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凯迪拉克VS英菲尼迪,二线豪华品牌的机会和尴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凯迪拉克VS英菲尼迪,二线豪华品牌的机会和尴尬

看似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二线豪华品牌,近两年在销量上开始出现两极化的状态。

我们习惯于为BBA之外的豪华品牌戴上“二线”的帽子,而在这个阵营中,凯迪拉克、英菲迪尼、捷豹路虎、林肯等品牌凭借国产化逐年被国内消费者所熟知,在售价上回归到国内车友能够接受的区间。

不过,看似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二线豪华品牌,近两年在销量上开始出现两极化的状态,最为典型的就算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这对竞争对手,前者2月份在华销量暴涨9成,而后者的销量仍在持续暴跌。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在2月份销量排名前15的豪华轿车中,BBA延续了以往的强势,占据了过半的名额。其中表现最为亮眼的非凯迪拉克莫属,ATS-L、XTS和CT6三款车型出现在榜单中,而英菲尼迪仅有一款车型上榜,实现了国产且定位于中型车的Q50L,销量未能上千,远低于同类型的奔驰C级、宝马3系和奥迪A4L,与同样属于二线豪华品牌的凯迪拉克ATS-L、沃尔沃S60L也相距甚远。应该说,英菲尼迪的这个成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从2016年初开始英菲尼迪就经历了断崖式的销量下滑,当年5万台的目标未能实现,因零部件问题导致的大规模召回成为英菲尼迪在华发展的滑铁卢。

同样的情况还出SUV车型的销量上,且SUV一直是路虎、沃尔沃等品牌走量的重要来源。不幸的是,英菲尼迪QX50以266辆的成绩侥幸排名第十,远低于排名第九但销量992量的路虎揽胜极光。相反,SUV文化不那么明显的凯迪拉克,凭借XT5取得了4900台的成绩,甚至超过了价格相近的奔驰GLA。

事实上,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产品上的槽点、品牌上的劣势、低价销售所牺牲的经销商利润,以及因为国产导致的质量上的轻微缩水。可为何在销量上出现了大相径庭的结果呢?有不少人尝试给出答案,不过在“车寻君”看来,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作出解释。

1、营销:凯迪拉克让人记住了品牌,英菲尼迪意在打造爆款。

两年前,戴雷博士还在英菲尼迪的时候,凭借《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赞助树立了“敢爱”的品牌形象,英菲尼迪的知名度开始有所上升,销量开始稳步增长,这场营销案例也被业内不少人奉为经典。但在接下来,或是人事变动,或是高管态度的转变,追逐销量的英菲尼迪开始走向了弯路,那就是打造“爆款”,提振销量。

这一策略确实初见成效,Q50L和QX50两款国产车在一定范围内“家喻户晓”,特别是奔驰同平台的卖点,两款车型一度炙手可热。不过“爆款”的副作用就是,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等待它的必将是一场灾难。于是,Q50L和QX50发生召回门之后,英菲尼迪的问题充分暴露,负面影响至今还未完全消除。且从2016年的营销来看,英菲尼迪仍在押宝综艺赞助,和互联网带来的多元化营销相比,这一思路不免有些局限性。

把话题转到凯迪拉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总统竞选,为凯迪拉克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作为“总统座驾”,凯迪拉克在知名度上沾了很大的光,且特朗普本身就是凯迪拉克的铁粉。此外,在整体的营销上,凯迪拉克的品牌时长出现在热播电视剧和高票房电影中,比如对《美人鱼》的赞助,成为奥斯克的熟面孔。而且凯迪拉克深得互联网营销的要领,品牌广告常出现在各大汽车论坛中,又通过公关手段成为媒体的“心头爱”。于是,即使在凯迪拉克4S店未能覆盖的部分三四线市场,凯迪拉克在豪华品牌中的知名度也仅次于BBA。

不难发现,英菲尼迪急于求进,早期的品牌营销有可取之处,却未能与时俱进。凯迪拉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营销套路,并懂得推陈出新,将目光聚焦在品牌上。在营销功底上,凯迪拉克却是要甩掉英菲尼迪好几条街。

2,定位:凯迪拉克主动放低身段,英菲尼迪有些水土不服。

无论是英菲尼迪、凯迪拉克,还是沃尔沃、雷克萨斯等等,中国消费力的上升,再加上年青一代对个性化的追求,二线豪华品牌在华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从数据上来看,2016年国内豪车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0万辆,同比增长16%,BBA的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80%以上降到了74.8%。而讴歌、捷豹等品牌的国产化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个趋势下如何调整定位,成了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销量差异的又一影响因素。

一方面是在价格上,凯迪拉克在达到品牌知名度的目标后,并没有因为“总统座驾”的身份而定位为超豪华品牌,反倒是主动放低身段,很多车型的优惠在5万以上;英菲尼迪的定价相比于BBA确实有着不少的优惠,却犯了水土不服的毛病。

以ATS-L和Q50L为例,同样是乞丐版的车型,凯迪拉克的落地价格在25万上下,英菲尼迪在27万以上,虽然只有两万的差异,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心理效果。拿常见的一种心态来说,凯迪拉克车主:“呵,帕萨特加两万就能买一个豪华品牌。”英菲尼迪车主:“再加两万就能考虑下奔驰和宝马了”。很明显,凯迪拉克放大了自身较于B级车的品牌优势,而英菲尼迪和BBA相比却放大了品牌上的短板。当然,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都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但“薄利多销”一直是中国人商业逻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在产品上,凯迪拉克实现国产的车型已经有四款,ATS-L、CT6、XTS和XT5,有着不同的定位和阶梯化的定价,无疑为自身博取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英菲尼迪已经实现国产的车型有Q50L和QX50,和即将国产销售的QX30。

一个来自上汽通用,一个来自东风日产,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的背景有很大的相似性,产品布局上的快与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想象空间,目前凯迪拉克明显跑在了前面。其实,二者在产品上还有另一个风格上的不同,即凯迪拉克有着显著的“运动标签”,使得舒适性、空间、油耗等缺点被弱化,而英菲迪尼遵循了“中庸”的特征,追求的是平衡,但异响、储物空间、噪音等不足成了最大的槽点。或许,日本人比美国人更懂中国的“老庄哲学”,然而在房子和车子的问题上,中国人的敏感和挑剔显然是英菲尼迪所忽略的。

当然,英菲尼迪并非没有崛起的机会,在BBA的压力下,凯迪拉克的瓶颈也很明显。车寻君想知道的是,你看好凯迪拉克还是英菲尼迪,通过投票和评论给出你的答案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英菲尼迪

3.4k
  • 高国林卸任东风英菲尼迪法定代表人
  • 日产汽车中国区4月销售46295台,同比下降15.7%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凯迪拉克VS英菲尼迪,二线豪华品牌的机会和尴尬

看似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二线豪华品牌,近两年在销量上开始出现两极化的状态。

我们习惯于为BBA之外的豪华品牌戴上“二线”的帽子,而在这个阵营中,凯迪拉克、英菲迪尼、捷豹路虎、林肯等品牌凭借国产化逐年被国内消费者所熟知,在售价上回归到国内车友能够接受的区间。

不过,看似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二线豪华品牌,近两年在销量上开始出现两极化的状态,最为典型的就算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这对竞争对手,前者2月份在华销量暴涨9成,而后者的销量仍在持续暴跌。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在2月份销量排名前15的豪华轿车中,BBA延续了以往的强势,占据了过半的名额。其中表现最为亮眼的非凯迪拉克莫属,ATS-L、XTS和CT6三款车型出现在榜单中,而英菲尼迪仅有一款车型上榜,实现了国产且定位于中型车的Q50L,销量未能上千,远低于同类型的奔驰C级、宝马3系和奥迪A4L,与同样属于二线豪华品牌的凯迪拉克ATS-L、沃尔沃S60L也相距甚远。应该说,英菲尼迪的这个成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从2016年初开始英菲尼迪就经历了断崖式的销量下滑,当年5万台的目标未能实现,因零部件问题导致的大规模召回成为英菲尼迪在华发展的滑铁卢。

同样的情况还出SUV车型的销量上,且SUV一直是路虎、沃尔沃等品牌走量的重要来源。不幸的是,英菲尼迪QX50以266辆的成绩侥幸排名第十,远低于排名第九但销量992量的路虎揽胜极光。相反,SUV文化不那么明显的凯迪拉克,凭借XT5取得了4900台的成绩,甚至超过了价格相近的奔驰GLA。

事实上,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产品上的槽点、品牌上的劣势、低价销售所牺牲的经销商利润,以及因为国产导致的质量上的轻微缩水。可为何在销量上出现了大相径庭的结果呢?有不少人尝试给出答案,不过在“车寻君”看来,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作出解释。

1、营销:凯迪拉克让人记住了品牌,英菲尼迪意在打造爆款。

两年前,戴雷博士还在英菲尼迪的时候,凭借《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赞助树立了“敢爱”的品牌形象,英菲尼迪的知名度开始有所上升,销量开始稳步增长,这场营销案例也被业内不少人奉为经典。但在接下来,或是人事变动,或是高管态度的转变,追逐销量的英菲尼迪开始走向了弯路,那就是打造“爆款”,提振销量。

这一策略确实初见成效,Q50L和QX50两款国产车在一定范围内“家喻户晓”,特别是奔驰同平台的卖点,两款车型一度炙手可热。不过“爆款”的副作用就是,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等待它的必将是一场灾难。于是,Q50L和QX50发生召回门之后,英菲尼迪的问题充分暴露,负面影响至今还未完全消除。且从2016年的营销来看,英菲尼迪仍在押宝综艺赞助,和互联网带来的多元化营销相比,这一思路不免有些局限性。

把话题转到凯迪拉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总统竞选,为凯迪拉克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作为“总统座驾”,凯迪拉克在知名度上沾了很大的光,且特朗普本身就是凯迪拉克的铁粉。此外,在整体的营销上,凯迪拉克的品牌时长出现在热播电视剧和高票房电影中,比如对《美人鱼》的赞助,成为奥斯克的熟面孔。而且凯迪拉克深得互联网营销的要领,品牌广告常出现在各大汽车论坛中,又通过公关手段成为媒体的“心头爱”。于是,即使在凯迪拉克4S店未能覆盖的部分三四线市场,凯迪拉克在豪华品牌中的知名度也仅次于BBA。

不难发现,英菲尼迪急于求进,早期的品牌营销有可取之处,却未能与时俱进。凯迪拉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营销套路,并懂得推陈出新,将目光聚焦在品牌上。在营销功底上,凯迪拉克却是要甩掉英菲尼迪好几条街。

2,定位:凯迪拉克主动放低身段,英菲尼迪有些水土不服。

无论是英菲尼迪、凯迪拉克,还是沃尔沃、雷克萨斯等等,中国消费力的上升,再加上年青一代对个性化的追求,二线豪华品牌在华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从数据上来看,2016年国内豪车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0万辆,同比增长16%,BBA的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80%以上降到了74.8%。而讴歌、捷豹等品牌的国产化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个趋势下如何调整定位,成了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销量差异的又一影响因素。

一方面是在价格上,凯迪拉克在达到品牌知名度的目标后,并没有因为“总统座驾”的身份而定位为超豪华品牌,反倒是主动放低身段,很多车型的优惠在5万以上;英菲尼迪的定价相比于BBA确实有着不少的优惠,却犯了水土不服的毛病。

以ATS-L和Q50L为例,同样是乞丐版的车型,凯迪拉克的落地价格在25万上下,英菲尼迪在27万以上,虽然只有两万的差异,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心理效果。拿常见的一种心态来说,凯迪拉克车主:“呵,帕萨特加两万就能买一个豪华品牌。”英菲尼迪车主:“再加两万就能考虑下奔驰和宝马了”。很明显,凯迪拉克放大了自身较于B级车的品牌优势,而英菲尼迪和BBA相比却放大了品牌上的短板。当然,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都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但“薄利多销”一直是中国人商业逻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在产品上,凯迪拉克实现国产的车型已经有四款,ATS-L、CT6、XTS和XT5,有着不同的定位和阶梯化的定价,无疑为自身博取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英菲尼迪已经实现国产的车型有Q50L和QX50,和即将国产销售的QX30。

一个来自上汽通用,一个来自东风日产,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的背景有很大的相似性,产品布局上的快与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想象空间,目前凯迪拉克明显跑在了前面。其实,二者在产品上还有另一个风格上的不同,即凯迪拉克有着显著的“运动标签”,使得舒适性、空间、油耗等缺点被弱化,而英菲迪尼遵循了“中庸”的特征,追求的是平衡,但异响、储物空间、噪音等不足成了最大的槽点。或许,日本人比美国人更懂中国的“老庄哲学”,然而在房子和车子的问题上,中国人的敏感和挑剔显然是英菲尼迪所忽略的。

当然,英菲尼迪并非没有崛起的机会,在BBA的压力下,凯迪拉克的瓶颈也很明显。车寻君想知道的是,你看好凯迪拉克还是英菲尼迪,通过投票和评论给出你的答案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