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6岁的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最终不堪忍受少年时被补习老师诱奸而上吊自杀。现在,是时候在热度冷却之后,冷静的分析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并不美好
如果没有在13岁时遭遇补习老师的诱奸,林奕含可以说是最典型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出生于悬壶济世的医生世家,家风严谨,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惊人的才华。
2017年2月初,林奕含出版了长篇小说处女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但是她选择在小说出版后两个月上吊自杀,这本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成了她控诉社会的武器。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作为林奕含的处女作(也是最后一部作品),小说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比如说,叙事手法相对稚嫩,更别提东野圭吾式的叙事技巧。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小说的文词流丽,文采菲然。虽然因为叙事上用几条线交错穿插,在交待上有些左支右绌,但是混乱之余却可以窥见作者企图掌握故事大局的野心,这是一种更接近亨利米勒的行文方式。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是,通过这部小说,我又一次感知到了张爱玲式的生命苍凉——这束中国文学史上最瑰丽的光芒。
很多人说在读完小说后,小说带来的压抑感一直挥之不去:文笔优雅与文字无力形成反差极强的对比,就是日本电影《怒》同样给人的感觉。
既然每一部小说都是作者的自传,通过女主人公在读补习班时被诱奸、性虐待,最终发疯的故事,林奕含很隐晦的表达了她对性、权力、升学主义等的看法。在读这部小说时,我能感觉到林奕含落笔处的无声颤抖,正如她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所说的: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所以我写的时候会有一点恨自己,有一种屈辱感。
为了摆脱这种屈辱感,8天后,她选择了走一条和三毛一样的不归路。不同的是,三毛是因为爱,她是因为看不到爱。
扒一扒台湾补习班的暗黑史
上文说过,林奕含是在13岁上补习班时被自己的老师诱奸的。林奕含自杀后,台湾补习班的暗黑史再一次浮出水面。
很多去过台湾的人都会对台湾的“补习一条街”记忆犹新,台湾的补习班疯狂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在台湾,90%的学生都上过各种补习班,另外10%的要么成绩太好不屑于上补习班,要么成绩实在太差不好意思去补习班。
台湾的补习班所以发达,这是因为,从1954年到2001年,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一直实行的是大学联考制度。这个制度类似大陆初期的高考制度,录取率很低,能通过者寥寥无几。所以为了防止大学联考成绩不理想,一些专门针对升学恶补的补习班应运而生,补习风气也愈演愈浓,补习产业也成为台湾最独特的产业形态。
发展到后来,到2002年,台湾开始实行多元入学制度,这个有点类似大陆现在的素质化教育,即不光是文化课,特长生和艺术类学生照样可以考大学,但是根深蒂固的“名校情节”和“升学至上”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市场。
从表面上看,台湾这种独特的补习文化是台湾教育制度的幻化物,他们就像台湾教育这枚硬币的两面:补习班填补了教育制度上的缺口,也放大了市场的需要。从更深层次而言,台湾局促于一隅之内,在经历过骄傲的“亚洲四小龙”时代后,经济一蹶不振,社会焦虑感与日俱增,知识和学历越来越成为单线谋生的手段,这也是补习文化在现在的台湾不可能彻底离去的根本原因。
既然补习班是“升学至上”的必备品,这个市场对老师的需求又那么强烈,入行的门槛就很低。这也就让一些无资格的施教者得以混迹其中。就像《人民的名义》中所揭示的:只要口才好,就算是修水龙头的师傅,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名师”。老师们张冠李戴、学校管理混乱、补习老师性侵学生等事件就像补习班本身培训出来的恶魔,长期以来一直阴魂不散。
近年来,一方面,在尾大不掉的惯性下,台湾各类培训机构还在以5%以上的增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台湾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步入小康以及教育多元化改革的推进,加上台湾的生育率降低,学生的绝对数量不断下降。所以近年来,抢夺生员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激烈,特别是到了招生季,各类教培机构之间打人、砸地盘,诉讼扯皮等事件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有一些教育机构为抢到教育资源,不惜联手黑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女作家林奕含被诱奸只是个案之一,林奕含的妈妈不是说了吗,同样受到诱奸的还有3名女同学。而据台湾教育部门发布的数据,台湾2016年性侵害通报案件受暴人数8141人,其中18岁以下计5214人,占64%,熟识者性侵比率占74.6%——这只是通报的数据,没有通报过的只能更多。
对于美女作家被诱奸事件的后续处理,台湾主管教育的部门称,将建立补习班教职员工的资料查询平台,让各县市教育部门核查使用——但是,且不论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在沾沾自喜于“手机充值半小时就到账了”的台湾社会,想建立一个资料查询平台又谈何容易?
是时候拾起缺失的性教育课了
《房思琪的初恋花园》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情节:那个男老师在再一次得逞后对女主人公说: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
还是少年的她本能的觉得,男老师“爱自己的方式”肯定不对,但是由于没有能力分辨事情的性质,她只能一次一次陷于对方的魔爪。
在小说中,林奕含借少女之口对妈妈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性教育在我们的亲子教育中如此被轻视?
妈妈的回答是: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看一看,这就是我们的性教育!
那么这种近乎空白的性教育在大陆也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有一项调查显示,63.42%的中国青少年是从不健康网站获取性知识的,25.88%的人从书籍上获取性知识,只有0.93%从老师和家长正面和孩子谈及到性知识,但涉及性心理、避孕等常识的比例很少。
家长们的理由也很正当:孩子太小,没必要学习这玩意!
正是在这种性教育的语境下,我们的孩子在面对突发的性侵事件后茫然失措,大多数在遇到性侵等行为后,选择了隐忍,这也让社会上针对青少年的性侵事件有越发严重的趋势。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统计,2013年到2015年间,在中国遭受过性侵的儿童超过1790名。
时至今日,青少年遭受性骚扰及性侵的方式也越来越隐秘,比如说发生在台湾美女作家身上的诱奸事件。这类事件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是长期的,甚至可能影响到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除了对性侵等事件零容忍,当务之急,是时候拾起缺失已久的性教育课了,让他们能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不让天才美女作家的悲剧重演,并且告诉他:即使事情真的发生了,也没有走不到的明天。
备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评论