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化妆品报 龚静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现在无奈选择闭店,护肤品一折起.....”4月22日,护肤品牌BLACKLABO黑之序(下称“黑之序”)在小红书上发布了它的第99+条闭店公告,并第99+次附带上了产品链接。

闭店为假,引流是真;清仓为假,卖货是真。在小红书平台,这并非个别现象,尤其集中在主营彩妆、护肤或香薰等日化产品的中小品牌。
在新一轮流量寒冬中,越来越多粉丝量在万数以下的品牌,将“闭店清仓”作为内容抓手。“感谢厚爱,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看似悲情却又雷同的文案背后,是中小品牌不约而同的一场营销闹剧。
01 “下架倒计时!即将售罄!”,假闭店清仓成揽客方式
在小红书上搜索闭店、清仓等词可见,“清仓护肤品”相关笔记有6万篇,“闭店清仓”相关笔记有3万篇。由此可见,小红书平台正成为品牌闭店清仓的重要宣传阵地。然而,不少品牌却走上了“歪路”,假借闭店之名引流、促销产品,欺骗消费者。
据化妆品报统计,仅在4月21号这一天,黑之序就发布了2篇闭店通知、31篇清仓笔记。封面图多为堆积在仓库里的护肤产品,并标上停产、绝版、清仓、售罄、下架等黄色加粗大字。化妆品报在黑之序的主页搜索“闭店”和“清仓”显示的笔记均为99+条。
香薰品牌予闻公式曾在3月16号发布清仓笔记,宣称“最后倒计时3天”“还剩最后一百单”,可直到4月17号,那条清仓产品链接仍在,库存还变多了。点进“闭店”笔记的评论区,大多是被商家精选出来的购后好评。截止到目前,那条清仓产品链接已售卖3858单。

这种情绪浓烈的笔记、断货式促销和“品牌走到尽头”的措辞不断刺激着用户的购买欲望。不少消费者表示:看见闭店清仓就想点进去,加上价格便宜,就想买来试试。
在消费心理学中,闭店清仓式的内容符合“稀缺性效应”(scarcity effect)。人们把“物以稀为贵”而引起的购买行为提高的变化现象,称之为“稀缺效应”。当消费者被置于“错过就没有”的语境中,囤货冲动自然被放大。
因此在销售商品时,商家常使用“一次性大甩卖”“清仓大特价”来引诱顾客,使顾客提高购买意愿。小红书上的“闭店清仓”成了一种新型赛博揽客方式。
02 “没钱推广,起码浏览量过百了”,闭店叙事变流量捷径
虽然小红书上部分品牌的闭店清仓“如火如荼”,但当用户点进同一品牌的天猫旗舰店,看不见的闭店公告、照常上新的产品、回复如常的客服,似乎都在表明这些品牌并不是真的经营不善或可能面临倒闭。
为此,化妆品报询问了多家品牌客服是否是真的闭店。大多收到的回答是“有的产品是不生产了,有的还在生产,找的人比较多”,又或者是“具体不清楚,还是看老板”等含糊回答。
日化品牌UUKKG的小红书店铺客服坦言:“是因为我们没钱推广,发种草笔记也没人看,就清仓了。”他表示,自从宣告闭店清仓之后,笔记效果好多了,起码浏览量过百了。在被问及是否是真的按通知时间闭店时,客服则表示未知。截至目前,UUKKG的一款名为深润去屑头皮素的产品已经卖了5183单。
护肤品牌果壳2月28号曾在小红书发布澄清笔记,宣称:“没有倒闭,实在是没有多的预算来投流,只能靠标题自救一把。”同时,其在文中还感叹到:“流量密码诚不我欺。”截至目前,果壳一款号称“特价返厂”的清痘精华乳,已经卖了八千多单;一款号称“重生回归”的清洁泥膜卖了六千多单。

宣称闭店却不闭店,就不怕消费者觉得被欺骗,不再购买了吗?
面对这种疑问,有的商家早已准备好了应对方式。“没关系,到时候会发通知说微信店已闭店。”某日化品牌的小红书客服如是回答。除此之外,小红书店铺和天猫旗舰店照常运营。
美云空间电商营销专家白云虎表示:“闭店清仓式营销是一把双刃剑。短期或能博得同情,但从长远看,对品牌伤害不小。”他强调,在内卷加剧的环境中,不少白牌走向“擦边球”打法,实则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站在产业角度,要提倡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以独特的营销和零售模式,驱动数智化升级,才能真正避开内卷,走出一条中国国货品牌的全球竞争力之路。
关于此类闭店清仓笔记的审查与监管,化妆品报致电了小红书官方客服,暂未获得回复。
03“呵呵,被清仓骗了......”,消费者识破套路
“一次两次还相信,后面次数多了就开始怀疑了。”一位接受化妆品报采访的小红书用户莓*椰表示。
随着大量品牌反复使用闭店清仓文案,消费者的敏感度逐渐提高。评论区频频出现“被套路”“假闭店”等质疑的声音,相关品牌的信任度也因此遭遇滑坡。

面对用户质疑,有品牌选择“技术性回避”。4月22日,化妆品报曾在黑之序的笔记下留言:“真的是闭店清仓吗?前一个小时还发了卸妆膏上新。”然而,十分钟之后,该条评论便被删除。
4月23日,黑之序在小红书发布笔记,回应近期用户对其“假闭店清仓”的质疑。在该笔记中,品牌方强调部分产品确实已经售罄,并承诺“不会再上架”。

化妆品报在这一笔记的评论区指出,黑之序此前声称售罄的卸妆膏产品,近期却重新上架销售。对此,品牌方回复称,该产品重新上架是“老板给粉丝的福利”,属于“少量复产”,且“并未在小红书平台宣称清仓”。随后,化妆品报翻查品牌过往发布内容,发现该卸妆膏曾出现在清仓停产类笔记中,并附有相关截图作为证据。在提出这一疑问后,化妆品报的账号随即被对方拉黑,相关评论也被删除。

在“闭店清仓”真假难辨的博弈中,品牌一边否认过往言辞,一边屏蔽提出质疑的声音,并非是在修复信任,而是在加速失信。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态度也逐渐分化:有用户表示“反正便宜,买来试试”,而另一些消费者则表示“感觉被骗,以后再也不买了”。
在消费者长期信任和短期流量收益之间,不少品牌选择后者。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小品牌的生存焦虑与挣扎。在这些选择假闭店清仓的品牌中,或许并不缺乏好的产品。然而这种方式既损害了品牌长期形象,也影响了那些真正需要清仓的商家。
“实在坚持不住了......”这也许是噱头,也许是心声。但在平台与商家的博弈中,信任机制的构建与监管机制的完善,将是决定电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只有在艰难情况下仍坚持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的企业,才能收获消费者的钞票与选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