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家族企业能够顺利延续上百年,多数则不能?
家族企业的有效传承,是否有其必要的或潜在的条件、纽带?如果有,这些条件和纽带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分以下三个层面。
智慧分家,避免财产纠纷拖垮企业
家族企业与家庭的联系十分密切,当上一代企业主退出历史舞台,企业首当其冲要面临的便是财产分割带来的风险。台湾王永庆家族的财产纠纷,自他2008年过世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
一般而言,家族事业的继承模式,有以下五种:
1、独子女接班、兄弟姐妹集体接班、婿媳接班、子女与职业经理人共同经营企业。这种继承模式不存在财产分割的问题,挑战在于继承者对企业的经营、治理能力。
2、将原企业交予外人打理,子女通过从原企业中分红,获得资金支持后,创立新企业继续发展。这种模式适于子女对原企业的业务不感兴趣。
3、将原企业彻底转让,子女获得资金后创办新企业。同样适用于对原企业业务不感兴趣的继承者。
4、分口袋模式。厨房电器领导品牌方太,就是典型的案例,其创始人茅理翔将自己先后经营的两份业务,分别传于女儿和儿子。茅理翔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先将第一份业务(慈溪无线电厂)传于女儿,再与儿子共同创业(方太厨具),之后将新业务传于儿子,并在二次创业时完成财产分割。
5、将财产分为企业、现金、基金会(信托基金)三部分。香港首富李嘉诚即采用此种传承法,他将长江集团(企业)传于长子李泽钜;将自己的现金留给次子李泽楷,用于其发展个人事业;另留一部分资产成立信托基金。分家是一门大学问,家族企业传承也是如此。分不好,家会越分越小,企业风险也增大;传得好,家族事业才会越做越大。
子女接班意愿明确,父代仍有疑虑
大部分家族企业在思考传承时,首先考虑的接班人都是子女。不过,在当今状况下,企业交接班出现问题的责任,将更可能出在企业主方(父代),而不是子女。
根据对中国家族企业生存现状的调查,企业主愿意交班、子女也愿意接班的比例是22.7%;企业主不愿意交班、子女也不愿意接班的比例为46.8%。两相加总表示,两代人就交班问题意愿一致的比例,高达79.5%。相对而言,企业主愿意交班、子女不愿意接班的比例,只有3.7%;而子女愿意接班、企业主不愿意交班的比例则有26.8%。根据调查,50岁以下的企业主中,有24.9%考虑过让子女接管本企业;而在50岁以上的企业主中,这一比例则迅速上升至41.7%。
由以上四组数据可以看出,子女的接班意愿是相对明确的,反倒是企业主的交班意愿存在较大变数,关键问题在于,子女的接班意愿和能力,并不能随叫随到。此外,父代愿意交班,子女不愿接班,或者子女的能力、兴趣不适于接下父辈事业的状况同样存在。根据调查,55.9%的企业主在内部无合适人选时会聘请职业经理人,但问题同样在于未能及早考虑接班人问题。
无形资产传承,重于财产继承
有学者在研究伟大公司的长寿基因后发现,凡基业长青的公司都有以下相似要件:有利润之上的追求;保存核心,刺激进步;制定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建立起公司治理结构;拥有积极开放的企业文化;注意培养接班人团队;始终保持沟通;永远保有创业精神。
家族企业是家族与企业的共生体。家族是讲求爱的地方,而企业讲求的则是效率, 因此家族企业的永续经营,往往需要平衡好更多元的因素。但无论多复杂,有如下4个法则是成功的家族企业一致遵循的:
1、连贯性(continuity)
追求梦想。企业是家族追求梦想的载体,家族努力保证企业的健康和连贯性,培养细心的、凌驾于资源之上的管家精神,鼓励管理者的长期学徒精神并长期任职。
2、共同体(community)
联合部落。繁荣的家族企业构建一种类似氏族的紧密团队,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忠诚,以及主动合作的工作作风。管理制度和金钱的刺激是其次的。
3、关系(connection)
做好邻居。家族企业和他们的合作伙伴、顾客及其所处的社会,保持了一种长期广泛的互利关系。这一关系超越了市场、合同交易的时间跨度、范围和潜力。
4、指挥(command)
自由地活动和调整。家族企业的领导人具有以快速、独创的方式,对独立活动进行判断的能力,并借此经常调整和更新公司。
归纳起来,决定企业基业长青的因素,包括梦想、文化、创业精神、人脉等等,其实都是无形的。因此,家族企业传承,远远不是将资产分配好、交到后代手里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无形资产。
家族企业传承无异于二次创业
国内企业大多没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积累,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细分滞后于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通过抓住机遇以及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可以说,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所处的市场环境,基本上属于机会主义市场。
对中国家族企业来说,传承问题之所以变得更有挑战性,除了子女人数减少、城市化进程使得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日益淡化,家族内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也还在培养之中等因素之外,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赚了30年的机会钱之后,交给下一代的企业是不是体质健康、能走得长远的企业?
接班议题,犹如一种二次创业的过程。重视继承而忽视传承,对家族企业发展是危险的,毕竟财产、物质可以继承,而传承则是一种精神,是基业长青更重要的条件和纽带。
(作者陈凌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院长。)
来源: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