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张向荣凭《祥瑞》获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张向荣凭《祥瑞》获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

张向荣在一家银行工作,写作靠的就是“挤时间”。每天晚上十一点孩子睡下后到凌晨两点,是他集中进行写作的时间。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昨日,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办。张向荣凭借《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获得首奖。

评委会推荐语称:“《祥瑞》充分利用史料和学界成果,特别是整合了政治史、思想史与学术史的既有研究,不仅将王莽的事业与结局缜密有致地呈现出来,还相当成功地引申到汉朝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和儒家理想的困境等更深层次的主题上。”

张向荣告诉界面文化,他在一家银行工作,写作靠的就是“挤时间”,每天晚上十一点孩子睡下后到凌晨两点,是他集中进行写作的时间,中午不吃饭来补觉。生活中,他有两个手机两个微信,所以有些同事并不知道他还在写作。职场的经验也对他的写作有所启发,帮助他“在真实的空间看到真实的权力运作”,“认识了更多真实的人”。张向荣介绍,自己最早身处的工作场所负责公文的拟制,由此他可以看到公司的决策如何从想法变成政策,又通过什么方式拟制、修改、签发,而他研究的汉代就是以文治国的。

张向荣

除了张向荣,本届不少入围作者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写作。其中一些人有着高校背景,是大学教师,但是非虚构历史写作常常并不能在学术单位里获得“工分”。对这些作者来说,如何处理学术研究和非虚构历史写作的矛盾?而此类写作又带给了他们怎样的体验呢?在活动现场,他们探讨了非虚构历史写作的痛点和爽点。

痛点:和学术规范难以兼容

“英美的通俗历史写作非常成功,牛津剑桥等高水平大学里,德高望重的教授愿意给普通读者写作。”陆大鹏说,这些著名教授写了畅销书,赚了很多钱,还可以拍纪录片再赚一笔钱,经常上电视,“让德国的学者羡慕嫉妒恨”,因为“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不屑于上电视,觉得上电视很丢人,会影响形象和学术声誉”。而在他看来,中国的学术传统更像是德国而非英美。

就职于暨南大学的曹雨谈到,学术要求与面向公众的历史写作之间的矛盾是他的“痛点”,曹雨写作的《中国食辣史: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一嚼两千年:从药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国的流行史》其实都提出了学术问题,做的方法也是田野调查,“该田野的就田野,该花多长时间就花多长时间”。但他工作九年还是讲师,连续五年评副高都没有戏,有人告诉他“你写的那些破书一点用都没有”,还有人说,“你得去和评委走一走,打个招呼,不打招呼肯定没你的戏”。慢慢地自己就想通了,他决定“职称不职称的也就算了,题目有价值就去做”。

《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一书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副教授康昊称,日本学者热衷于通俗历史的写作,有部分原因可能是此类写作在日本“算工分”。但论文是规范化、机械化的形式,有许多条条框框,很多东西放不进去。他举例称,有些史料逻辑性没有那么强,没有办法放在文章里,但是放在通俗历史写作的作品中,在以整本书为背景时却是可以的,“哪怕是采用片段拼接的方式”。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分享出来,与更多的读者对话,而论文写出来之后,除了期刊的评审老师和编辑,真的看到论文的“没几个人”。

然而,《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一书作者杨斌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创作就是学术写作,只不过是对读者比较友好而已。“虽然我们学术写作有自己的规范、套路和格式,但还是要说人话,所以我无论是写期刊论文也好,写专著也好,都尽量说大白话。”

爽点:新发现和塞“私货”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作者黄博说,他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在论文写累之后“爽一把”。“我完全是写给自己爽的,全程都是爽点”。因为学术的历史写作中通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在这本书中,虽然处理的是北宋的亡国和南宋的重建,但黄博却把它处理成为一种喜剧,在本书中他除了对宋太祖有一些同情,没有对其他皇帝产生共情,因此写了许多自己对这些皇帝的吐槽。

对于《入关》作者张明扬来说,非虚构写作的快感也来自于和学术著作的区别——虽然在真实度上,作者没有太多自由裁量权,但作者可以选择主人公,可以选择把不重要的事情写得更详细一些。因此“哪怕是同一个题目已经出了十本书,读到第十一本,你还是会能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他认为在写作的过程其实很痛苦,因此塞“私货”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就失去了写作的动力。

在非虚构历史写作中,不仅可以痛快地写出学术作品中不被允许呈现的内容,还存在其他的“爽点”,《罗建功打官司(1914—1940):乡绅权势、宗祧继承和妇女运动》作者吴铮强说,他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非常痛苦,但是真正令他“爽”的地方就在于不断地追索线索并且真的发现了线索。比如说在书中,两个派系一直在斗争,其中一派突然得势,他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后来发现了一个函件,说明当事人与南京蒋介石有某种关联。还有一次他突然发现,自己熟悉的两个人——本书主人公罗建功和当时当地的首富张雨亭两人竟然是有关联的,而且后者竟然就是前者的岳父。这个发现也让他觉得很“爽”。

难以算作学术成果,写过却觉得很“爽”的历史非虚构作品,究竟有什么用呢?黄博谈到,自己写完《如朕亲临》之后,有朋友问他写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对我来说确实没啥用,是浪费时间,你们看了也是浪费时间,但如果我们人生的每一分钟都不浪费的话,那人生也太悲惨了。”

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名单:

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程美宝《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

龚静染《李劼人往事(1925—1952)》

杨斌《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曹雨《一嚼两千年:从药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国的流行史》

康昊《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

吴铮强《罗建功打官司(1914—1940):乡绅权势、宗祧继承和妇女运动》

陆大鹏《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黄博《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

张明扬《入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张向荣凭《祥瑞》获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

张向荣在一家银行工作,写作靠的就是“挤时间”。每天晚上十一点孩子睡下后到凌晨两点,是他集中进行写作的时间。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昨日,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办。张向荣凭借《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获得首奖。

评委会推荐语称:“《祥瑞》充分利用史料和学界成果,特别是整合了政治史、思想史与学术史的既有研究,不仅将王莽的事业与结局缜密有致地呈现出来,还相当成功地引申到汉朝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和儒家理想的困境等更深层次的主题上。”

张向荣告诉界面文化,他在一家银行工作,写作靠的就是“挤时间”,每天晚上十一点孩子睡下后到凌晨两点,是他集中进行写作的时间,中午不吃饭来补觉。生活中,他有两个手机两个微信,所以有些同事并不知道他还在写作。职场的经验也对他的写作有所启发,帮助他“在真实的空间看到真实的权力运作”,“认识了更多真实的人”。张向荣介绍,自己最早身处的工作场所负责公文的拟制,由此他可以看到公司的决策如何从想法变成政策,又通过什么方式拟制、修改、签发,而他研究的汉代就是以文治国的。

张向荣

除了张向荣,本届不少入围作者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写作。其中一些人有着高校背景,是大学教师,但是非虚构历史写作常常并不能在学术单位里获得“工分”。对这些作者来说,如何处理学术研究和非虚构历史写作的矛盾?而此类写作又带给了他们怎样的体验呢?在活动现场,他们探讨了非虚构历史写作的痛点和爽点。

痛点:和学术规范难以兼容

“英美的通俗历史写作非常成功,牛津剑桥等高水平大学里,德高望重的教授愿意给普通读者写作。”陆大鹏说,这些著名教授写了畅销书,赚了很多钱,还可以拍纪录片再赚一笔钱,经常上电视,“让德国的学者羡慕嫉妒恨”,因为“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不屑于上电视,觉得上电视很丢人,会影响形象和学术声誉”。而在他看来,中国的学术传统更像是德国而非英美。

就职于暨南大学的曹雨谈到,学术要求与面向公众的历史写作之间的矛盾是他的“痛点”,曹雨写作的《中国食辣史: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一嚼两千年:从药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国的流行史》其实都提出了学术问题,做的方法也是田野调查,“该田野的就田野,该花多长时间就花多长时间”。但他工作九年还是讲师,连续五年评副高都没有戏,有人告诉他“你写的那些破书一点用都没有”,还有人说,“你得去和评委走一走,打个招呼,不打招呼肯定没你的戏”。慢慢地自己就想通了,他决定“职称不职称的也就算了,题目有价值就去做”。

《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一书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副教授康昊称,日本学者热衷于通俗历史的写作,有部分原因可能是此类写作在日本“算工分”。但论文是规范化、机械化的形式,有许多条条框框,很多东西放不进去。他举例称,有些史料逻辑性没有那么强,没有办法放在文章里,但是放在通俗历史写作的作品中,在以整本书为背景时却是可以的,“哪怕是采用片段拼接的方式”。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分享出来,与更多的读者对话,而论文写出来之后,除了期刊的评审老师和编辑,真的看到论文的“没几个人”。

然而,《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一书作者杨斌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创作就是学术写作,只不过是对读者比较友好而已。“虽然我们学术写作有自己的规范、套路和格式,但还是要说人话,所以我无论是写期刊论文也好,写专著也好,都尽量说大白话。”

爽点:新发现和塞“私货”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作者黄博说,他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在论文写累之后“爽一把”。“我完全是写给自己爽的,全程都是爽点”。因为学术的历史写作中通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在这本书中,虽然处理的是北宋的亡国和南宋的重建,但黄博却把它处理成为一种喜剧,在本书中他除了对宋太祖有一些同情,没有对其他皇帝产生共情,因此写了许多自己对这些皇帝的吐槽。

对于《入关》作者张明扬来说,非虚构写作的快感也来自于和学术著作的区别——虽然在真实度上,作者没有太多自由裁量权,但作者可以选择主人公,可以选择把不重要的事情写得更详细一些。因此“哪怕是同一个题目已经出了十本书,读到第十一本,你还是会能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他认为在写作的过程其实很痛苦,因此塞“私货”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就失去了写作的动力。

在非虚构历史写作中,不仅可以痛快地写出学术作品中不被允许呈现的内容,还存在其他的“爽点”,《罗建功打官司(1914—1940):乡绅权势、宗祧继承和妇女运动》作者吴铮强说,他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非常痛苦,但是真正令他“爽”的地方就在于不断地追索线索并且真的发现了线索。比如说在书中,两个派系一直在斗争,其中一派突然得势,他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后来发现了一个函件,说明当事人与南京蒋介石有某种关联。还有一次他突然发现,自己熟悉的两个人——本书主人公罗建功和当时当地的首富张雨亭两人竟然是有关联的,而且后者竟然就是前者的岳父。这个发现也让他觉得很“爽”。

难以算作学术成果,写过却觉得很“爽”的历史非虚构作品,究竟有什么用呢?黄博谈到,自己写完《如朕亲临》之后,有朋友问他写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对我来说确实没啥用,是浪费时间,你们看了也是浪费时间,但如果我们人生的每一分钟都不浪费的话,那人生也太悲惨了。”

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名单:

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程美宝《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

龚静染《李劼人往事(1925—1952)》

杨斌《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曹雨《一嚼两千年:从药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国的流行史》

康昊《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

吴铮强《罗建功打官司(1914—1940):乡绅权势、宗祧继承和妇女运动》

陆大鹏《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黄博《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

张明扬《入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