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瀚视野观察
最近几年,各家新能源车企都纷纷打出了自动驾驶的招牌,各类智驾宣传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是就在最近新能源车企一下子都开始对智驾缄默,自动驾驶的机会还有吗?
一、当新能源车都不再叫智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小米官网调整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其中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由“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载的Xiaomi HAD由“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新消费日报走访了深圳、太原等城市的理想、蔚来、小米、阿维塔、小鹏与鸿蒙智行六家品牌门店获悉,各车企门店相关销售人员宣传话术整体表达变得谨慎,其中部分车企品牌转向强调其他卖点,仅在用户主动提问时才会就辅助驾驶展开相关说明。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从L2,L2+,再到“智驾”,随着新能源车的自动驾驶系统的不断迭代,系统的“称呼”也被当作卖点,开始越来越玄幻,越来越模糊。
2014年,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International)首次发布了所谓的“J3016标准”,将自动驾驶技术划分为L0-L5共6个等级,即L0应急辅助,L1驾驶辅助,L2部分自动化,L3有条件自动驾驶,L4高度自动驾驶和L5完全自动驾驶,并逐渐成为当前共识度最高的自动驾驶定义体系。
因此,从商业的角度,由于客观上不愿意为自动驾驶系统事故承担责任,L3级别自动驾驶成为了车企智驾系统的“咫尺天涯”,只能靠近,却永远无法到达。
比如,过去两年中,部分OEM车企在宣传自动驾驶系统时,使用了所谓“L2+”的描述,示意升级版L2;其他车企业竞相跟进,相继推出了L2++,L2+++等描述方式来强调自家系统更胜一筹。
据《华夏时报》不完全统计,随着工信部辅助驾驶出台“规范令”,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阿维塔、智己等多个汽车品牌已经调整了相关宣传。
二、智驾改名后自动驾驶还有机会吗?
面对着各家新能源车企都在纷纷改变自身对于自动驾驶的宣传口径,当智驾不再被提及,自动驾驶的未来还能被看好吗?
首先,当前大多数车企的自动驾驶都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首先,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处于L2级别,即部分自动化阶段。这意味着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自动转向、加速和制动,但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警惕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尽管许多厂商在宣传中使用了“智能驾驶”或“自动驾驶”的术语,但实际上这些技术还远未达到完全自主驾驶的水平。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这种市场宣传的不规范性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其对新技术的信任度。例如,一些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购买了“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这显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和行业组织加强监管,要求厂商在宣传时更加准确地描述其技术的实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说,这种规范化的举措实际上有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明确技术的实际水平,消费者可以更加理性地选择产品,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更加专注于实际效果而非过度营销。
其次,智驾改名辅助驾驶才是回归正轨。智驾改名辅助驾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但实际上是整个行业回归正轨的重要标志。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自动驾驶遭受了挫折,毕竟从之前的“智驾”这种听起来更接近自动驾驶的概念,转变为强调“辅助”的概念。然而,从长远和本质上来看,这是一件对产业极为有利的事情。
一方面,它有助于重塑消费者的信任。当车企将名称改为辅助驾驶后,消费者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目前车辆所提供的驾驶功能的实际性质,即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完全可以替代人类的自动驾驶。这样可以避免消费者因为误解而产生的过高期望和不必要的失望,从而增强消费者对整个汽车产业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方面的信任。
另一方面,规范的名称有助于企业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当企业不再被过度夸大的概念所束缚时,就能够更加踏实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例如,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提高L2级别的辅助驾驶技术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智能性上,为向更高层次的自动驾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李想所说“智驾现阶段比较像黎明前的黑暗”。这个阶段虽然看起来像是一种后退,但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真正突破积蓄力量。
第三,任何技术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技术的演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会有反复曲折的过程。自动驾驶这种明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变革,更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曲折反复的过程,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涉及到多个复杂的技术领域,如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算法、高精度地图等。这些技术领域各自都在不断发展,并且需要相互协同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例如,各种雷达需要不断提高其精度和可靠性,以准确感知周围环境;计算机视觉技术需要能够更好地识别各种物体和路况;人工智能算法需要不断优化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决策场景;高精度地图需要不断更新以保证与实际路况的一致性。这也就导致了自动驾驶技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突破。
这就像当年蒸汽机技术在诞生之初也面临着效率低下、安全性差等诸多问题,但经过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对于智驾企业来说,在这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反而要沉下心来做技术。企业不能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或者舆论影响,而应该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解决技术难题,才能够在未来的自动驾驶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从长期来看,自动驾驶的发展将会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和效率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自动驾驶技术正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一方面,自动驾驶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交通安全方面,自动驾驶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据统计,绝大多数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失误造成的,而自动驾驶系统能够通过精确的感知和快速的决策,避免这些人为错误。在交通效率方面,自动驾驶车辆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行驶和调度,减少拥堵,提高道路利用率。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科技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的驾驶体验。自动驾驶不仅能够减轻驾驶疲劳,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工作时间。例如,在长途旅行中,乘客可以在车辆自动驾驶的过程中休息、娱乐或者工作,提高出行的质量。
因此,当新能源车都不再叫“智驾”而回归“辅助驾驶”的本质时,这并非自动驾驶发展的挫折,而是其走向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虽然自动驾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曲折和挑战,但从长期来看,其发展是大势所趋,技术日渐成熟也是市场的必然,这一点不知道自动驾驶企业们看到了没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