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古代老板在用人观上完爆当今BOSS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古代老板在用人观上完爆当今BOSS

乔致庸的复字号,他自己出了钱,这是银股,算14份;掌柜伙计们呢,出劳动力,占了身股,算17份,这等于把一半以上的红利让了出去,大智大勇啊!

文 | 杨一波 

大家应该都看过《乔家大院》吧,讲的是晋商乔致庸的故事,里面陈建斌老师的“撒野式表演”让人印象很深刻。

当年,汉武帝折腾出那么大的名声,离不开“文景之治”打下的底子。乔致庸也一样,他爷爷乔贵发靠卖豆芽起家,后来在包头,就是黄河肚皮顶着的这块地方建立了基业,所以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复盛公就是乔贵发的商号。

当时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乔家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乔致庸晚年时,家里白花花的现银,一堆一堆的有1000多万两,比大清国国库里的钱还多。有人大致估算,乔家身家在40亿人民币左右,100多年前的40个亿,大家感受一下。

爷爷打下了底儿,但生意能做这么大,归根到底还是乔致庸厉害,他的英雄事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出门右拐自己找度娘。今天看来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他改良过的两个制度:学徒制和人身顶股制。

学徒制古已有之,但是应用在商业中还是头一次,有句话叫“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举个例子,迪士尼是世界上把服务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比如说一个游客问你:“请问花车巡游到哪里了?”一般人回答:“到A点了。”最多再补上一句“还有多少分钟到这里。”但迪士尼的工作人员还会告诉你可以在哪里休息等待,以及观看时的最佳位置在哪里等信息。这样常见问题的标准回答,迪士尼编了厚厚的一本书。

现在有MBA,有职业教育,还有员工入职培训,但乔致庸那个时代,祖上八辈都是农民的大有人在,连基本的识文断字都做不到,怎么推行“专业服务”呢?

找不到?那就自己培养喽,所以“学徒制”出现了。

要成为学徒并顺利毕业有三个阶段:考核录取、培养、考核出师。

首先要有熟人推荐,年纪在15到20岁,还要看这个人会不会写字,打算盘呀,有个差不多,恭喜,你有成为学徒的资格了。

最难的是培养阶段,从打杂做起,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还要学楷书,要熟背商品性能,甚至还要学蒙语和俄语,这四年是极其严格的,有专门的《学徒歌》这样唱,“黎明即起,侍奉掌柜;五壶四把,终日相伴······”当时甚至说“十年辛苦考状元,十年学商倍艰辛”。现在的售货员乃至经理应该都做到这个地步吧?

最后的考核分商业技能和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怎么考?就是过年掌柜的要发红包,拿一麻袋铜钱往地上一撒,让学徒们去抢,抢到最多的开除,最少的会被重用。这个土法子很有点中国传统色彩。

可这时出现一个问题,学徒学成之后,纷纷跳槽,因为只有跳槽才能当掌柜,只有当了掌柜才有股份,才能分红。这时候有一个人改变了历史,这个人外号叫“马狗”,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外号听起来怎么那么辣耳朵?他原名马荀,但没上过学,经常把自己的名字写得歪歪扭扭,还多一笔少一笔的,所以落了这么个外号。但这个人一肚子的生意经,乔致庸想留下他,于是把身顶股从掌柜层推广到了伙计这一层。学徒制把小马驹养成了高头大马,把身顶股推广到伙计这层则让高头大马为己所用了。

乔致庸的复字号,他自己出了钱,这是银股,算14份;掌柜伙计们呢,出劳动力,占了身股,算17份,这等于把一半以上的红利让了出去,大智大勇啊!

乔致庸用这些方法培养、驾驭人才,但到了现代,反倒是越活越回去了,这两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企业“用工荒”,找不到人用;另一方面很多人却找不到工作。

我有个朋友做船的,叫他李老板吧,需要电焊工,招不到,我纳闷出的钱那么高,怎么会招不到人?他一脸郁闷,电焊伤眼很多人不愿意做,也有人图价钱高报个速成班,心急火燎地学三两个月就敢来应聘,把船焊漏了怎么办?

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多工种是机器难以取代的,电焊这种活是,很多艺术品也是。可是这种心得经验性的东西不是靠扒着课本、或者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的。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个词叫“默会”,指的就是高度个人化和不能够规范的隐性知识,想学这些东西只能靠长期的观察、模仿、言传身教。

乔致庸有学徒制,西方有“现代学徒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有两个现象能说明现代学徒制的神奇之处。一是08年金融危机时,德国的失业率是欧洲最低的;二是德国的大学普及率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是比较低的,但这并不妨碍德国工业领跑欧洲。所以不是老祖宗的东西不好用,是咱们不会使。

说到底是因为急,企业想找个人就能用;员工想学上两手三脚猫功夫就能立马变成钱,太浮躁。

现在都在讲产业升级,但机器怎么都不能完全取代人,归根到底还得是人的升级。现在虽然有职业技术学校,但“做”和“学”是脱节的,在学校“只学不做”,进企业“只做不学”,像刚刚说的需要“默会”的那些隐性知识,更是老师傅愿意教。学徒想学想做也得花上大工夫才能弄到手的。

我觉得“学徒制”仍然很有启发,对企业来说:招好坯子,下功夫培养,考核后安排岗位,老的带新的,也就不愁没人可用的问题了。

本公号文章版权归“一波说”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一波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迪士尼

4.5k
  • 迪士尼第二财季业绩超预期,将在阿布扎比建造全球第七座主题公园
  • 美股三大指数小幅高开,迪士尼涨超1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古代老板在用人观上完爆当今BOSS

乔致庸的复字号,他自己出了钱,这是银股,算14份;掌柜伙计们呢,出劳动力,占了身股,算17份,这等于把一半以上的红利让了出去,大智大勇啊!

文 | 杨一波 

大家应该都看过《乔家大院》吧,讲的是晋商乔致庸的故事,里面陈建斌老师的“撒野式表演”让人印象很深刻。

当年,汉武帝折腾出那么大的名声,离不开“文景之治”打下的底子。乔致庸也一样,他爷爷乔贵发靠卖豆芽起家,后来在包头,就是黄河肚皮顶着的这块地方建立了基业,所以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复盛公就是乔贵发的商号。

当时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乔家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乔致庸晚年时,家里白花花的现银,一堆一堆的有1000多万两,比大清国国库里的钱还多。有人大致估算,乔家身家在40亿人民币左右,100多年前的40个亿,大家感受一下。

爷爷打下了底儿,但生意能做这么大,归根到底还是乔致庸厉害,他的英雄事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出门右拐自己找度娘。今天看来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他改良过的两个制度:学徒制和人身顶股制。

学徒制古已有之,但是应用在商业中还是头一次,有句话叫“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举个例子,迪士尼是世界上把服务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比如说一个游客问你:“请问花车巡游到哪里了?”一般人回答:“到A点了。”最多再补上一句“还有多少分钟到这里。”但迪士尼的工作人员还会告诉你可以在哪里休息等待,以及观看时的最佳位置在哪里等信息。这样常见问题的标准回答,迪士尼编了厚厚的一本书。

现在有MBA,有职业教育,还有员工入职培训,但乔致庸那个时代,祖上八辈都是农民的大有人在,连基本的识文断字都做不到,怎么推行“专业服务”呢?

找不到?那就自己培养喽,所以“学徒制”出现了。

要成为学徒并顺利毕业有三个阶段:考核录取、培养、考核出师。

首先要有熟人推荐,年纪在15到20岁,还要看这个人会不会写字,打算盘呀,有个差不多,恭喜,你有成为学徒的资格了。

最难的是培养阶段,从打杂做起,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还要学楷书,要熟背商品性能,甚至还要学蒙语和俄语,这四年是极其严格的,有专门的《学徒歌》这样唱,“黎明即起,侍奉掌柜;五壶四把,终日相伴······”当时甚至说“十年辛苦考状元,十年学商倍艰辛”。现在的售货员乃至经理应该都做到这个地步吧?

最后的考核分商业技能和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怎么考?就是过年掌柜的要发红包,拿一麻袋铜钱往地上一撒,让学徒们去抢,抢到最多的开除,最少的会被重用。这个土法子很有点中国传统色彩。

可这时出现一个问题,学徒学成之后,纷纷跳槽,因为只有跳槽才能当掌柜,只有当了掌柜才有股份,才能分红。这时候有一个人改变了历史,这个人外号叫“马狗”,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外号听起来怎么那么辣耳朵?他原名马荀,但没上过学,经常把自己的名字写得歪歪扭扭,还多一笔少一笔的,所以落了这么个外号。但这个人一肚子的生意经,乔致庸想留下他,于是把身顶股从掌柜层推广到了伙计这一层。学徒制把小马驹养成了高头大马,把身顶股推广到伙计这层则让高头大马为己所用了。

乔致庸的复字号,他自己出了钱,这是银股,算14份;掌柜伙计们呢,出劳动力,占了身股,算17份,这等于把一半以上的红利让了出去,大智大勇啊!

乔致庸用这些方法培养、驾驭人才,但到了现代,反倒是越活越回去了,这两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企业“用工荒”,找不到人用;另一方面很多人却找不到工作。

我有个朋友做船的,叫他李老板吧,需要电焊工,招不到,我纳闷出的钱那么高,怎么会招不到人?他一脸郁闷,电焊伤眼很多人不愿意做,也有人图价钱高报个速成班,心急火燎地学三两个月就敢来应聘,把船焊漏了怎么办?

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多工种是机器难以取代的,电焊这种活是,很多艺术品也是。可是这种心得经验性的东西不是靠扒着课本、或者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的。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个词叫“默会”,指的就是高度个人化和不能够规范的隐性知识,想学这些东西只能靠长期的观察、模仿、言传身教。

乔致庸有学徒制,西方有“现代学徒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有两个现象能说明现代学徒制的神奇之处。一是08年金融危机时,德国的失业率是欧洲最低的;二是德国的大学普及率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是比较低的,但这并不妨碍德国工业领跑欧洲。所以不是老祖宗的东西不好用,是咱们不会使。

说到底是因为急,企业想找个人就能用;员工想学上两手三脚猫功夫就能立马变成钱,太浮躁。

现在都在讲产业升级,但机器怎么都不能完全取代人,归根到底还得是人的升级。现在虽然有职业技术学校,但“做”和“学”是脱节的,在学校“只学不做”,进企业“只做不学”,像刚刚说的需要“默会”的那些隐性知识,更是老师傅愿意教。学徒想学想做也得花上大工夫才能弄到手的。

我觉得“学徒制”仍然很有启发,对企业来说:招好坯子,下功夫培养,考核后安排岗位,老的带新的,也就不愁没人可用的问题了。

本公号文章版权归“一波说”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一波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