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疼痛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疼痛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梁晓声、基辛格、费曼、后真相、美国、疼痛……

图片来源: Luis Villasmil on Unsplash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人活着》

梁晓声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10

本书为长篇小说《人世间》作者梁晓声的新作,谈论关于生活的意义与方法。“人活着”既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现实的根本问题。本书在平凡之中发掘实用的生活之道,关注居住难题、“经济泡沫”等当下的热门话题,也纳入了对于人生心态的论述,例如“平常心”“人性似水”“苦行文化”等等。

梁晓声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曾基于知青生活写下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与《暴风雪》,也曾根据对90年代社会现状的观察出版过专著《中国各社会阶层分析》,重点阐述了当代的农民工、中产阶层、知识分子、“资产者”等群体特点。对于前作《人世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繁华评价道,它刻画了城市平民近五十年来生活的巨大变迁,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人活着》无疑接续了《人世间》的关切,而进一步讲述人生需要哲学,生活需要方法。

《狐狸的灼心》

[法]妙莉叶·芭贝里 著 张姝雨 译 
中信·无界 | 中信出版集团 2023-10

这是一部设定奇特的小说。怀着对艺术的热忱,主角走出了故乡的大山,成为京都知名的艺术品商人。在彻夜笙箫的聚会之后,他总会孤身回到自己的宅院。直到他的女儿在法国的某处出生。女儿成为他的秘密、真相,乃至灵魂的归所。透过私人摄影师的镜头,主角收藏着女儿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用他的一生注视、观察、陪伴女儿的成长。

妙莉叶·芭贝里是《刺猬的优雅》原著作者。她于1969年生于摩洛哥,第一部小说《终极美味》获得2000年最佳美食文学奖以及2001年酒神巴库斯奖,《刺猬的优雅》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荣获法国书商大奖,并改编为同名电影。芭贝里原先的职业为哲学教授,在写小说时也将人生哲学的讨论融入其中。她曾于2008年于京都的关西日法交流会馆进行驻地交流,这也解释了此部新作的日本风格。

《费曼传:天才的人生与思想世界》

[美]詹姆斯·格雷克 著 高爽 赵晓蕊 译
图灵新知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10

费曼是谁?奥本海默这样评价他:“出色的理论家,最坚定、最负责任和最热情的人,头脑清晰的好老师。我认为他是无价的。” 费曼的身份是多重的:好奇的大男孩、多情的爱人、诺贝尔奖得主、原子弹制造者、“挑战者号”事故调查委员、邦戈鼓手与开锁大师,他为20世纪的物理学开辟了一条非凡的道路。在本书作者格雷克的笔下,费曼的思想世界与他的人生一样精彩。费曼留给世人的遗产不仅是知识的,更是思想的: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真正需要了解什么?我们该如何去了解?了解世界的意义何在?

本书作者格雷克曾凭借《牛顿传》《费曼传》《混沌》三次入围普利策奖,他的《信息简史》荣获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奖和中国文津图书奖。此前读者或许对于费曼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印象深刻,此番可以从他人的角度了解这位科学顽童。

《基辛格谈基辛格:关于外交、大战略和领导力的省思》

[美]温斯顿·洛德 著 吴亚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10

直面资深外交官温斯顿·洛德的提问,基辛格探讨了他和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一系列关键事件中采取的策略。 作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改变了美国对中国、前苏联、越南和中东的外交方式,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地缘政治奠定了基础。在对谈中,他讲述了对自己在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所面临的具体挑战的思考,如中美建交、1972年与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峰会、与前苏联的首次军备控制谈判,展现了战略思维在指导和应对全球事务方面的重要性。

基辛格为此书亲自作序,写道“这是我唯一的口述历史……然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重大事件的回忆。它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与尼克松总统的关系,了解领导艺术、谈判艺术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艺术。”读者将在本书中和基辛格一起思考何为“战略”,何为“领导力”,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正如前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所言:“《基辛格谈基辛格》将为当代甚至后代持续带来启迪和鼓舞。”

《后真相》

[美]李·麦金太尔 著 张美华 相欣奕 译 
风之回响RESONANCE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10

究竟何为后真相?是自说自话的观点、多数民众的错觉,还是政治操纵的工具、明目张胆的谎言?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本书出自“麻省理工学院基本通识”丛书,着眼于我们这个时代令人不安的趋势之一:对科学、证据、事实和真理本身的日益否定。

从否认关于吸烟、疫苗、进化论和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到认知偏差的心理根源,从社交媒体塑造的信息孤岛,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点,作者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现实案例,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后真相的本质:它是一种信念至上的断言,其危险之处在于,制造者迫使他人接受观点而无视证据,使人们陷入脱离现实的风险。当有人试图蒙骗众人,我们仍可以决定如何应对,能否及时明察真相,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作者李·麦金太尔,波士顿大学哲学与科学史中心研究员,哈佛拓展学院伦理学讲师。

《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包刚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10

在研读几种流行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专著时,包刚升发现,许多研究都是在探究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古迹”,而难以融入现代政治议题,或者难以实现跨越古今的思想对话。因此,他想要借用本书试图超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以思想家的著述为主,根据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评论),以一种全新的路径和方法来重新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基于经典文本,本书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用新方法来对中国轴心时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全新解读。

本书反思的问题包括,无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与韩非,还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在提出问题、提供理论解释、提出政治解决方案,以及构想理想社会模型时, 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或呈现的吗?还是说,他们的政治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逻辑上不自洽的地方?如果这些理论本身存在较多的逻辑问题,那么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些理论呢?

包刚升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理论、比较政治与政治史。对于本书作者,学者葛兆光如此评价道,“我最看重的,是他以现代的政治学眼光,介入传统的思想史问题。”

《美国的内战与重建:1830-1910》

[美]史蒂文·哈恩 著 方宇 译 
天喜文化 | 天地出版社 2023-10

本书描述了1830年至1910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以及和它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的世界的历史。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工作、自我认知、维持生计和争夺权力的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从一个中央政府软弱的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逐渐城市化的工业社会,政府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框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美国的帝国属性却从未改变。本书回答了美国是如何跨越漫长的19世纪,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同时,本书也揭露了美国内战与重建过程中的黑暗历史和遗留问题。

书中指出,种族歧视、暴力执法、政治撕裂、社会骚乱、政党对立、空头民主等社会痼疾,都与19世纪美国的内战和重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这些困境的根源所在。作者抛弃了以白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从美国黑人奴隶争取自由、原住民遭受的驱离和苦难入手,同时也描写了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战争,以及美国吞并夏威夷和菲律宾的过程。

《疼痛的故事》

[新西兰]乔安娜·伯克 著 王宸 译 
光启书局 2023-11

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到需要战胜的“邪恶”,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

本书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宗教、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作者乔安娜·伯克为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战争史、军事医疗史、情感史等。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积极心理学、保健品与镇痛药物的时代,疼痛被看作虚弱的象征,需要被掩盖和克服,本书让我们重识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义。就像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所说的,这本书会告诉人们为什么“疼痛是一种文化现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疼痛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梁晓声、基辛格、费曼、后真相、美国、疼痛……

图片来源: Luis Villasmil on Unsplash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人活着》

梁晓声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10

本书为长篇小说《人世间》作者梁晓声的新作,谈论关于生活的意义与方法。“人活着”既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现实的根本问题。本书在平凡之中发掘实用的生活之道,关注居住难题、“经济泡沫”等当下的热门话题,也纳入了对于人生心态的论述,例如“平常心”“人性似水”“苦行文化”等等。

梁晓声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曾基于知青生活写下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与《暴风雪》,也曾根据对90年代社会现状的观察出版过专著《中国各社会阶层分析》,重点阐述了当代的农民工、中产阶层、知识分子、“资产者”等群体特点。对于前作《人世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繁华评价道,它刻画了城市平民近五十年来生活的巨大变迁,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人活着》无疑接续了《人世间》的关切,而进一步讲述人生需要哲学,生活需要方法。

《狐狸的灼心》

[法]妙莉叶·芭贝里 著 张姝雨 译 
中信·无界 | 中信出版集团 2023-10

这是一部设定奇特的小说。怀着对艺术的热忱,主角走出了故乡的大山,成为京都知名的艺术品商人。在彻夜笙箫的聚会之后,他总会孤身回到自己的宅院。直到他的女儿在法国的某处出生。女儿成为他的秘密、真相,乃至灵魂的归所。透过私人摄影师的镜头,主角收藏着女儿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用他的一生注视、观察、陪伴女儿的成长。

妙莉叶·芭贝里是《刺猬的优雅》原著作者。她于1969年生于摩洛哥,第一部小说《终极美味》获得2000年最佳美食文学奖以及2001年酒神巴库斯奖,《刺猬的优雅》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荣获法国书商大奖,并改编为同名电影。芭贝里原先的职业为哲学教授,在写小说时也将人生哲学的讨论融入其中。她曾于2008年于京都的关西日法交流会馆进行驻地交流,这也解释了此部新作的日本风格。

《费曼传:天才的人生与思想世界》

[美]詹姆斯·格雷克 著 高爽 赵晓蕊 译
图灵新知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10

费曼是谁?奥本海默这样评价他:“出色的理论家,最坚定、最负责任和最热情的人,头脑清晰的好老师。我认为他是无价的。” 费曼的身份是多重的:好奇的大男孩、多情的爱人、诺贝尔奖得主、原子弹制造者、“挑战者号”事故调查委员、邦戈鼓手与开锁大师,他为20世纪的物理学开辟了一条非凡的道路。在本书作者格雷克的笔下,费曼的思想世界与他的人生一样精彩。费曼留给世人的遗产不仅是知识的,更是思想的: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真正需要了解什么?我们该如何去了解?了解世界的意义何在?

本书作者格雷克曾凭借《牛顿传》《费曼传》《混沌》三次入围普利策奖,他的《信息简史》荣获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奖和中国文津图书奖。此前读者或许对于费曼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印象深刻,此番可以从他人的角度了解这位科学顽童。

《基辛格谈基辛格:关于外交、大战略和领导力的省思》

[美]温斯顿·洛德 著 吴亚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10

直面资深外交官温斯顿·洛德的提问,基辛格探讨了他和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一系列关键事件中采取的策略。 作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改变了美国对中国、前苏联、越南和中东的外交方式,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地缘政治奠定了基础。在对谈中,他讲述了对自己在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所面临的具体挑战的思考,如中美建交、1972年与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峰会、与前苏联的首次军备控制谈判,展现了战略思维在指导和应对全球事务方面的重要性。

基辛格为此书亲自作序,写道“这是我唯一的口述历史……然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重大事件的回忆。它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与尼克松总统的关系,了解领导艺术、谈判艺术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艺术。”读者将在本书中和基辛格一起思考何为“战略”,何为“领导力”,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正如前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所言:“《基辛格谈基辛格》将为当代甚至后代持续带来启迪和鼓舞。”

《后真相》

[美]李·麦金太尔 著 张美华 相欣奕 译 
风之回响RESONANCE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10

究竟何为后真相?是自说自话的观点、多数民众的错觉,还是政治操纵的工具、明目张胆的谎言?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本书出自“麻省理工学院基本通识”丛书,着眼于我们这个时代令人不安的趋势之一:对科学、证据、事实和真理本身的日益否定。

从否认关于吸烟、疫苗、进化论和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到认知偏差的心理根源,从社交媒体塑造的信息孤岛,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点,作者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现实案例,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后真相的本质:它是一种信念至上的断言,其危险之处在于,制造者迫使他人接受观点而无视证据,使人们陷入脱离现实的风险。当有人试图蒙骗众人,我们仍可以决定如何应对,能否及时明察真相,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作者李·麦金太尔,波士顿大学哲学与科学史中心研究员,哈佛拓展学院伦理学讲师。

《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包刚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10

在研读几种流行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专著时,包刚升发现,许多研究都是在探究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古迹”,而难以融入现代政治议题,或者难以实现跨越古今的思想对话。因此,他想要借用本书试图超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以思想家的著述为主,根据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评论),以一种全新的路径和方法来重新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基于经典文本,本书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用新方法来对中国轴心时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全新解读。

本书反思的问题包括,无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与韩非,还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在提出问题、提供理论解释、提出政治解决方案,以及构想理想社会模型时, 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或呈现的吗?还是说,他们的政治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逻辑上不自洽的地方?如果这些理论本身存在较多的逻辑问题,那么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些理论呢?

包刚升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理论、比较政治与政治史。对于本书作者,学者葛兆光如此评价道,“我最看重的,是他以现代的政治学眼光,介入传统的思想史问题。”

《美国的内战与重建:1830-1910》

[美]史蒂文·哈恩 著 方宇 译 
天喜文化 | 天地出版社 2023-10

本书描述了1830年至1910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以及和它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的世界的历史。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工作、自我认知、维持生计和争夺权力的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从一个中央政府软弱的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逐渐城市化的工业社会,政府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框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美国的帝国属性却从未改变。本书回答了美国是如何跨越漫长的19世纪,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同时,本书也揭露了美国内战与重建过程中的黑暗历史和遗留问题。

书中指出,种族歧视、暴力执法、政治撕裂、社会骚乱、政党对立、空头民主等社会痼疾,都与19世纪美国的内战和重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这些困境的根源所在。作者抛弃了以白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从美国黑人奴隶争取自由、原住民遭受的驱离和苦难入手,同时也描写了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战争,以及美国吞并夏威夷和菲律宾的过程。

《疼痛的故事》

[新西兰]乔安娜·伯克 著 王宸 译 
光启书局 2023-11

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到需要战胜的“邪恶”,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

本书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宗教、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作者乔安娜·伯克为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战争史、军事医疗史、情感史等。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积极心理学、保健品与镇痛药物的时代,疼痛被看作虚弱的象征,需要被掩盖和克服,本书让我们重识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义。就像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所说的,这本书会告诉人们为什么“疼痛是一种文化现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