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当淘宝闪购与美团在线上补贴战场厮杀正酣时,京东悄然在线下开辟了一条新战线。
一个多月前,刘强东的一句“京东外卖很快会出现跟美团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引发了行业内外的诸多猜测。如今,随着京东“七鲜小厨”的正式营业,这句话有了具体的回应。
7月22日晚,京东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媒体沟通会,会上,七鲜小厨业务负责人刘斌对界面新闻等媒体介绍,七鲜小厨被定位为“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并称其为“可能是过去15年来餐饮外卖业最大的一次供应链模式创新”。
具体而言,京东面向餐饮商家、品牌招募菜品配方,后者以“菜品合伙人”身份参与菜品开发工作,整个门店的原材料、租金、人力、运营等经营环节均由京东负责,二者共同享受销售成果的分成。
据京东介绍,首批合作品牌包括嘉和一品、紫燕百味鸡、朴大叔拌饭等,已有超20000个厨师或餐饮品牌报名“菜品合伙人”。
但与此同时,业内对这种模式也提出诸多疑问:平台直接投身餐饮制作与经营环节,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分流商家原有的客源?京东的供应链能力如何吃下餐饮这块“难啃的骨头”,并实现大规模扩张?以及如何破解“好吃、便宜、安全”的三难困境?
“自炒自销自送”
“正式营业第一天,就爆单了。”刘斌称,外卖和现场自提的订单都非常多。
7月22日,界面新闻实地走访了首家七鲜小厨所在的长保大厦,该大厦位于北京东城区核心商务区域,从地铁7号线广渠门内出站后,约步行500多米即可到达。

刘斌也透露,在七鲜小厨的开店选址上,京东会充分考虑到附近的供给情况,更多会选在那些线下幽灵外卖店聚集的地段。选址上也会考虑合伙人的老店布局,帮助合伙人做增量市场,不会去抢夺老店的存量生意。
界面新闻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即使是下午四点的非高峰时段,仍偶尔有穿红衣的京东外卖骑手出入取餐。门店大致分为后厨操作区、外卖取餐区和自提区,没有设置堂食区;通过透明橱窗,从外部可以看到后厨情况,店内还设有后厨直播的大屏幕,用户可以在线上同步观看。
打开京东APP可见,七鲜小厨的菜品种类涵盖特色小炒、意面小吃、炒粉炒饭、拌饭盖饭、烧烤、汤品及饮品等。一份辣椒炒肉盖饭补贴后售价18.8元、黑椒牛肉意面、酸菜牛肉盖饭券后价均为17.8元、价格基本控制在20元内区间。但若选择自提,则会失去平台补贴,价格会普遍高10元。该店最早的消费者评论于7月18日发出,目前已售上千份商品,好评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七鲜小厨”采取的是机器炒制模式,现场可看到多台小型炒菜机在运行。界面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橡鹿机器人是七鲜小厨的合作伙伴之一。
橡鹿科技是目前国内最受关注的炒菜机器人创业公司之一。公司成立于2021年,由原美团最高决策层S-team高管郭庆(2024年1月加入京东集团担任顾问,内部称“老K”)与前去哪儿网产品总监、前香格里拉集团 CTO杨建成联合创办。
橡鹿科技曾在去年7月宣布获京东近2亿元战略投资,并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在国内,橡鹿科技的炒菜机器人已入驻南城香、乡村基旗下品牌大米先生、小菜园等连锁快餐厅。
橡鹿科技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杨建成近期接受界面新闻专访说,内部对炒菜机器人复刻人类厨师定下了两个核心指标:一万台机器炒同一道菜口味一致、一台机器炒同一道菜万次口味一致。
机器人炒菜胜在标准化和效率提升,但成本不便宜。据连锁餐饮企业小菜园港股招股书显示,单台炒菜机器人客单价5万元,小菜园如今有600余家门店,平均每家门店大约会投放5台炒菜机器人,预计花费1.5亿元。
根据橡鹿工作人员现场的演示,炒制一道小炒黄牛肉,人类厨师通常要10分钟左右完成,炒菜机器人只需3至5分钟。据工作人员介绍,在交付给客户的餐厅厨房,一个人最多可同时管理三台炒菜机器人,出餐效率会再翻倍。
不过,据雷锋网援引该大厦相关物业人士的说法,或许是因为七鲜小厨使用大量电器厨具,门店在营业过程中曾发生过断电情况,导致炒菜机器人中断运作。恢复供电后,炒菜机的菜品制作流程需要从头开始,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已做一半的菜品倒掉,重新投料。
在七鲜小厨现场,一位地产供应商主动前来洽谈合作,这位供应商告诉界面新闻,该公司旗下有很多物业,分部在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城市,但如今招商遭遇瓶颈。
在他看来,京东七鲜小厨属于优质的乙方,对方也有合作意向,目前除了七鲜小厨,美团等很多企业也在和其洽谈合作。作为物业方,他更看重入驻餐饮企业在卫生合规和安全方面的表现。
该供应商还表示,因为大环境不好,会给入驻租户租金方面的优惠,如果将来和七鲜小厨达成合作,会考虑七折优惠。在其看来,“他们(七鲜小厨)对电量的要求比较高,这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能规避很多人工成本,劣势是电炒和燃气炒出来的菜有区别”。
而在刘斌看来,与传统模式相比,七鲜小厨模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门店端省去了洗切配环节,相当于从源头上规避了传统餐厅容易出现的卫生问题,让用户吃得更放心。
据其介绍,所有的食材供应链都经过严格筛选,只选择大品牌、有保障的供应商,包括中粮、中盐、益海嘉里等大品牌。对于肉类和净菜,由工厂端完成洗切和集中生产、密封包装,京东会进行严格的出厂检测,再用冷链运输配送到门店。
当被问到如何在保证好吃、安全的同时还做到便宜时,刘斌称,京东在供应链上有非常强的优势,从采购、运输到配送,未来每个环节都能把成本压缩到极致。所以即便在菜品开发、食材采购和卫生管理上有一些投入,依然能以很实惠的价格给到用户。
“不当‘二房东’”
七鲜小厨的上线,正值美团与淘宝闪购的补贴战打得火热。
近期,美团在多个城市推出“满20减10”“0元首单”“免配送费”等优惠策略,饿了么也加强补贴密度以稳住市场份额。外卖平台们重燃补贴之战,但京东却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切入赛道。
与“烧钱抢用户”的打法不同,七鲜小厨瞄准的是供应链改造。从源头采购、工厂洗切,到标准化配送和现炒现做,京东试图构建出一套更可控、更稳定的生产体系。
这与美团近期推出的“浣熊食堂”有着根本性差异。后者是一种“共享厨房”逻辑:平台提供标准化厨房空间,商家自营、自负盈亏。美团强调自己不做品牌、不参与出品,而是提供效率工具和流量接口。
在一次浣熊食堂探访中,其负责人初征指出:“浣熊不是商家,而是为商家服务的基础设施。”而七鲜小厨的逻辑则是“与商家合伙开厂”,从供给侧进行统一管理与运作。
对比来看,浣熊强调轻运营,扶持小商户通过低成本试水市场,而七鲜强调深运营,菜品合伙人更多精力放在菜品研发,经营、整体组织则更多由京东来承担。
两种路线,分别代表平台“做轻”与“做重”的博弈:美团继续围绕生态构建做轻资产平台;而京东正试图从“供给端重构”外卖。
从扩张目标来看,两者也展现出不同野心。京东计划未来三年落地10000家七鲜小厨,美团则设定三年内落地1200家浣熊食堂。
七鲜小厨的“菜品合伙人”机制也被认为是区别于传统平台的创新点:合伙人只需参与菜品研发,京东承担所有门店运营成本,提供从原料采购到冷链运输再到店内制作的一体化服务。
刘斌解释说:“我们并不是二房东模式,也不是集合店,而是一个合营餐饮制作平台。”
针对 “餐饮品牌为什么愿意加入‘菜品合伙人’?会不会影响品牌原本店铺的销售?” 这一问题,刘斌解释道,针对每道菜品的合伙人,京东会先给100万的保底分成,后续的菜品销售还会继续分成,且上不封顶。
其次,从产品定价上,20块钱以内就能吃到一顿饭,可见其参与竞争的市场绝对不是客单30、50元这种正餐餐厅的市场。另外从开店选址上,京东也会充分考虑附近的供给情况,更多选择那些线下“幽灵外卖”聚集的地区,同时会充分考虑合伙人的老店布局,帮助合伙人去做增量,而不是抢夺存量生意。
在刘斌看来,当前的餐饮行业,包括外卖行业存在着诸多痛点。从餐饮行业自身来看,基于传统的餐饮模式,全国最头部的餐饮连锁门店能够达到几千家的规模,但更多非常优质的餐饮品牌,由于各种限制很难实现在全国范围的连锁经营。“它们有非常好吃的菜品,却难以卖到全国。”
从用户对外卖的体验来讲,行业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幽灵外卖”。由于价格足够低,很容易在外卖平台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除了严格禁止幽灵外卖入驻外,京东的想法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竞争,让幽灵外卖在这个行业里彻底出局。
当被问及京东在七鲜小厨中扮演的角色,是平台方、供应链服务商,还是直接参与经营的餐厅时,刘斌强调,这是一种合营模式,品牌和厨师作为菜品合伙人参与其中,能够享受到菜品的分成,这是整体利益分配的机制。对于有些头部餐饮品牌,如果本身有供应链优势,可能会在供应链方面进行直接合作。
“在七鲜小厨的模式中,京东并非‘二房东’角色,不是租个地方再招一些加盟品牌。”刘斌认为,与“二房东”模式相比,核心区别在于菜品和门店。上线七鲜小厨的是合伙人的菜品,并非一个个独立的档口或者门店,其本质上不是若干外卖店的集合店,而是一个合营的餐饮制作平台。
最后,刘斌表示,对餐饮品牌开放合伙人的模式,对消费端也不会设限在单一平台上,只要消费者有需求,其他平台也愿意,京东很乐意一起合作。“我们不抢餐厅的生意,更不涉及跟其他外卖平台之间有什么竞争。”
但这也只是开始,京东的“新模式”能否跑通,还有诸多挑战:运营细节是否能标准化?合作模式能否长久?用户复购是否稳定?扩张过程中的管理如何避免失控?
在这场变局之中,京东、美团、饿了么及无数品牌餐饮商家,都面临一次重新定义自身角色的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