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梅花奖”得主施夏明:直到90年代末,苏州当地了解昆曲的人都很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梅花奖”得主施夏明:直到90年代末,苏州当地了解昆曲的人都很少

“传统戏在当年也曾是新编戏,也是由一代代的剧作家和伶人创作和演绎,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和验证最后形成的。我们这个时代在传统戏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我希望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在未来更远的时间能够继续演下去,成为那个时代的传统戏。”

来源:YOUNG剧场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本月底,《1699·桃花扇》将在上海YOUNG剧场重演。这是这部戏第三次来到上海演出,距离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的首演也已经过去了18年。

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演员,施夏明见证和亲历了昆曲这一古老的剧种从沉寂已久到焕发生机,并在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过程。在上周末于举办的“昆生夏明话昆声”对谈见面会上,施夏明从自己昆曲之路的开端讲起,分享了他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和展望。

忆往昔:《1699桃花扇》让江苏省昆第四代演员看到了希望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施夏明回忆,直到90年代末苏州当地了解昆曲的人都寥寥。1998年,刚小学毕业的他被江苏省昆剧院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胡锦芳看中。施夏明的父母是戏剧迷,黄梅戏、越剧、豫剧、京剧都听,但从未听过昆曲,因此不同意把孩子送到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昆曲。胡锦芳第二年再度登门联系,终于说动了施夏明的父亲。

施夏明坦言,昆曲表演是一条一度让他难以看到未来的道路。毕业后的两三年时间里,他需要父母资助,“贷款上班”,但让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是多年研习后对昆曲表演的不舍和热爱。2006年是施夏明的职业生涯重要转折点。当年江苏省昆排演《1699·桃花扇》,他说,“这样一部作品,让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的这些青年凝聚在了一起,让这些贷款上班的演员们看到了希望。”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施夏明(图片来源:YOUNG剧场)

《1699·桃花扇》由田沁鑫指导,将44折的原著缩减到了6折,这是一个非常大刀阔斧的创新之举。施夏明回忆,排练方式是先由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等前辈演员先排练出来一个版本,再手把手教给年轻演员。他笑称,当时他们这批演员无论是嗓音还是身段都和老师们差得很远,时任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曾开玩笑说,小明的嗓子跟小猫叫一样,不加麦克风的话就像蚊子。“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被推举到了舞台上,这背后有太多的老师在助推我们,把他们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让学生在舞台上一招一式地演出来。我们就这样完成了《1699·桃花扇》的首演。”

2016年之后,《1699·桃花扇》在六年时间里都没有演过,2022年重演时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施夏明表示,这些年里剧团中不断有老同志退休,新鲜血液加入,剧团的多年沉淀和人员流动带动了这部剧的成长。他说,即将于3月末在上海演出的《1699·桃花扇》在舞美设计上有所升级,舞台背景中使用了《南都繁会图》,采用镜面地板,灯光上也有较多变化。

望未来:我们时代的新编戏经历时代考验后也会成为传统戏

近年来,江苏省昆剧院除了传统昆曲剧目以外还积极投入新编昆曲的创排工作。由施夏明和单雯主演、取材自清代文人沈复与妻子芸娘的爱情故事的昆曲《浮生六记》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在分享会现场,施夏明也与观众分享了他对新编昆曲的看法。

在他看来,新编戏是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创新的结果。“传统戏在当年也曾是新编戏,也是由一代代的剧作家和伶人创作和演绎,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和验证最后形成的。我们这个时代在传统戏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我希望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在未来更远的时间能够继续演下去,成为那个时代的传统戏。”

“‘浮影幽兰’昆曲正YOUNG古典新欢花雅周微影展”(图片来源:YOUNG剧场)

现场有观众对施夏明主演的现代昆剧《瞿秋白》赞不绝口,称难以想象能有其他小生演员出演瞿秋白这个角色。施夏明在感谢观众厚爱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这种遗憾在于,如果这部凝结了江苏省昆创作团队无数心血创排的剧目只能由他来演,那就难以有效地传承下去。但他相信,这部剧对昆曲现代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演的永远都是《桃花扇》《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那么在未来,我们看到的仍然只有这些戏。但我们这个时代和近代历史上,仍然有很多可歌可泣、可感可佩的人和事。如果能通过我们积极的创作,把这些人和事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凝练于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为他们感动,我觉得这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梅花奖”得主施夏明:直到90年代末,苏州当地了解昆曲的人都很少

“传统戏在当年也曾是新编戏,也是由一代代的剧作家和伶人创作和演绎,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和验证最后形成的。我们这个时代在传统戏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我希望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在未来更远的时间能够继续演下去,成为那个时代的传统戏。”

来源:YOUNG剧场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本月底,《1699·桃花扇》将在上海YOUNG剧场重演。这是这部戏第三次来到上海演出,距离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的首演也已经过去了18年。

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演员,施夏明见证和亲历了昆曲这一古老的剧种从沉寂已久到焕发生机,并在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过程。在上周末于举办的“昆生夏明话昆声”对谈见面会上,施夏明从自己昆曲之路的开端讲起,分享了他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和展望。

忆往昔:《1699桃花扇》让江苏省昆第四代演员看到了希望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施夏明回忆,直到90年代末苏州当地了解昆曲的人都寥寥。1998年,刚小学毕业的他被江苏省昆剧院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胡锦芳看中。施夏明的父母是戏剧迷,黄梅戏、越剧、豫剧、京剧都听,但从未听过昆曲,因此不同意把孩子送到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昆曲。胡锦芳第二年再度登门联系,终于说动了施夏明的父亲。

施夏明坦言,昆曲表演是一条一度让他难以看到未来的道路。毕业后的两三年时间里,他需要父母资助,“贷款上班”,但让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是多年研习后对昆曲表演的不舍和热爱。2006年是施夏明的职业生涯重要转折点。当年江苏省昆排演《1699·桃花扇》,他说,“这样一部作品,让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的这些青年凝聚在了一起,让这些贷款上班的演员们看到了希望。”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施夏明(图片来源:YOUNG剧场)

《1699·桃花扇》由田沁鑫指导,将44折的原著缩减到了6折,这是一个非常大刀阔斧的创新之举。施夏明回忆,排练方式是先由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等前辈演员先排练出来一个版本,再手把手教给年轻演员。他笑称,当时他们这批演员无论是嗓音还是身段都和老师们差得很远,时任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曾开玩笑说,小明的嗓子跟小猫叫一样,不加麦克风的话就像蚊子。“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被推举到了舞台上,这背后有太多的老师在助推我们,把他们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让学生在舞台上一招一式地演出来。我们就这样完成了《1699·桃花扇》的首演。”

2016年之后,《1699·桃花扇》在六年时间里都没有演过,2022年重演时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施夏明表示,这些年里剧团中不断有老同志退休,新鲜血液加入,剧团的多年沉淀和人员流动带动了这部剧的成长。他说,即将于3月末在上海演出的《1699·桃花扇》在舞美设计上有所升级,舞台背景中使用了《南都繁会图》,采用镜面地板,灯光上也有较多变化。

望未来:我们时代的新编戏经历时代考验后也会成为传统戏

近年来,江苏省昆剧院除了传统昆曲剧目以外还积极投入新编昆曲的创排工作。由施夏明和单雯主演、取材自清代文人沈复与妻子芸娘的爱情故事的昆曲《浮生六记》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在分享会现场,施夏明也与观众分享了他对新编昆曲的看法。

在他看来,新编戏是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创新的结果。“传统戏在当年也曾是新编戏,也是由一代代的剧作家和伶人创作和演绎,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和验证最后形成的。我们这个时代在传统戏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我希望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在未来更远的时间能够继续演下去,成为那个时代的传统戏。”

“‘浮影幽兰’昆曲正YOUNG古典新欢花雅周微影展”(图片来源:YOUNG剧场)

现场有观众对施夏明主演的现代昆剧《瞿秋白》赞不绝口,称难以想象能有其他小生演员出演瞿秋白这个角色。施夏明在感谢观众厚爱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这种遗憾在于,如果这部凝结了江苏省昆创作团队无数心血创排的剧目只能由他来演,那就难以有效地传承下去。但他相信,这部剧对昆曲现代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演的永远都是《桃花扇》《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那么在未来,我们看到的仍然只有这些戏。但我们这个时代和近代历史上,仍然有很多可歌可泣、可感可佩的人和事。如果能通过我们积极的创作,把这些人和事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凝练于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为他们感动,我觉得这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