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根稻草的革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根稻草的革命

“再没有比返璞归真更好的生存之道”

编者按:“我坚信,从一根稻草甚至可能引发人类的革命。”在《一根稻草的革命》这本书的开端,福冈正信这样写道。

曾经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年轻的福冈正信重新思考人生。他自问,为何小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而人类却要每日为衣食奔波?为何原本自然生长的稻田,在叠加了农药和机械的助力后,地力反而衰竭了?是否人类也在走向迷途?

随后,福冈正信发起了这场和稻草有关的“革命”,他用数十年的时间证明 “不耕作、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才是理想的稻作,他也因此寻找到了尊重生命,也与地球友善的自然农法。

对于自然农法,福冈正信总结说“简而言之,就是不要农机具,不要农药和肥料。要说方法,只是在稻谷还没收割前,就往稻田里播撒麦种,然后把收割稻谷时余下的稻草撒在上面而已。”

这样的农作方法,似乎否定了通常的农业技术,但福冈正信在书中说,自然农法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产量。而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一书中,除了介绍自然农法外,福冈也在不停思考今天现代人如何才能重新回归自然怀抱。以下为这本书的部分书摘,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旧时农村的俳句

有件事让我非常吃惊。当我打扫我们村里的小神社的前殿时,发现那里挂着一块匾额。仔细一看,虽然已经很破旧,但还能看出上面题写着数十句俳句。这么小的村子里,竟然有二三十人创作俳句,并供奉在神社里。匾额的年代估计是一百到一百二十年前,可见当时的人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在那个年代,村里应该尽是些贫穷的农家,但他们依然有余裕吟诗作歌。

而现在我们村里应该没有哪一个人还有闲暇来作俳句了。过年期间,除非是特别喜欢打猎的人,才会在正月放假的时候花一天或两三天时间,悄悄带上猎枪去打野兔。休闲活动都是以看电视为主,那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游乐,当今的农民已经完全享受不到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农业在物质上看似已经很发达,但在精神上却是贫瘠的。

老子说的“小国寡民”,意思就是,生活在小地方是一件好事。达摩祖师也曾在同一个地方一坐就是九年,他也不是庸庸碌碌做事的人。我觉得这样就好。农民本来就不应当为了赚钱而栽培作物,然后还要把农产品运往日本各地。农民只需立足于本地,耕种小面积的农田,每天能获得最大限度的闲暇,这才是理想的农业。

在自然的怀抱中静观自我

在国道沿着道后平原南部,蜿蜒伸入山间的地方,一湾河流对岸,有一座小山丘,山上有橘园,其中建有山间小屋三两间。

这里居住着一群逃离都会的年轻人。他们过着原始的生活。

没有电灯和自来水。他们从溪谷汲水,以烛火照明,食糙米菜蔬、一衣一钵,素朴度日。他们从彼处来,小住几日,又在某时悠然离去。

他们大多是在自然的怀抱中静观自我的年轻人,但也有志愿当农民的人,嬉皮士、流浪者、学生、学者、法国教徒,以及食素的美国人,总之包括了男女老幼,各色人等。

我的工作相当于山脚茶馆的伙计,给往来的旅人端茶倒水,还协助他们干农活,也与他们愉快地闲聊。

这么说起来似乎很轻松,实际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一直提倡“无为的自然农法”,因此有的人以为在这里可以享受世外桃源般的清闲生活,结果难免大吃一惊。看到这里必须一早起床,挑水砍柴,还有弄得人满身是泥的辛苦农活,那些人很快就离开了。

今天,我正忙着督促年轻的木工们搭建一座玩具般的小屋时,从千叶县的船桥市来了一个姑娘。

问她为何而来,她说:“我什么都不知道……莫名地就到这里了。”

女孩子擅长随口敷衍,所以切切不可轻心。

于是我说:“如果能明白(领悟)自己不知道,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世上的事你越明白,就越不知对错,越不知如何是好了,不是吗?”姑娘听了,真诚地表示赞同。

我问她:“你是不是还没有弄清楚‘明白’是什么?你读过些什么书?”姑娘摇了摇头,脸上流露出对读书的反感。

“不是因为不明白才学。也不是学了就能明白。学习是为了知道‘人是不可知、无法明白的’。”

“大体说来,‘不明白’这个词是用已知九而不知其一的时候。实际上,人还有自以为已知其十,却连其一都不明白的时候。人,只是分辨、判断,将问题分解并加以解释而已。知百花而不识一花。人往往是这样,嘴上说着明白了,却是到死也不明白。”

“人分辨事物,了解事物,自以为明白了的明白,不过是明白一种知识而已,知识增加,疑问也随之增加,于是对事物越发不明白了。”

青年们坐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

“不论是谁,当他把目光从大地移向天空,就会以为看见了天。当他分辨出柑橘的绿叶和红果,他就说自己知道了绿色和红色。”

我们对这个世上的事物有了分辨和了解,便以为明白了世间万物……其实,天文学家了解的不过是天文学上的天空,植物学家了解的不过是植物学上的叶和果,诗人所知的不过是美学上的绿和红。这一切,不过是人把握了自己头脑中所能解释的影像而已。人类一无所知,就以为自己认识了自然,并可以活用自然。

一旦脱离了自然,人就无法了解自然、回归自然。

“人不了解真正的自然(事物),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呢?”一个青年问道。

“人能够破坏自然,却不能创造自然。就好像孩童弄坏了玩具却不能将玩具复原那样。”

“人类总是从分辨事物出发,继而形成智慧,所以人的智慧只是对被分解的自然的一种眼光狭隘的局部的把握。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的整体,试着造出不完整的自然仿造品,就以为自己了解了自然,那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

“那么,真正了解自然的方法是什么?”

“人类只要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明白就好。只要知道人类智慧是不可知的智慧,就会厌恶那种分辨的智慧。放弃了分辨,无分辨的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出。想要了解,想要明白,一旦抛弃这些妄想,明白之时就会到来。”

从分清了绿和红的那个瞬间开始,真的绿和真的红就消失了。分辨出天和地,天和地就成了不解之物。

要了解天地,就只能天地不分,视之为一个整体。即天与地的融合。

要想统一、要合为一体,就要灭却自我,舍弃与天地相对的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也就是说,与其当聪明人,不如当傻瓜。”有个青年洋洋得意地说。

我严厉地训斥道:“在你眼里,傻瓜就是聪明人吧?你还没真正弄清楚自己是聪明人还是傻瓜,就想当个顶着傻瓜名头的聪明人,未免想得太容易了。”

“面对自然,你就是用心凝视也未必能够明白。心不在焉地去看,就更无法了解。”

“明白、分辨、判断、理解,不论哪个词都不意味着真正的了解(领悟)。在懂得这一点之前,我们必须不惜身命地去追求。既当不了聪明人,也当不了傻子,左右不是,进退两难,这就是你们目前的状况。”

说着说着,我对重复着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语的自己,不由地愤懑起来。

秋阳西斜,转眼间老树下也笼罩了暮色,青年们背朝着濑户内海的残阳,默默回屋。而我也无言地跟随他们的身影,踏上归途。

大自然中动人的一幕

更进一步来说,比如蜘蛛,这片田里就有四五种。其中一种蜘蛛就像乘飞机那样,能乘着蛛丝四处飞散。在有的年份,割完稻谷第二天早晨去田里一看,前

一天还什么都没有的稻田,却在一夜之间就像拉满了绢丝一般,被蜘蛛网覆盖了。蛛网上还带着朝露,晶亮闪烁,呈现出一派壮观的景象。

附近的人都问:“福冈先生的田从远处看,就像铺了一层绢丝的网一般,铺的是什么呀?”其实那并不是铺了细网。我也曾为了弄清是什么,连忙跑去看个究竟。居然有铺得那么壮丽的网。而且是在一两天之间,就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真叫人惊异不已。仔细观察后我发现,每平方厘米范围内就有一到两只蜘蛛。那情形简直是密密麻麻毫无空隙。在一反田里,有时蜘蛛的数量不是几万只,而是几百万甚至数千万只。

过两三天再去看,尤其是在刮风的日子里,能看见两三尺到数米长的丝乘着风轻盈地飘飞。凑近去看个究竟,才知道是蜘蛛网的丝断了,随风飞起,蛛丝上还吊着五六只蜘蛛,宛如松子和蒲公英随风飞舞。小蜘蛛乘着蛛丝飞向远方,就像乘坐飞行器一般。那情景可谓壮观,简直是大自然中的一场戏剧。此情此景,仿佛是艺术的世界,真应该请诗人和艺术家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大自然如何生息,上演着多么动人的故事。

如果在田里撒农药,虫子会全部死掉。有一次我尝试撒灶灰杀虫,心想灶灰应该不要紧,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来,连蜘蛛也死光了。撒时自然碰断了蜘蛛丝,但两三天后再去看,蜘蛛也已绝迹。本以为完全无害的灶灰,不过才撒了一回,就杀伤了数万只蜘蛛。蜘蛛网也全破了。就连灶灰也能带来如此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喷洒一种农药,不但会杀死浮尘子这种害虫,还会杀死它的天敌蜘蛛,更破坏了大自然中正在发生的动人的一幕。

福冈正信(1913-2008)出生于日本爱媛县伊予市大平。1937年曾一时回乡务农,继而于1939年在高知县实验农场任职。1947年再度回乡,从此一心专注于自然农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被誉为有机农业的“圣经”,作者从日常农作中感悟出如同庄子般的哲思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肯定。作为自然农法的创始人,他的农业哲学及对地球生命科学的思考,在日本与世界各地获得极大回响,他所发明的黏土丸子种植法也正将一座座荒山变成绿林。

福冈正信自称“这本书所记录的不过是为寻求回归自然而苦恼的一个农民内心的痴语而已”,而全世界数以千万的读者却能在他质朴的文字里,在他“无为而治”、晚年几乎闭门不出的生活中,发掘出使人沉静和向上的力量。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作者:福冈正信 译者:吴菲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根稻草的革命

“再没有比返璞归真更好的生存之道”

编者按:“我坚信,从一根稻草甚至可能引发人类的革命。”在《一根稻草的革命》这本书的开端,福冈正信这样写道。

曾经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年轻的福冈正信重新思考人生。他自问,为何小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而人类却要每日为衣食奔波?为何原本自然生长的稻田,在叠加了农药和机械的助力后,地力反而衰竭了?是否人类也在走向迷途?

随后,福冈正信发起了这场和稻草有关的“革命”,他用数十年的时间证明 “不耕作、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才是理想的稻作,他也因此寻找到了尊重生命,也与地球友善的自然农法。

对于自然农法,福冈正信总结说“简而言之,就是不要农机具,不要农药和肥料。要说方法,只是在稻谷还没收割前,就往稻田里播撒麦种,然后把收割稻谷时余下的稻草撒在上面而已。”

这样的农作方法,似乎否定了通常的农业技术,但福冈正信在书中说,自然农法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产量。而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一书中,除了介绍自然农法外,福冈也在不停思考今天现代人如何才能重新回归自然怀抱。以下为这本书的部分书摘,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旧时农村的俳句

有件事让我非常吃惊。当我打扫我们村里的小神社的前殿时,发现那里挂着一块匾额。仔细一看,虽然已经很破旧,但还能看出上面题写着数十句俳句。这么小的村子里,竟然有二三十人创作俳句,并供奉在神社里。匾额的年代估计是一百到一百二十年前,可见当时的人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在那个年代,村里应该尽是些贫穷的农家,但他们依然有余裕吟诗作歌。

而现在我们村里应该没有哪一个人还有闲暇来作俳句了。过年期间,除非是特别喜欢打猎的人,才会在正月放假的时候花一天或两三天时间,悄悄带上猎枪去打野兔。休闲活动都是以看电视为主,那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游乐,当今的农民已经完全享受不到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农业在物质上看似已经很发达,但在精神上却是贫瘠的。

老子说的“小国寡民”,意思就是,生活在小地方是一件好事。达摩祖师也曾在同一个地方一坐就是九年,他也不是庸庸碌碌做事的人。我觉得这样就好。农民本来就不应当为了赚钱而栽培作物,然后还要把农产品运往日本各地。农民只需立足于本地,耕种小面积的农田,每天能获得最大限度的闲暇,这才是理想的农业。

在自然的怀抱中静观自我

在国道沿着道后平原南部,蜿蜒伸入山间的地方,一湾河流对岸,有一座小山丘,山上有橘园,其中建有山间小屋三两间。

这里居住着一群逃离都会的年轻人。他们过着原始的生活。

没有电灯和自来水。他们从溪谷汲水,以烛火照明,食糙米菜蔬、一衣一钵,素朴度日。他们从彼处来,小住几日,又在某时悠然离去。

他们大多是在自然的怀抱中静观自我的年轻人,但也有志愿当农民的人,嬉皮士、流浪者、学生、学者、法国教徒,以及食素的美国人,总之包括了男女老幼,各色人等。

我的工作相当于山脚茶馆的伙计,给往来的旅人端茶倒水,还协助他们干农活,也与他们愉快地闲聊。

这么说起来似乎很轻松,实际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一直提倡“无为的自然农法”,因此有的人以为在这里可以享受世外桃源般的清闲生活,结果难免大吃一惊。看到这里必须一早起床,挑水砍柴,还有弄得人满身是泥的辛苦农活,那些人很快就离开了。

今天,我正忙着督促年轻的木工们搭建一座玩具般的小屋时,从千叶县的船桥市来了一个姑娘。

问她为何而来,她说:“我什么都不知道……莫名地就到这里了。”

女孩子擅长随口敷衍,所以切切不可轻心。

于是我说:“如果能明白(领悟)自己不知道,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世上的事你越明白,就越不知对错,越不知如何是好了,不是吗?”姑娘听了,真诚地表示赞同。

我问她:“你是不是还没有弄清楚‘明白’是什么?你读过些什么书?”姑娘摇了摇头,脸上流露出对读书的反感。

“不是因为不明白才学。也不是学了就能明白。学习是为了知道‘人是不可知、无法明白的’。”

“大体说来,‘不明白’这个词是用已知九而不知其一的时候。实际上,人还有自以为已知其十,却连其一都不明白的时候。人,只是分辨、判断,将问题分解并加以解释而已。知百花而不识一花。人往往是这样,嘴上说着明白了,却是到死也不明白。”

“人分辨事物,了解事物,自以为明白了的明白,不过是明白一种知识而已,知识增加,疑问也随之增加,于是对事物越发不明白了。”

青年们坐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

“不论是谁,当他把目光从大地移向天空,就会以为看见了天。当他分辨出柑橘的绿叶和红果,他就说自己知道了绿色和红色。”

我们对这个世上的事物有了分辨和了解,便以为明白了世间万物……其实,天文学家了解的不过是天文学上的天空,植物学家了解的不过是植物学上的叶和果,诗人所知的不过是美学上的绿和红。这一切,不过是人把握了自己头脑中所能解释的影像而已。人类一无所知,就以为自己认识了自然,并可以活用自然。

一旦脱离了自然,人就无法了解自然、回归自然。

“人不了解真正的自然(事物),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呢?”一个青年问道。

“人能够破坏自然,却不能创造自然。就好像孩童弄坏了玩具却不能将玩具复原那样。”

“人类总是从分辨事物出发,继而形成智慧,所以人的智慧只是对被分解的自然的一种眼光狭隘的局部的把握。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的整体,试着造出不完整的自然仿造品,就以为自己了解了自然,那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

“那么,真正了解自然的方法是什么?”

“人类只要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明白就好。只要知道人类智慧是不可知的智慧,就会厌恶那种分辨的智慧。放弃了分辨,无分辨的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出。想要了解,想要明白,一旦抛弃这些妄想,明白之时就会到来。”

从分清了绿和红的那个瞬间开始,真的绿和真的红就消失了。分辨出天和地,天和地就成了不解之物。

要了解天地,就只能天地不分,视之为一个整体。即天与地的融合。

要想统一、要合为一体,就要灭却自我,舍弃与天地相对的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也就是说,与其当聪明人,不如当傻瓜。”有个青年洋洋得意地说。

我严厉地训斥道:“在你眼里,傻瓜就是聪明人吧?你还没真正弄清楚自己是聪明人还是傻瓜,就想当个顶着傻瓜名头的聪明人,未免想得太容易了。”

“面对自然,你就是用心凝视也未必能够明白。心不在焉地去看,就更无法了解。”

“明白、分辨、判断、理解,不论哪个词都不意味着真正的了解(领悟)。在懂得这一点之前,我们必须不惜身命地去追求。既当不了聪明人,也当不了傻子,左右不是,进退两难,这就是你们目前的状况。”

说着说着,我对重复着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语的自己,不由地愤懑起来。

秋阳西斜,转眼间老树下也笼罩了暮色,青年们背朝着濑户内海的残阳,默默回屋。而我也无言地跟随他们的身影,踏上归途。

大自然中动人的一幕

更进一步来说,比如蜘蛛,这片田里就有四五种。其中一种蜘蛛就像乘飞机那样,能乘着蛛丝四处飞散。在有的年份,割完稻谷第二天早晨去田里一看,前

一天还什么都没有的稻田,却在一夜之间就像拉满了绢丝一般,被蜘蛛网覆盖了。蛛网上还带着朝露,晶亮闪烁,呈现出一派壮观的景象。

附近的人都问:“福冈先生的田从远处看,就像铺了一层绢丝的网一般,铺的是什么呀?”其实那并不是铺了细网。我也曾为了弄清是什么,连忙跑去看个究竟。居然有铺得那么壮丽的网。而且是在一两天之间,就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真叫人惊异不已。仔细观察后我发现,每平方厘米范围内就有一到两只蜘蛛。那情形简直是密密麻麻毫无空隙。在一反田里,有时蜘蛛的数量不是几万只,而是几百万甚至数千万只。

过两三天再去看,尤其是在刮风的日子里,能看见两三尺到数米长的丝乘着风轻盈地飘飞。凑近去看个究竟,才知道是蜘蛛网的丝断了,随风飞起,蛛丝上还吊着五六只蜘蛛,宛如松子和蒲公英随风飞舞。小蜘蛛乘着蛛丝飞向远方,就像乘坐飞行器一般。那情景可谓壮观,简直是大自然中的一场戏剧。此情此景,仿佛是艺术的世界,真应该请诗人和艺术家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大自然如何生息,上演着多么动人的故事。

如果在田里撒农药,虫子会全部死掉。有一次我尝试撒灶灰杀虫,心想灶灰应该不要紧,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来,连蜘蛛也死光了。撒时自然碰断了蜘蛛丝,但两三天后再去看,蜘蛛也已绝迹。本以为完全无害的灶灰,不过才撒了一回,就杀伤了数万只蜘蛛。蜘蛛网也全破了。就连灶灰也能带来如此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喷洒一种农药,不但会杀死浮尘子这种害虫,还会杀死它的天敌蜘蛛,更破坏了大自然中正在发生的动人的一幕。

福冈正信(1913-2008)出生于日本爱媛县伊予市大平。1937年曾一时回乡务农,继而于1939年在高知县实验农场任职。1947年再度回乡,从此一心专注于自然农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被誉为有机农业的“圣经”,作者从日常农作中感悟出如同庄子般的哲思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肯定。作为自然农法的创始人,他的农业哲学及对地球生命科学的思考,在日本与世界各地获得极大回响,他所发明的黏土丸子种植法也正将一座座荒山变成绿林。

福冈正信自称“这本书所记录的不过是为寻求回归自然而苦恼的一个农民内心的痴语而已”,而全世界数以千万的读者却能在他质朴的文字里,在他“无为而治”、晚年几乎闭门不出的生活中,发掘出使人沉静和向上的力量。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作者:福冈正信 译者:吴菲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