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全球仅此一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全球仅此一例

40天过去了,拥塞在宜昌的待运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江水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宜昌南北岸各码头的器材都看不见了。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完成了。当日寇进入宜昌这座鄂西重镇的时候,这里已是一座空城。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这就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但是,早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在中国的川江航线上,就已经上演了一出同样伟大的大撤退。1938年10月,在地处长江三峡的宜昌,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1938年10月,日军向长江中上游推进,武汉沦陷。3万多人和9万多吨物资滞留在宜昌,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当时工业相对发达的华东、华南大片地区已被日军占领,如何将这些人员和机器尽快运往大后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保存、关系到能否与日军打持久战,情况十分危急!

国民政府海军与日军海军实力相差悬殊,抗战初期,为数不多的军舰除了被日军击沉外,多数为阻止日海军沿江而上自沉,此时海军已无运力可言。危急时刻,爱国实业家、民生轮船公司创办人卢作孚挺身而出,一向不肯做官的他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指挥宜昌大撤退。卢作孚曾说:“国家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他电告全体员工:“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

当时宜昌大撤退面临重重困难,川江自古被视为天险,滩多流急,航道狭窄,礁石林立,并且很多航段只能季节性航行。需要民生公司转移的有来自长江上游和华东、华北、华南的各种物资,运输量超过9万吨,而以当时民生公司20余艘船的运力,要将他们运往重庆,至少需要一年。

1938年10月24日,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展开。卢作孚指挥24艘船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上游各港口之间。除了最重要和最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外,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万县即卸下,留待以后再转运,这就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还有的甚至运进三峡即卸下,让轮船当天即开回宜昌。长江上游,滩险流急,为了争取时间,实施大撤退的船只白天航行,夜间装卸。

傍晚时分,当轮船从上游开来,快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轮船上的舱口盖子早已揭开,舱门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拖着驳船的拖轮已经驶近。轮船刚刚抛锚,驳船已经靠到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

40天过去了,拥塞在宜昌的待运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江水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宜昌南北岸各码头的器材都看不见了。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完成了。当日寇进入宜昌这座鄂西重镇的时候,这里已是一座空城。

如果没有这次撤退行动,这些物资极可能被毁于危难中的宜昌,甚至落人敌手。那么,在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艰苦时期,中国长江上游的大后方便不可能有一批战前从来没有过的现代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这样快地投人生产,抗日前线急需的各种武器和军需品便无所出,很可能对抗日战争的前景造成重大影响。日本侵略者后来认识到中国的这次抢运在整个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叹道:“假定昭和十三年(1938)攻占武汉作战的同时就攻占宜昌,其战略价值就大了。”

(全文完)

注明“来源:互动百科”的所有作品,均为互动百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互动百科”。违反上述声明者,互动百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全球仅此一例

40天过去了,拥塞在宜昌的待运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江水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宜昌南北岸各码头的器材都看不见了。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完成了。当日寇进入宜昌这座鄂西重镇的时候,这里已是一座空城。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这就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但是,早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在中国的川江航线上,就已经上演了一出同样伟大的大撤退。1938年10月,在地处长江三峡的宜昌,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1938年10月,日军向长江中上游推进,武汉沦陷。3万多人和9万多吨物资滞留在宜昌,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当时工业相对发达的华东、华南大片地区已被日军占领,如何将这些人员和机器尽快运往大后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保存、关系到能否与日军打持久战,情况十分危急!

国民政府海军与日军海军实力相差悬殊,抗战初期,为数不多的军舰除了被日军击沉外,多数为阻止日海军沿江而上自沉,此时海军已无运力可言。危急时刻,爱国实业家、民生轮船公司创办人卢作孚挺身而出,一向不肯做官的他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指挥宜昌大撤退。卢作孚曾说:“国家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他电告全体员工:“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

当时宜昌大撤退面临重重困难,川江自古被视为天险,滩多流急,航道狭窄,礁石林立,并且很多航段只能季节性航行。需要民生公司转移的有来自长江上游和华东、华北、华南的各种物资,运输量超过9万吨,而以当时民生公司20余艘船的运力,要将他们运往重庆,至少需要一年。

1938年10月24日,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展开。卢作孚指挥24艘船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上游各港口之间。除了最重要和最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外,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万县即卸下,留待以后再转运,这就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还有的甚至运进三峡即卸下,让轮船当天即开回宜昌。长江上游,滩险流急,为了争取时间,实施大撤退的船只白天航行,夜间装卸。

傍晚时分,当轮船从上游开来,快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轮船上的舱口盖子早已揭开,舱门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拖着驳船的拖轮已经驶近。轮船刚刚抛锚,驳船已经靠到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

40天过去了,拥塞在宜昌的待运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江水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宜昌南北岸各码头的器材都看不见了。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完成了。当日寇进入宜昌这座鄂西重镇的时候,这里已是一座空城。

如果没有这次撤退行动,这些物资极可能被毁于危难中的宜昌,甚至落人敌手。那么,在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艰苦时期,中国长江上游的大后方便不可能有一批战前从来没有过的现代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这样快地投人生产,抗日前线急需的各种武器和军需品便无所出,很可能对抗日战争的前景造成重大影响。日本侵略者后来认识到中国的这次抢运在整个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叹道:“假定昭和十三年(1938)攻占武汉作战的同时就攻占宜昌,其战略价值就大了。”

(全文完)

注明“来源:互动百科”的所有作品,均为互动百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互动百科”。违反上述声明者,互动百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