伪装服,官兵们在前线仍大面积使用“三点红,一身绿”的65式军服。针对热带丛林、山地的作战需求,解放军急需一款合适的迷彩伪装服。
1981年,我军历史上第一款制式迷彩伪装服——“八一”式迷彩伪装服定型。迷彩服采用双面设计,一面适合在春夏季热带丛林使用,另一面则适合在秋冬季热带环境中使用。但这时的迷彩服是在小范围内生产和配发的。
世界战争风云,使中国重新认识了伪装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992年,中国军队首次向全军官兵下发迷彩服。几十年来,我军清一色的坦克、火炮、飞机和军车等武器装备,也陆续涂上迷彩色。
中国07式荒漠迷彩 深受伊拉克欢迎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军队对迷彩服的更多功能的需求大大增加。2007年8月1日起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配发的中国07式荒漠迷彩由于隐蔽效果出色,而深受伊拉克市场的欢迎!
摩苏尔激战使陆军、空军、特种兵等在战场相遇,装备隐藏了战士的面孔,也掩饰了其年龄。许多参加摩苏尔城市清剿战的伊拉克士兵身穿中国 07 式荒漠迷彩参与战斗。而这款07 式荒漠迷彩,在中东这种环境下,隐蔽效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注明“来源:互动百科”的所有作品,均为互动百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互动百科”。违反上述声明者,互动百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