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皇权的延续和更替充斥着勾心斗角,血腥风雨。一朝皇帝只能有一个,他们往往拥有无尚的荣耀和至上的权力,因此皇帝这一职位时时刻刻被无数人所觊觎,包括皇族兄弟、外戚集团、异姓将相甚至是草芥平民。
其实“玄武门之变”不是个开始,而是个结局。一个长幼继承权斗争的结局,一个新旧势力斗争的结局。
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人支持下,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本来在李家父子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配合默契。但唐朝建立后,李建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李渊本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皇位明争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对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尽快除之。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适逢突厥郁射设武德九年带领数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以南,突入长城边塞,包围乌城,太子李建成便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军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
太子李建成想要借此机会,夺走秦王李世民的兵权。面对着太子和元吉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尤其是感觉到唐高祖可能削弱李世民来换取安宁的态度,李世民和他的属下们都感觉到形势越来越危急,开始采取极端行动了。
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恭、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君绰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最终被乱军杀死。李世民随即派心腹尉迟恭带甲入宫报告李渊,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将他们处决,特派我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
到了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在想反对也没用了,只好颁布诏书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
三日后,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并颁诏书将所有军政事务交由太子处理。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渊为太上皇。
从此开始了李世民辉煌的皇帝生涯,即位第二年改元贞观。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称“贞观之治”。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互动百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