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关于你不知道的“多重人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关于你不知道的“多重人格”

为了对“多重人格”有个直观的概念,先推荐一份书单。

撰文 编辑|窦媛媛 周磊

“多重人格”的梗,在很多小说里已经为读者熟知了。尤其是大家熟悉的那些日本作家,几乎无一例外都写过关于双重或者多重人格的作品,令读者欲罢不能。而“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西德尼·谢尔顿和恐怖大师斯蒂芬·金,也没有放弃这种绝好的题材。

为了对“多重人格”有个直观的概念,先推荐一份书单。如果恰巧你都读过,不妨来算算:

这6本书中的6位主角,一共出现了多少种人格?

《告诉我你的梦》

西德尼·谢尔顿 著

“如果不下雨,就意味着一切都安然无恙,一直都是我的想象在作怪。”

艾什蕾优雅文静,托妮活泼开朗,爱丽特却是个羞涩抑郁的姑娘,她们性格迥异,但密不可分。先后有多起命案与她们相关,五个接近她们的男子,或被谋杀,或被阉割。

稍有心理学知识的人,在阅读不久就可能猜测到,这是一个关于多重人格的故事。儿童时期的阴影伴随一生,让她的双眼被仇恨和黑暗蒙蔽。这本小说是根据真实案例而写,谢尔顿对三个人格的刻画都是入木三分。

《24个比利》

丹尼尔·凯斯 著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比利·米利根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多重人格患者。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 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

这是目前市面上关于多重人格最有名的一本书。

《化身博士》

史蒂文森 著

你是否想过变成另外一个人?是否曾看着你所认识的某个人想:“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我就不行?”你是否想到变成另外一个人,就算只有一天,你也可以随心所欲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些想法对有的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尤其对杰基尔博士就是这样,因为他是个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他找到了一种方法,把幻想变成了现实。也许,他从未分离自己意识中的善与恶,而只是发明了一种改变身体性状的药水;改变后的身体给了他自我转换的错觉,给了他放纵的机会。

《黑暗的另一半》

斯蒂芬·金 著

恐怖小说家赛德在胎儿时期就在其母体内吞噬了自己的孪生兄弟,于是那个未出生便已死亡的兄弟成了他黑暗的另一半。黑暗的另一半试图用暴力和血腥来取代真实作家的位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凶案,再现书中情节。如何才能杀死一个从未出生过的人?如何才能把它送回到本应属于它的黑暗世界?

斯蒂芬·金是读者小说中的“恐怖之王”。但他并非一个廉价的恐怖批发商,他的作品深入内心、逼问人性、展现灵魂,他成就的是真正的心理惊悚。

《人格裂变的姑娘》

F·R·施赖勃著

这是一部心理学家都会推荐的,非常非常经典的,关于多重人格的小说。

西碧尔常失去记忆,每当失去记忆之时她就变成了一个化身,前后多达15个化身。西碧尔本人干不出来的事就由化身替她来干。她这种人格分裂起源于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

这部被誉为文学和精神病学上的重要里程碑的心理学纪实小说,在1973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仅在美国就发行了五百多万册,其影响至今不衰。因为这本书讲述的是真人真事,所以在当代多种心理学专著和教科书中也经常提到本书主人公的名字。这部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的重要价值,还广泛地涉及哲学、神学、伦理学和教育学。

《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

贵志佑介

年轻姑娘贺茂由香里有一种特异功能,她能听到别人在想什么。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她利用自己的特长,抚慰了许多心灵受到创伤的受灾者。

在一家医院,由香里认识了一个叫森谷千寻的少女。千寻是一位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她内心有13种人格共居一处,轮流支配着千寻的行动。由香里非常同情千寻的处境,一个接一个地跟那些人格交谈,试图把他们统合起来。当第13种人格出现的时候,由香里惊呆——第13种人格是一个可以脱离千寻肉体的冤魂,一个能够潜入人的心脏、使心脏停止跳动的杀人狂。

>>>More than normal <<<

书单奉上,再谈谈“多重人格”

首先要知道,这绝对不是一种所谓的天赋和“超能力”。在精神医学领域,“多重人格”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疾病。很多人会把它和精神分裂搞混,但二者确实不是一回事。

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改名为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精神医学界认为,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比例1:9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因为幼女较男孩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

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让自己产生“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是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也就是说,在患者幼年人格没有成长健全的时候,就因精神刺激而令自我精神防御机制分离出潜意识的人格对抗,进而形成多重人格,来达到适应外部环境,自我平衡的状态。

恐怖小说中那个被吞噬的兄弟,只是作家塑造出吸引人的情节。玄而又玄的精神症状,往往让人格外想去探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证。

关于多重人格障碍与脑器质性改变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找不到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但根据某些临床记录,多重人格患者的“记忆断层”也有可能伴随着强烈的头痛;而近年一些关于大脑的研究显示,尽管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身体和大脑),不同人格的脑部摄影结果皆不相同。

多重人格的根治非常艰难。有研究认为,以药物治疗为辅的个体心理治疗,对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有效。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是最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案,而在心理治疗方面,治疗师通常会在患者的多重人格中扶持一位熟悉其余人格的“内在自助者”(ISH,inter self helper),让其成为核心人格,然后逐步整合、削减其余内在人格,最终达到令患者人格统一的目的。但即使治疗取得阶段性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压力造成人格再次解离。

如果以一种感性的表达,不妨感叹:多重人格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悲壮的、令人心碎的自我生存努力。

参考资料来源:

陈婉珍. 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不同意识状态的关联[D].浙江大学,2015.

李永平. 一级症状群作为多重人格障碍的诊断线索[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01):53-54.

温全球. 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4,(03):187-188.

刘建勋. 童年早期多重人格(附5例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04):157-158+162.

Greaves GB,庞天鉴. 多重人格[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1,(04):206-209.

-END-

作者

周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 病理科医师 西医内科教师

窦媛媛,资深媒体人 科普专栏作者 心理咨询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于你不知道的“多重人格”

为了对“多重人格”有个直观的概念,先推荐一份书单。

撰文 编辑|窦媛媛 周磊

“多重人格”的梗,在很多小说里已经为读者熟知了。尤其是大家熟悉的那些日本作家,几乎无一例外都写过关于双重或者多重人格的作品,令读者欲罢不能。而“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西德尼·谢尔顿和恐怖大师斯蒂芬·金,也没有放弃这种绝好的题材。

为了对“多重人格”有个直观的概念,先推荐一份书单。如果恰巧你都读过,不妨来算算:

这6本书中的6位主角,一共出现了多少种人格?

《告诉我你的梦》

西德尼·谢尔顿 著

“如果不下雨,就意味着一切都安然无恙,一直都是我的想象在作怪。”

艾什蕾优雅文静,托妮活泼开朗,爱丽特却是个羞涩抑郁的姑娘,她们性格迥异,但密不可分。先后有多起命案与她们相关,五个接近她们的男子,或被谋杀,或被阉割。

稍有心理学知识的人,在阅读不久就可能猜测到,这是一个关于多重人格的故事。儿童时期的阴影伴随一生,让她的双眼被仇恨和黑暗蒙蔽。这本小说是根据真实案例而写,谢尔顿对三个人格的刻画都是入木三分。

《24个比利》

丹尼尔·凯斯 著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比利·米利根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多重人格患者。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 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

这是目前市面上关于多重人格最有名的一本书。

《化身博士》

史蒂文森 著

你是否想过变成另外一个人?是否曾看着你所认识的某个人想:“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我就不行?”你是否想到变成另外一个人,就算只有一天,你也可以随心所欲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些想法对有的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尤其对杰基尔博士就是这样,因为他是个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他找到了一种方法,把幻想变成了现实。也许,他从未分离自己意识中的善与恶,而只是发明了一种改变身体性状的药水;改变后的身体给了他自我转换的错觉,给了他放纵的机会。

《黑暗的另一半》

斯蒂芬·金 著

恐怖小说家赛德在胎儿时期就在其母体内吞噬了自己的孪生兄弟,于是那个未出生便已死亡的兄弟成了他黑暗的另一半。黑暗的另一半试图用暴力和血腥来取代真实作家的位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凶案,再现书中情节。如何才能杀死一个从未出生过的人?如何才能把它送回到本应属于它的黑暗世界?

斯蒂芬·金是读者小说中的“恐怖之王”。但他并非一个廉价的恐怖批发商,他的作品深入内心、逼问人性、展现灵魂,他成就的是真正的心理惊悚。

《人格裂变的姑娘》

F·R·施赖勃著

这是一部心理学家都会推荐的,非常非常经典的,关于多重人格的小说。

西碧尔常失去记忆,每当失去记忆之时她就变成了一个化身,前后多达15个化身。西碧尔本人干不出来的事就由化身替她来干。她这种人格分裂起源于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

这部被誉为文学和精神病学上的重要里程碑的心理学纪实小说,在1973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仅在美国就发行了五百多万册,其影响至今不衰。因为这本书讲述的是真人真事,所以在当代多种心理学专著和教科书中也经常提到本书主人公的名字。这部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的重要价值,还广泛地涉及哲学、神学、伦理学和教育学。

《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

贵志佑介

年轻姑娘贺茂由香里有一种特异功能,她能听到别人在想什么。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她利用自己的特长,抚慰了许多心灵受到创伤的受灾者。

在一家医院,由香里认识了一个叫森谷千寻的少女。千寻是一位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她内心有13种人格共居一处,轮流支配着千寻的行动。由香里非常同情千寻的处境,一个接一个地跟那些人格交谈,试图把他们统合起来。当第13种人格出现的时候,由香里惊呆——第13种人格是一个可以脱离千寻肉体的冤魂,一个能够潜入人的心脏、使心脏停止跳动的杀人狂。

>>>More than normal <<<

书单奉上,再谈谈“多重人格”

首先要知道,这绝对不是一种所谓的天赋和“超能力”。在精神医学领域,“多重人格”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疾病。很多人会把它和精神分裂搞混,但二者确实不是一回事。

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改名为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精神医学界认为,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比例1:9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因为幼女较男孩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

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让自己产生“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是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也就是说,在患者幼年人格没有成长健全的时候,就因精神刺激而令自我精神防御机制分离出潜意识的人格对抗,进而形成多重人格,来达到适应外部环境,自我平衡的状态。

恐怖小说中那个被吞噬的兄弟,只是作家塑造出吸引人的情节。玄而又玄的精神症状,往往让人格外想去探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证。

关于多重人格障碍与脑器质性改变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找不到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但根据某些临床记录,多重人格患者的“记忆断层”也有可能伴随着强烈的头痛;而近年一些关于大脑的研究显示,尽管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身体和大脑),不同人格的脑部摄影结果皆不相同。

多重人格的根治非常艰难。有研究认为,以药物治疗为辅的个体心理治疗,对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有效。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是最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案,而在心理治疗方面,治疗师通常会在患者的多重人格中扶持一位熟悉其余人格的“内在自助者”(ISH,inter self helper),让其成为核心人格,然后逐步整合、削减其余内在人格,最终达到令患者人格统一的目的。但即使治疗取得阶段性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压力造成人格再次解离。

如果以一种感性的表达,不妨感叹:多重人格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悲壮的、令人心碎的自我生存努力。

参考资料来源:

陈婉珍. 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不同意识状态的关联[D].浙江大学,2015.

李永平. 一级症状群作为多重人格障碍的诊断线索[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01):53-54.

温全球. 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4,(03):187-188.

刘建勋. 童年早期多重人格(附5例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04):157-158+162.

Greaves GB,庞天鉴. 多重人格[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1,(04):206-209.

-END-

作者

周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 病理科医师 西医内科教师

窦媛媛,资深媒体人 科普专栏作者 心理咨询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