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走寻常路 温州老板的“败家子”模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走寻常路 温州老板的“败家子”模式

正泰决定,这100多个股东,包括其中9个高管的子女,念完书以后先不要进正泰,到外面去打拼,其间经过接受考验的,若是成器的,则可以由董事会聘请到正泰集团工作,若不成器,原始股东会成立一个由专家管理的基金来养那些“败家子”。

有句老话:“媳妇是别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家的好”。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走过来,谁不想把自己辛苦拼来的财富江山,顺利地交到自己家孩子手中。

二代接管一代公司的时刻到了

万向掌门人鲁冠球,被誉为民营企业“不倒翁”,在谈及接班人事宜时,他一直反对别人称他的万向为家族企业。可话是那么说,别人也不一定认可,不说“万向系”旗下的几个职业经理人,就说他家女儿和女婿们都很优秀,尤其是大女儿鲁慰芳、三女婿倪频,对家族企业的贡献那是没话说的。可大家都看明白,鲁冠球这位“农民理论家”,传承方向那可是“不言自明”,儿子鲁伟鼎委以重任嘛!

鲁冠球培养独子小鲁,在上面花费的心思不比用在万向的少。当然了,这位号称紧跟时代步伐的企业家还是有个表态:“对于接班人,我现在推我儿子,如果将来有能力超过我儿子的优秀人员出来,只要能够把企业搞得更好……我可能会要调一个,这个是可以改变的。”话说的是掷地有声,可我老感觉有“弦外之音”——等我儿子做不好了,再说吧!好与不好,天平的准绳在老鲁手上捏着。

不单万向集团鲁伟鼎一家,过去2-3年,举目中国最著名的实业公司,纷纷传位给下一代,那些耳熟能详的创一代商业领袖一个个隐退江湖。

新希望集团刘永好退居二线,女儿刘畅在管理学者陈春花的加持下,加上刘永好自己身后支持,已相对顺利地完成接班。

娃哈哈集团宗庆后近来公开活动也少了下来,“公主”宗馥莉如今已经被打造成接班人形象。而像碧桂园杨惠妍、红领集团张蕴蓝等二代们,纷纷从父亲手上接过权杖。

中国企业家二代们接管一代创业公司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今年上市公司13位年轻一代接班人中,光80后就有11人,还有2人是90后。

当然,还有像华为、美的、万达等中国民企巨头,还没有确定将企业交给谁。交给自家孩子?还是职业经理人?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家,有的还在做选择,也有的在酝酿当中,当然也有的还弄不清代际传承的内在东西是什么?

南存辉的“败家子”基金模式

家族企业传承方面,很多企业家的子女在能力和意愿上都拒绝接班,对家族企业也没兴趣,如何让基业长青,那可是“成长中的苦恼”。

有的说那就请“空降兵”,启用职业经理人模式。可这也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注重短期利益的缺点,就让许多企业家后怕。联想柳传志就吃过亏,请来的美国人阿梅里奥经没有念好,最后还得老柳自己再复出。

向吴敬琏“借脑” 弱化家族股权

南存辉,温州企业家,正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对家族企业代际传递问题非常关注。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他多次在全国政协会上,呼吁政府层面更多重视民企传承困难问题。

今年53岁南存辉,初中没毕业就当上了小鞋匠,80年代初,他把父亲家里几间老屋抵押贷款5万元,和同学合作办起了一家小开关厂。进入90年代,他与另一个温州企业家德力西老板胡成中分家后,各自发展。正泰与德力西目前同是国内电气巨头,又是同业竞争对手。

后来,南存辉几个亲戚成立了一个家族企业,又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与美商合资,建立了中外合资企业“正泰电器”。 成立合资公司以后,南存辉把弟弟妹妹等亲属4人揽入正泰成为股东,从此,南存辉充分利用“正泰”牌,走联合资本扩张之路。

1994年,当时以正泰为核心的企业联盟,成员企业达到30家,联合资本的确人多力量大,但问题也来了,这些成员企业由于各自为政,管理就跟不上了,有的贴上拿不是指定的产品,贴上“正泰”标签以次充好,有的做假账骗利润;技改要花钱,有的成员企业也不愿意干;如此,正泰很难从管理和运营上再上一个档次。

南存辉也意识到企业联盟存在的这些弊病,抓管理抓了5年后,效果却不明显,怎么办?

向高人“借脑袋”!当时 经济学家吴敬琏和周其仁给他的建议是,把多级法人消灭在萌芽状态。于是,南存辉把成员企业主拉来开会,讨论“合好”还是“不合好”,这就是南存辉创业史上的“雁荡山统合会议”。会后,大家统一了意见,统统合并到一家。

这过程中,南存辉发现家族企业有一个致命弱点:无法更多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优秀外来人才。

1998年,他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核心层(低压电器主业)进行股改。正泰的股东,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00多个,南存辉的股份也下降至20%多,但资产却膨胀了数十倍。

目前,南存辉创立的正泰集团,是中国工业电器行业产销量最大的企业之一。2016胡润百富榜中,南存辉以120 亿财富位列第241位。

“败家子”基金模式

讲到家族企业,南存辉有自己一套看似“另类”的传承之道。

家族企业不能任人唯亲,当务之急是多培养职业经理人,要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这是南存辉的观点。

南存辉怎么考虑接班人问题呢?

1963年7月出生的南存辉,在接受温州《乐清日报》采访时说,他打算60岁退休,解决好了接班人的问题,才能退休。南存辉说了,“价值观相同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正泰接班人。”

正泰是上市公司,南存辉说他肯定不会走家族制的方向。南存辉说了,“价值观相同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正泰接班人。”

他提出了一个名为“赛马”的接班人筛选机制。

只要有德行和才能,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接班人可以是你的子女,可以是你的亲属,也可以是认识不认识的人,国内国外的都是没有关系的,都可以成为接班人。应该说,南存辉这一套,颇有些“举贤不避亲”、“唯才是举”的味道。

那怎么做呢?

一是内部培养。正泰做了一个叫的“双培计划”方案,要“把能人培养成股东,把股东培养称能人”。具体做法是,当公司新产品上马的时候,给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一定的股权比例,这样如果有朝一日项目单独剥离上市,又是一批财富新贵。这种系统内创业的模式对许多人才能够形成吸引力。

从方案上看,“双培计划”主要通过股权激励,来克服职业经理人(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过于重视短期效益的问题,对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作用。当然,这里也有个问题,如果仅仅以“项目上市”来实现职业经理人的能力财富变现,让人有“远在天边的彩虹”之感,激励方案还是有不少需要优化的空间。

正泰集团有100多个股东,其中9人为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

正泰决定,这100多个股东,包括其中9个高管的子女,念完书以后先不要进正泰,到外面去打拼,其间经过接受考验的,若是成器的,则可以由董事会聘请到正泰集团工作,若不成器,原始股东会成立一个由专家管理的基金来养那些“败家子”。

“败家子” 基金模式,的确是蛮另类的企业传承。我感觉,南存辉做这种“败家子基金”财务安排,一定程度反映了上一代企业家对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警示的深深顾虑,辛辛苦苦创下了的基业会不会在儿孙手中败落?

这个基金模式,也一定程度减轻了职业经理人的身后之忧。当然,这个模式出发点还是有一种把家族企业变成企业家族的味道,期望股东后代们未来能形成代代相传的命运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来,国内企业家设立“家族基金”模式越来越多了,它与企业基金相比,没有市场利益的诉求,显得更加纯粹。当然,有的企业家侧重财富传承,解决的是“富不过三代”;而有的主要是为了家族企业的精神传承,往公益慈善方向,比如曹德旺的河仁基金会。而南存辉他们的“败家子基金”,是用来培养自己的子女们的,其意义可能更独特一些。

为什么说“败家子”基金意义更独特?首先,设立基金的方向,抛弃了“子承父业”定制格局,将接班传承由“选亲”朝“选贤”方向努力。你行你就上,不行让大家来养你,你也不要到这里胡混,反正养着你。

此外,假如这个模式能够持续运作下去的话,将来就有可能出现这种局面:正泰可能由单一的家族企业,扩张成由股东后代组成的群体式企业家族,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去家族化”过程。

从另一方面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股东及高管后代的培养,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相比外部人员而言,这些后代对企业的向心力也要强一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走寻常路 温州老板的“败家子”模式

正泰决定,这100多个股东,包括其中9个高管的子女,念完书以后先不要进正泰,到外面去打拼,其间经过接受考验的,若是成器的,则可以由董事会聘请到正泰集团工作,若不成器,原始股东会成立一个由专家管理的基金来养那些“败家子”。

有句老话:“媳妇是别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家的好”。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走过来,谁不想把自己辛苦拼来的财富江山,顺利地交到自己家孩子手中。

二代接管一代公司的时刻到了

万向掌门人鲁冠球,被誉为民营企业“不倒翁”,在谈及接班人事宜时,他一直反对别人称他的万向为家族企业。可话是那么说,别人也不一定认可,不说“万向系”旗下的几个职业经理人,就说他家女儿和女婿们都很优秀,尤其是大女儿鲁慰芳、三女婿倪频,对家族企业的贡献那是没话说的。可大家都看明白,鲁冠球这位“农民理论家”,传承方向那可是“不言自明”,儿子鲁伟鼎委以重任嘛!

鲁冠球培养独子小鲁,在上面花费的心思不比用在万向的少。当然了,这位号称紧跟时代步伐的企业家还是有个表态:“对于接班人,我现在推我儿子,如果将来有能力超过我儿子的优秀人员出来,只要能够把企业搞得更好……我可能会要调一个,这个是可以改变的。”话说的是掷地有声,可我老感觉有“弦外之音”——等我儿子做不好了,再说吧!好与不好,天平的准绳在老鲁手上捏着。

不单万向集团鲁伟鼎一家,过去2-3年,举目中国最著名的实业公司,纷纷传位给下一代,那些耳熟能详的创一代商业领袖一个个隐退江湖。

新希望集团刘永好退居二线,女儿刘畅在管理学者陈春花的加持下,加上刘永好自己身后支持,已相对顺利地完成接班。

娃哈哈集团宗庆后近来公开活动也少了下来,“公主”宗馥莉如今已经被打造成接班人形象。而像碧桂园杨惠妍、红领集团张蕴蓝等二代们,纷纷从父亲手上接过权杖。

中国企业家二代们接管一代创业公司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今年上市公司13位年轻一代接班人中,光80后就有11人,还有2人是90后。

当然,还有像华为、美的、万达等中国民企巨头,还没有确定将企业交给谁。交给自家孩子?还是职业经理人?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家,有的还在做选择,也有的在酝酿当中,当然也有的还弄不清代际传承的内在东西是什么?

南存辉的“败家子”基金模式

家族企业传承方面,很多企业家的子女在能力和意愿上都拒绝接班,对家族企业也没兴趣,如何让基业长青,那可是“成长中的苦恼”。

有的说那就请“空降兵”,启用职业经理人模式。可这也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注重短期利益的缺点,就让许多企业家后怕。联想柳传志就吃过亏,请来的美国人阿梅里奥经没有念好,最后还得老柳自己再复出。

向吴敬琏“借脑” 弱化家族股权

南存辉,温州企业家,正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对家族企业代际传递问题非常关注。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他多次在全国政协会上,呼吁政府层面更多重视民企传承困难问题。

今年53岁南存辉,初中没毕业就当上了小鞋匠,80年代初,他把父亲家里几间老屋抵押贷款5万元,和同学合作办起了一家小开关厂。进入90年代,他与另一个温州企业家德力西老板胡成中分家后,各自发展。正泰与德力西目前同是国内电气巨头,又是同业竞争对手。

后来,南存辉几个亲戚成立了一个家族企业,又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与美商合资,建立了中外合资企业“正泰电器”。 成立合资公司以后,南存辉把弟弟妹妹等亲属4人揽入正泰成为股东,从此,南存辉充分利用“正泰”牌,走联合资本扩张之路。

1994年,当时以正泰为核心的企业联盟,成员企业达到30家,联合资本的确人多力量大,但问题也来了,这些成员企业由于各自为政,管理就跟不上了,有的贴上拿不是指定的产品,贴上“正泰”标签以次充好,有的做假账骗利润;技改要花钱,有的成员企业也不愿意干;如此,正泰很难从管理和运营上再上一个档次。

南存辉也意识到企业联盟存在的这些弊病,抓管理抓了5年后,效果却不明显,怎么办?

向高人“借脑袋”!当时 经济学家吴敬琏和周其仁给他的建议是,把多级法人消灭在萌芽状态。于是,南存辉把成员企业主拉来开会,讨论“合好”还是“不合好”,这就是南存辉创业史上的“雁荡山统合会议”。会后,大家统一了意见,统统合并到一家。

这过程中,南存辉发现家族企业有一个致命弱点:无法更多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优秀外来人才。

1998年,他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核心层(低压电器主业)进行股改。正泰的股东,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00多个,南存辉的股份也下降至20%多,但资产却膨胀了数十倍。

目前,南存辉创立的正泰集团,是中国工业电器行业产销量最大的企业之一。2016胡润百富榜中,南存辉以120 亿财富位列第241位。

“败家子”基金模式

讲到家族企业,南存辉有自己一套看似“另类”的传承之道。

家族企业不能任人唯亲,当务之急是多培养职业经理人,要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这是南存辉的观点。

南存辉怎么考虑接班人问题呢?

1963年7月出生的南存辉,在接受温州《乐清日报》采访时说,他打算60岁退休,解决好了接班人的问题,才能退休。南存辉说了,“价值观相同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正泰接班人。”

正泰是上市公司,南存辉说他肯定不会走家族制的方向。南存辉说了,“价值观相同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正泰接班人。”

他提出了一个名为“赛马”的接班人筛选机制。

只要有德行和才能,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接班人可以是你的子女,可以是你的亲属,也可以是认识不认识的人,国内国外的都是没有关系的,都可以成为接班人。应该说,南存辉这一套,颇有些“举贤不避亲”、“唯才是举”的味道。

那怎么做呢?

一是内部培养。正泰做了一个叫的“双培计划”方案,要“把能人培养成股东,把股东培养称能人”。具体做法是,当公司新产品上马的时候,给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一定的股权比例,这样如果有朝一日项目单独剥离上市,又是一批财富新贵。这种系统内创业的模式对许多人才能够形成吸引力。

从方案上看,“双培计划”主要通过股权激励,来克服职业经理人(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过于重视短期效益的问题,对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作用。当然,这里也有个问题,如果仅仅以“项目上市”来实现职业经理人的能力财富变现,让人有“远在天边的彩虹”之感,激励方案还是有不少需要优化的空间。

正泰集团有100多个股东,其中9人为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

正泰决定,这100多个股东,包括其中9个高管的子女,念完书以后先不要进正泰,到外面去打拼,其间经过接受考验的,若是成器的,则可以由董事会聘请到正泰集团工作,若不成器,原始股东会成立一个由专家管理的基金来养那些“败家子”。

“败家子” 基金模式,的确是蛮另类的企业传承。我感觉,南存辉做这种“败家子基金”财务安排,一定程度反映了上一代企业家对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警示的深深顾虑,辛辛苦苦创下了的基业会不会在儿孙手中败落?

这个基金模式,也一定程度减轻了职业经理人的身后之忧。当然,这个模式出发点还是有一种把家族企业变成企业家族的味道,期望股东后代们未来能形成代代相传的命运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来,国内企业家设立“家族基金”模式越来越多了,它与企业基金相比,没有市场利益的诉求,显得更加纯粹。当然,有的企业家侧重财富传承,解决的是“富不过三代”;而有的主要是为了家族企业的精神传承,往公益慈善方向,比如曹德旺的河仁基金会。而南存辉他们的“败家子基金”,是用来培养自己的子女们的,其意义可能更独特一些。

为什么说“败家子”基金意义更独特?首先,设立基金的方向,抛弃了“子承父业”定制格局,将接班传承由“选亲”朝“选贤”方向努力。你行你就上,不行让大家来养你,你也不要到这里胡混,反正养着你。

此外,假如这个模式能够持续运作下去的话,将来就有可能出现这种局面:正泰可能由单一的家族企业,扩张成由股东后代组成的群体式企业家族,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去家族化”过程。

从另一方面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股东及高管后代的培养,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相比外部人员而言,这些后代对企业的向心力也要强一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